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橄榄果的小说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小说集虽多,但有嚼头的“橄榄果”,却少。我手边一本小书,字不足二十万,价仅一元四角,朝夕相伴,荏苒五年了,仍爱不释手。且常读常新,自觉渐入佳境。这本百读不厌的好书,就是汪曾棋先生的《晚饭花集》。
  汪曾祺的文章颇似江南景物。湖光潋滟,小桥扁舟,荷花、芦荻、蒲草……时闻泼剌鱼跳,婉转鸟啼。粉墙黛瓦的房舍掩映在绿树翠竹之间,别有一番清新灵秀的蕴致。
  读汪曾祺的小说,如独酌绍兴老酒。入口始觉平淡,细品则酽醇厚,余味悠长。多饮几杯,竟有些薄醉微醺之感。
  汪曾棋的小说美在语言。自然朴素,洗尽铅华。以短篇小说《鉴赏家》为例,洋洋洒洒五千言,娓娓如谈家常,不觉琐碎。沛然从肺腑流出,一点也不做作,通篇荡漾着碧水风荷般的气韵和情感。
  他学养深厚而不卖弄,腹笥宽博却不炫耀。不管是书本上得来还是生活中采撷,全无斧凿痕迹,可谓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汪先生善丹青,却极少敷彩,我想他是把颜色都挥洒到文字中了。他在《鉴赏家》里,写果贩叶三的时令果品,鲜活水灵,色香味形,美如图画。
  汪曾祺写人贵在传神。果贩叶三啥模样?不得而知。他一个卖果子的,何以名之鉴赏家?汪先生几个细节,数句对话,便把叶三刻画得呼之欲出。大画家季民画幅紫藤,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妙极!评点之精到,令人叫绝。句句搔到痒处,叶三果然不凡。
  季民画了墨荷,叶三却说不对。遂指出红花莲子白花藕,画的白荷花,莲蓬太大。莲子饱,墨色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画家为之折服,重又展纸泼墨,并题诗赞道“果贩叶三是我师。”汪先生以凝练的笔墨,一石二鸟,把叶三的只眼独具,画家的旷达气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不能不钦佩作家眼光之敏锐,体察之精微。
  更可贵的是叶三重义轻利的风骨。季民去世后,日本人慕名而来,欲重金收购叶三的藏画,叶三断然拒绝,不为所动。这段描写如颊上三毫,龙睛一点,叶三的形象越发活脱丰满。
  汪曾祺的小说妙在结构。他的小说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是“苦心经营的随便”。像一条明澈的小河,潆洄无碍,每一粒石子,每一茎小草,都要轻轻抚摸一下。又像一株大树,根根梢梢,花萼叶片,都流淌着生命的汁液。正如东坡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汪先生以散文笔法写小说,溶奇崛于平淡,很美。他文章的承转无定法,但开头往往推窗见月,不粘不滞。话不说完,不写满,如水墨画的“留白”。——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结尾则常常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那种淡淡地惆怅,轻轻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掩卷遐思,如食橄榄果,真味久愈在。
  
  (《晚饭花集》,汪曾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三月版,1.40元)
其他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三十年。从“真理标准”到“市场经济”,从“民主法制”到“人权宪政”,从“民族国家”到“儒家传统”,从“经史子集”到“古今中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一次次将关系社会发展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牢牢引领了这三十年来的社会想象和公共议题。可以说,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兴起,人文社会科学塑造了我们整个时代的话语模式和心智结构。  但随
一、 什么是乐  古人对乐有深入的认识,《尚书 ·尧典》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伪《古文尚书》分作《舜典》)这是传世文献中最早有关乐教的记载,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上古时期就有专门管理音乐的官职,此言尧命夔掌乐,以教胄子,使受乐者能够正直而温和,宽弘而庄栗,刚毅而不苟虐,简易而不傲慢。直、宽、刚、
以前我曾困惑中国历史为何总有“历史周期率”在作怪,合则分,分则又合,读了刘东《今宵梦醒何处?》(《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五期)后,心中才另有所悟;但所悟之后,又感到恐惧:中国人几千年的性格沉淀又岂是我们如今一朝可能彻底清除掉的?  宋元朝可以在蒙元入侵时仍挖空心思去享乐,仍高高兴兴地“直把杭州作汴州”,我们而今是否又真正吸取了古人的教训而兢兢业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振兴国力,重树民族志气之上了呢?非也!
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们认知的又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易传》说:“知以藏往”,这个命题极其简洁,却甚费思量。联系到它的上句“神以知来”,更是让人疑惑:历史的认知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对人类
一    一九九九年国庆假期,我开着一辆破旧的丰田面包车,到粤北山区的阳山县白湾村。唐代文豪韩愈谪贬岭南时,曾在阳山做过三个月县令,并留下“阳山乃天下之穷处”的叹息。欠通文墨的当代阳山官员在申报“国家级贫困县”时,把韩文公彼时的个人感言,创造性地理解为“阳山是全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我也是带着“观贫”的心态进入白湾的。  岭南的初秋依然酷热,草木在骄阳下蔫然无声息,白湾的中青年都到珠江三角洲打工去
一、托马斯·库恩的“历史的科学哲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对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来说,科学技术文明开始具有重要意义。最近,中国的月球探测器成功登上了月球。尽管对在这种科学技术的研究上投入巨额的资金有不同的观点,但必须承认中国已拥有了高端的科学技术这一事实。毋庸置疑,中国很快将会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国家日本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也拥有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的科学技术。传统
一  S→I→S1  I→S1→非S  读者不必以为上面是什么物理学公式之类。那是批评家王干八十年代所写《透明的红萝卜—顾城诗歌的悲剧性》中,对于诗人顾城创作之精神世界所内含的悲剧性“形式结构”,加以抽象的表示。如今,很难想象从事文学批评,会采取此种样式。而在我来说,见到这一串符号,则莫名地生出亲切感,嘴边油然浮出会心的笑意—作为另一个经历过相同段落的批评者,我对此再熟悉不过,甚至当年自己亦曾这么
社会学者方慧容在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土改与诉苦运动做口述调查和研究时,曾经提出一个概念—“无事件境”(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她指出,在国家以强制性塑造记忆的方式向村庄渗透权力之前,村民的历史记忆是“无事件”状态的。农村社区的日常,是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家庭琐事、邻里关系、民间娱乐,而历史叙事中众所周知的战争、党争、阶级等重大事件却是隐没
编者按:二0一九年四月,适逢《读书》创刊四十周年,我们约请老中青三代作者撰写文章,希望用他们的记忆,来重现《读书》深长的时代侧影。由于版面有限,本期我们摘登两篇,以为纪念。  《读书》杂志创办于一九七九年。而我与它真正有了“交往”,却是多年以后。  一九七九年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系读研究生的第二年,也是儿子出生的年份。仅仅这两点,足以说明我当时的日子过得焦头烂额,几乎无暇旁顾。勉强
研究康德的人和出版的书已经到了不计其数的地步,但据我所知,就国内的情况而言,研究康德教育学思想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到不为人所知的地步。我问了我的几位博士生,他们都不知道康德有这方面的著作。我当然也不知道。查阅康德一生的学术经历,比如看曼弗雷德·库恩所著的《康德传》(北京世纪文景文化出版公司二oo八年版),可知康德曾拒绝过埃尔兰根和耶拿大学的聘书,就专门待在哥尼斯堡等着逻辑与形而上学正教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