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表述再次清晰地阐述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然而,在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中,却依然常常可以看到老师片面地将其理解为“两者相加”;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观点:这节课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没有体现“工具性”;抑或刚好相反——这节课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失落了“人文性”,几乎让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
  对此,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实体化,也就是说,“‘工具性’与‘人文性’都被认为是两类均可实指的‘客观事物’,人们似乎能够轻易地辨认出‘这些个目标’属于‘工具性’,‘那些个目标’属于‘人文性’。”也恰恰因为如此,使我们在看似明晰的条分缕析中迷失的原先的方向。
  何谓“工具性”?何谓“人文性”?翻开有关的文献经典,我们不难找到系统的概念阐述和理论研究,然而两者的“统一”之路在哪里呢?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认为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生本对话,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因此,加强生本对话无疑是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最基本路径。要加强生本对话,需要我们创造条件,努力做到以下三个“确保”:
  1.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首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触摸文本、感受文本。①多读。凡适合学生自己潜心会文的内容,老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决不要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②渐进读。针对每一篇文章,每次诵读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而应该依据层次化的会文目标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何时进行音读、义读、情读甚至美读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③合并读。由诵读带动讲解,由讲解促进会文,学生会文与老师讲解结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沉下心来,先于学生在文章中切己体察、潜心涵泳一番,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潜心会文。
  2.确保教师能提供及时适度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善于倾听。教师善于倾听,就能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走近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如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时,让学生找文中具体描写“艄公”的句子,很快就有一名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文中仅有两处描写艄公的句子,而且都是写他在撑篙呢,是不是重复了?”这显然在老师的预设之外,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慌乱,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寻找答案。通过集体研讨,同学们逐渐明白了课文两次描写“艄公撑篙”的原因。前一次侧重写艄公撑篙的动作,后一次侧重写艄公撑篙的工具和处境,非但不重复,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之处。就这样,通过“点一点”、“领一领”、“议一议”,老师敏锐地捕捉新的信息生成资源,及时创设、调整各种教学环境与空间,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确保师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对话。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作为教师,我们要摘掉头上的光环,用平常心去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对话”如果没有了平等与和谐,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和“训话”。面对教师的“独白”,学生要么是噤若寒蝉、万马齐喑,要么是一味迎合、言不由衷。可以说,平等与和谐,是对话的土壤和空气。有了平等与和谐,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融入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
  二、还原文本整体,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走进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习惯对课文作“分解式”的意象分析和“标签式”的意境重组,这种“抽刀断水”的教学方式,只能将文本流于琐碎,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整体美感,以及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有悖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还原文本整体,我们还需做到以下三点:
  1.立足文本兼顾单元,实施整体性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相对于单篇教学,具备相对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可以立足文本,兼顾单元,精心选择,从中选定具体目标和教学重点,把这些单元的“点”连缀起来,组成单元的总体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由篇到单元,到全册,到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从文本界面上生发开去,建立起完整的目标体系,帮助学生学习系统的语文知识,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确定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如果把一节课比做一首曲子,那么,主线索就好比这首曲子的主旋律,它贯穿整首曲子,是全曲的灵魂与方向。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文体特点、教学实际、语言训练等因素确定一条课堂主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还原作者匠心,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找准三个维度目标的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在哪里?就在课文“内容精彩处,语言运用经典处,学生学习困难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教学重点和难点切入。对每一篇课文,学生都必须首先掌握它的重难点。重难点掌握了,教材的其他内容一般来说都可以迎刃而解。②从内容精彩处和语言经典处切入。一般来说,文章内容精彩处、语言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也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关键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查找课文中这样的融合点让学生去读、去体验、去品赏,去积淀,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实践,形成学生正确的语文思维。③从疑点切入。“学贵有疑”,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找准整合目标的交点,我们才能把力气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引导内化积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通过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但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存在“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力度不到位,训练超标越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训练要有的。这里的“的”,就是指目标。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面面俱到,不如一点讲透。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借叶圣陶先生的话来回答:“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后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训练。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果,最好在训练之前建立并执行一套科学的训练目标体系和程序。这个目标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三极体系构成,纵向也要贯穿识记、理解、应用的能力序列。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明确细化,严格要求,坚持执行、循序渐进。
  2.训练要有度。①要保障训练的时间。教师要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到学生手上,不要“自作多情”地做些无用的、“发胖”的课堂分析,不要把简单的东西弄得那么神秘和复杂,而应该“精兵简政”,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把学生带入自由运用的广阔天地。②要拓展训练的空间。语文训练的空间绝不能局限于狭小的教室,不能“关起门来”搞封闭式训练,而应当开通多条渠道,使语文训练与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③要加大训练力度。造句、辩论、写片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仿写片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运用性很强的训练方式。做这样的训练就不能“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
  3.训练要有序。训练中“只重练,不重导,追求量,不求质,盲目无序,重复训练”的现象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语文训练离不开科学的程序安排,切不可贪图高速、心存一蹴而就的侥幸心理。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经过一系列科学有序的 “读” 的训练,不仅能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水平,而且能获得语言与思想的双重收获,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不正印证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么?而这,只有在一个综合的、有序的科学训练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正确有序的训练不但与人文性并不对立,相反,恰恰是这样的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
  4.训练要有“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里的“习”不是复习,而是实践。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在明细的目标、合理的力度、科学的程序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才可熟习熟练而形成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条原则。语文训练应做到三个“离不开”:①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②离不开必要的方法指导,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判断、分析、推理、创新的思维能力。③离不开联系社会生活,要符合实际需要,切不可陷于“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可用怪题、偏题、难题为难学生。
  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我们所要做的,是顺应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如同一杯充分融合的盐水,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摘要:本文联系广州“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反思对有效作用的个案研究”,主要从互动反思的内涵、内容、形式及课型等方面,结合十二个案例谈谈如何构建促进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师生互动反思模式”及其策略,以增强互动反思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师生互动反思 语文应用能力 促进 模式 策略
  一、 师生互动反思与语文应用能力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语文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师生互动反思——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或对学习行为反思;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反思审视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理解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了解实际效果,如形成了怎样的能力,从而调整、改进。
  本文所指的语文应用能力,是指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满足学生目前学习以及未来日常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工作以及转岗、创业需要的实用阅读能力、实用性口语交际(口头表达)能力与应用写作(书面表达)能力。
  二、研究背景
  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如思路不清晰,不懂得灵活应用技巧,不敢当众说话,写作水平低等。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失效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反思的习惯,学习有盲目性。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的反思固然重要,但我们通常忽视了被教育对象的反思。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只是从单纯的教学角度来考虑,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一)通过互动反思有利于教师更好、更快、更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师可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通过互动反思,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目标、学习表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进行洞察,反思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及不足,提高学习成效。
  总之,通过师生互动反思,教师能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最佳教学决策。
  四、研究方法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调查问卷法、实践反思法、 对比法(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学习效果的前后对比,常态课与反思性课例的对比)、个案研究法等。   五、理论架构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
  (二)反思性学习理论认为:教和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检查、反省和调整的持续过程。是否达到目标是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来度量的。
  (三)以加涅为代表的“学习促进型”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用好互动反思,就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论教”的理念。
  六、结合实例谈如何构建基于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师生互动反思的模式及策略
  基于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师生互动反思的模式是以追求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为指向,通过师生互动反思,对问题进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以积极寻求多种解决思路与方法的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以下是具体的策略:
  (一)明确互动反思的内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进行互动反思:
  1.反思问题和建议
  【互动反思案例之一】课后请学生对教学提出反馈意见。如谭云曦:在语文课中,我不明白,它是否使用插叙。我觉得老师能将生活实际、课外知识联系到课文里。不足之处是同学们的反应不激烈,不敢回答问题。希望老师上课多找能激发兴趣的话题。
  【互动反思案例之二】以下是围绕问题与建议对语文应用能力进行的反思:
  附在“《十五从军征》练习”后的反思题。
  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给本文绘制结构图、将诗歌改写成故事、朗读课文并自评(或互评)。并反思:学习后仍存在什么问题?您打算如何解决?整节课让您感觉沉闷吗?有哪个环节特别吸引您?如果老师重新教这篇课文,您想老师怎样调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判断教学效果,共同反思解决办法。
  2.反思课上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
  如“你从老师、同学那里学到了几种阅读(听说或写作)方法?”;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等 。
  【互动反思案例之三】《十五从军征》学生对朗读的学习方式的学习反思
  朗读课文
  项目 能展开想象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处理节奏 正确处理语速 正确处理轻重音 读出韵味
  反思
  请指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说说调整方法。
  这样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3.学习效果。在课前、课中、练习、检测环节中,都可贯穿此反思内容,促进了学生与预定目标比较,及时反思学习效果即反思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是否获得,自己使用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是否是有效果。
  【互动反思案例之五】在《十五从军征》中让学生反思:您觉得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有何收获?(可侧重某一方面)
  对以上内容的反思能促进教师的反思,体现了互动性。
  (二)遵循互动反思的策略展开互动反思的基本形式。
  (1)以学生个人思考为主的反思方式——即反思卡、反思表、反思本的形式。
  ①语文学习反思卡
  学生“学习反思”思什么?
  A.及时反思学习效果。(学习效果自评,是否获得语文应用能力)
  B.及时反思学习行为。 (包括:听、说、读、写等内容)
  C.反思学习语文的情感。(是否喜欢学语文)
  D.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②学习反思表
  教师应使《学习反思表》中的关于“语文应用能力”的指导性评价标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南。
  【互动反思案例之六】《职一上学期语文学习反思表》片断分析如下:
  关于“老师喜欢讲一些哲理故事,您心中有什么感动或感想”,许多同学表示“很喜欢听”。 引入生动、幽默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促使教师的反思:出示谜语,说明课堂教学言语也很重要,这也是一种活跃气氛的好方法。因为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打开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在写作或口语交际方面您有什么优点?存在什么问题?”一题中,许多同学提到“口语交际明显弱于写作。不敢当众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请您给自己设计一道语文作业”,也有较多同学提到“学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虽很简单,但有助于老师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语文学习上,您的目标是什么”,有同学提到“继续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对于“根据金融事务专业的实际需求,您认为要补充什么等类型的文章或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语文素养,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必要的语文基础”的问题,有同学结合以往的认识,指出“一些应用文知识的补充,让同学们了解到假条、便条和自荐书等的基本写法”,这一建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反思表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如完成课文练习反思表、作文反思表、默写反思表。
  ③反思本
  让学生随时把在学习中的得失、得失的原因、改进的方法在反思本上记录下来。每过一段时间对积累下来的“反思本”上的内容再进行回顾反思,必要时可以在小组中进行共同反思与借鉴学习。可指导学生写反思日记。
  (2)以“语文应用能力档案袋”为反思方式——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如读书笔记)先存放在文件夹里,然后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选择部分作品连同相应的反思装入“语文应用能力档案袋”。让学生将反省的感受和收获,与老师、同学乃至家长进行交流。
  在反省过程中,学生就一些有关作品反省三个问题:(1)本次作品你满意或不满意于什么?(2)本次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让你领悟到什么?(3)如何改进?
  如在档案袋中放入《语文应用能力每周反思》。   语文应用能力每周反思
  本周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
  我觉得进步的方面是:
  我的问题是否与众不同:
  我是否能认真阅读(听说或写作):
  我还想学习的内容:
  我以后如何努力:
  “语文应用能力档案袋”还可以放入:
  ①《教师反思表》《学生学习反思表》
  ②《学生活动反思表》
  ③《资料收集整理反思表》
  (3)以集体研讨为主的反思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采用全班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
  ①交流预习时的困难、看法及建议
  【互动反思案例之七】《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课时布置的学习反思题:您最大的学习困难是什么?请就课文提出5个以上的问题。结合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你希望老师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希望老师怎样教?
  【互动反思案例之八】《我的空中楼阁》的问题及建议。你预习时遇到哪些问题?结合你的认识提建议。如一名学生的反思: 为什么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希望老师多找一点关于这篇课文的图片给我们看,让我们多了解。
  这样能使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总结出更令人兴奋、更吸引人的与学生互动的方式。
  ②展示创新点滴卡
  鼓励学生收集通过反思,生成的新点子、新方法,整合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之处,对学习的进行进一步创新。
  ③交流说话、阅读、写作等活动的感受与经验
  【互动反思案例之九】如请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汇报了自己访谈校友时的问题与感受,谈到了进步的喜悦,并互评了优点与不足。
  (4)以对话交流为主的反思方式——即在课前或课后教师与学生间的谈心。
  课前或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习现状等,共同反思应关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记录。
  ① 可通过博客、邮件、QQ群了解学生的反思。
  ② 可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
  如笔者常利用中午时间或下课时间请几个同学到办公室交谈。教师说出新学期语文的教学计划。听取和采纳学生的建议。完善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加强作文教学,如何让同学重视背诵等。
  【互动反思案例之十】在教职一语文第一课《布衣总统——孙中山》前,我利用午休时间问几名同学:假设你们是老师,你们在上《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你们怎么设计教学过程?
  笔者通过对话交流搜集到很多好建议。这样能帮助教师:(1)预先设立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2)设想学生将会做什么和怎样做;(3)充分地研究教材。
  (5)以思维导图为反思方式——帮助师生互动反思的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它能把人脑中隐形知识可视化,便于思考和表达。也是师生交流、评价、学习、创作、反思的工具。
  反思内容、形式应与学生的实际应用、专业发展相适应。
  (三)创建灵活的“互动反思”的课型
  “基于‘语文应用能力’师生互动模式”包括以下课型:
  情境引入——自主反思——合作反思——反思创新
  此模式以创设情境为切入口,以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反思发现为主,强调学生自我反思和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及交流,其中穿插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创意反思。本模式适应大部分的语文课,如阅读课、写作指导课、说话课等。
  【互动反思案例之十一】“情境引入——自主反思——合作反思——反思创新”课型示例
  《生活中的矛盾》作文辅导及反思
  (1)情境引入
  “生活中的矛盾”这个话题非常宽泛,所写内容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个话题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泛泛而谈,从而显得主题不深刻,内容不充实,形式不新颖。
  (2)自主反思
  教师派发《生活中的矛盾》作文辅导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完成《高职班学生写作学习反思》:您在写作中存在什么困难?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以下是几个同学的反思。
  如董洁婷的反思:我觉得我写作存在很多困难。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才写够字数。写作的时候思维很乱,不明题意和写作方向,有时写着写着就离题了或根本与题意不符。所以老师应该帮我们抓住审题的关键。还不懂议论文如何架构,议论文如何取材。希望老师多提供范文和讲解写作方法,教会我怎样写作才可以拿得到高分,突出文章的特色。
  (3)合作反思
  ①学生要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②学生要反思的问题: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思考,还是可以从形式与内容这两个方面来充实这篇文章的。请大家结合以往的学习,反思有什么方法?
  (4)反思创新
  对问题①的反思创新:矛盾就如同生活中的一把把枷锁,锁住了我们的沟通,锁住了我们的信任,锁住了我们心扉。面对这一把把枷锁,我们要用理性、用责任、用爱心、用自信、用正气砸破这矛盾的枷锁。
  对问题②的反思创新:我们可以从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这个角度来设计一篇戏剧。我们可以设计一篇演讲稿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矛盾”是解决了好,还是不解决的好为辩题的辩论稿 。我们还可以设计成几封短信,或写一篇散文,或写一篇议论文,如《快与慢》,《得与失》,或写一篇微型小说。
  教师注意围绕写作技巧、语言技巧点拨或引导。
  创新主题——评价反思——点拨主题——反思总结
  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然后开展各层次的评价的活动,引导学生反思,教师在各环节中仅作点拨。本模式较适合于阅读课、说话交际课、习作训练课、复习课。如在“反思总结”中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   【互动反思案例之十二】 以下是高职考试第一次月考围绕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反思总结的示例:
  1.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语文高职中打算达到怎样的目标?在本次月考中通过努力有没有实现眼前的学习目标?您满意吗?
  2.做题时出现什么错误?为什么会错?原因是什么?是粗心大意,是概念不清,是理解错误,是思维卡壳,是时间不够,还是根本不懂?您打算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
  3.我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进步了吗?我进步在哪里?与某某比,我还需要怎样?如何改进?下一次月考的目标是什么?应当分几步来完成任务?
  这模式适合于阅读课、说话交际课、习作训练课及复习课。作为模式有一定的通用性,也有一定的侧重点和相应的适用范围。
  七、研究的效果
  通过搜集学生的反思日记等资料进行反馈。并通过学生学习的前后对比,常态课与反思性课的对比,了解互动反思的作用。通过大量的课例,师生都能感知到互动反思对语文应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层次学习的有效方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而且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的习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有了自信心,学得愉快,就能促进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实践证明:师生互动反思能使教师提出要改进的计划,然后在教学中实施,最后在反思中评价,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促进中职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其他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束语
  “学习过程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托勤和布罗德福物在谈到反思时写到:“反思和评估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骄傲,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因此,为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
  教师要为每个中职生的发展着想,而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沟通交流。我们现在缺乏的,也是最需要的,是尊重学生,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培养学生智性分析的能力,才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实践证明,基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师生互动反思模式是有效促进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董爱芹.语文反思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 [D].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6]Donald R.ruickshank.教学行为指导[D].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7]Renee Campoy.课堂问题分析与解决——成为反思型教师[D].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银行计算机网络是一种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和处理的综合信息网络,其政策性和保密性都很强.它一般采用TCP/IP协议.按照TCP/IP协议的层次模型分析了建设银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已悄然兴起。中外专家、学者对知识经济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首肯了知识经济的来临。中共
介绍了利用通用电路模拟程序进行电路模拟分析的有关问题.这种方法比硬件操作法更方便和更准确,能解决一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所不易或不能解决的教学问题,可作为电子技术实
摘要:《为吏之道》是秦朝的一部法律,其中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但是更加侧重于对儒家思想的灌输,这和秦始皇消亡其他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前的法家治国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将对《为吏之道》中的思想文化进行解读。  关键词:《为吏之道》 儒家思想 修身养性 考核评价  《为吏之道》这里面有大量关于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概述,因此被高敏先生称之为是各家思想的有机融合。本文将通过《为吏之道》
该文探讨了环境监理稽查的内涵和职能,阐述了建立环境监理稽查机制的作用,研究了环境监理稽查体系构成和运作方法。
摘要:本文借用网络术语超链接的方式将文学文本的组合分为结构超链接与意义超链接,本文重点从文本意义、文学接受及文学史的承传等方面对文本中存在的意义超链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学文本 超链接 意境 文学接受 文学互联  文学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1]在中外文论史上,都曾有人把文学文本的构成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审美结合。综合古今中外对文本层次的探讨,从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
本文回顾了近两年来隔河岩水库的调度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索了隔河岩水库优化调度的一些规律,分析了调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搞好水库调度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