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讨论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讨论式教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讨论式教学;对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摒弃过去“一言堂”的单一传授模式,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讨论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讨论作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讨论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摆“花架子”
  有的教师在接到公开课的任务后,事先布置好要讨论的问题,而且事先还定好了各小组要发言的学生名单。对于哪些成绩欠佳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做做样子、说说话,好像在认真讨论的样子。这样就使得整個公开课显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思考,“踊跃”参加讨论。而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也会“积极”发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殊不知,这都是上课教师导演的“一场戏”,演给听课教师看的。“花架子”虽然搭得漂亮,却没有实质的内容,多数学生并没有在“讨论”中取得真正的认识,得到实际的效果。
  2.讨论的问题,针对性不强
  课堂上的学习,之所以要讨论,就是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探求、去开拓、去创新,而不是去列举现实生活中已存在的客观事实。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共筑生命家园》课堂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要求大家讨论并回答。对于这种在生活中已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上课时,只要学生直接发言,教师总结一下就行了,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的必要。而真正应该讨论的是: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将给我们的生活、生存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平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实质性。
  3.讨论的问题,事先就确定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很多教师在其备课的过程中事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并且有了“标准”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思想比较僵化,形式比较教条。这种由教师认为在课文的某一部分、某一专题要求学生讨论的做法比较普遍,而且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提出。范围限制了,专题确定了,学生只有在教师画好的圈内来“讨论”,从而失去了主动提出新问题、讨论新问题的权利,失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并且已经变了味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质上是被动的“主体”。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没有起得实效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有“三怕”
  1.一怕学生不理解课文,不懂得怎样去”讨论”
  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来说, 《道德与法治》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等都的理论性都较强。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有时难以理解。因此,有的教师就越俎代庖了,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反复强调课本实质内容,然后列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而学生一看教师讲课的“神色”,有时不用讨论就知道“答案”是什么了。这种“怕”学生不懂讨论而走走过场的“讨论”,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懒惰的心理,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说,还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因此,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要用好课堂“讨论”这种教学形式,利用“讨论”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有主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调动学生对“讨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二怕课堂时间不够,影响教学进度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想通过课堂“讨论”这种形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又怕在课堂上放开了学生的“讨论”,学生一味地讨论,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试想,《道德与法治》课一个星期才两节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占用“讨论”的时间多了,教师讲课的时间就少了。这样,教师也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的目标。更何况,作为教师,备课时就已经确定了本节应讲授的内容,并且还设计好讨论某一个问题时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只要学生一超时,教师就会制止,使得学生刚燃起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遭受到挫伤。久而久之,学生就可能对这样所谓的“讨论”失去兴趣。
  3.三怕讨论的“主题”走“题”
  这里所谓的“主题”的“题”,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要讲授的课文内容。例如,某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讲到了市场经济。他要求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作用展开讨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就越大。针对这个经济问题,学生的讨论十分踊跃,因为市场经济确实给劳动者带来广阔的市场,人们都收入不断增加。讲到收入时,个别小组的“讨论”说到了“贪官”。而这个话题一下子蔓延开来,全班学生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贪官”的话题展开了。面对学生走“题”的讨论,这位教师立即制止了,“讨论”无法进行。因为这时时间已过了大半,教师只好按原先的教学计划,滴水不漏地对学生讲解起来。其实,这次的“讨论”告诉了我们:其实,学生既关注了市场问题,也关注了社会问题。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应该因势利导,使其能在课堂的讨论中得到真正的收获,给学生指出“贪官”的危害以及其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不过引导的话语要简洁、铿锵有力,无须用太多的时间。而不是去压制、束缚学生,使学生觉得:你所谓的课堂“讨论”,只是为教师的上课“服务”,给课堂增强“气氛”而已,而不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学习途径。   如何解决课堂中“讨论”所出现的问题呢?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探索,在研究采用“讨论”的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上的放开,精神上的放松,行动上的放宽,允许学生在讨论中提出新的问题,讨论新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课堂教学“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呢?
  三、课堂“讨论”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把握课文内容的实质,放心学生去讨论
  新课程计划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既然“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我们何不推动学生去积极探求呢?对于课文中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讨论、运用。不管学生在讨论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运用得正确与否,我们都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解释,或通过辅导对学生进行说明。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讨论的问题,经过教师加以点明,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觉得学生不理解课文的实质内容,而由自己自吹自擂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反而觉得课本理论太深。若教师的讲解又单调,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大打折扣,自然地也就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讨论
  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只有45分钟,如果把议题展开讨论,确实没有时间来完成课堂教学。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给学生充足讨论的时间上可不可以另辟途径呢?比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讨论完的议题,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完成。通过作业,让学生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观点、方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本,把学生们所有的观点、建议加以总结、归纳,贴在班上的“学习栏目”中,供学生课余时间继续去讨论。另外,还可以课外讨论、书面讨论等,也是很好的途径。讨论的时间多了,学生就可以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对所学的知识也会进一步加深理解。
  3.确定主题:展开讨论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偏离主题,讲“题”外话的現象。这样的“讨论”,看上去,似乎变了“质”。其实不然,学生谈论的话题始终与主题相联系。只不过不是按照教师要求的主题去讨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灵活、机智,巧妙地把学生“走”了题的话题引到要讨论的主题上来。如果学生要坚持的话,比如,上面讲到“贪官”的问题,学生好像对其进行了热议,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冷静对待,既要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对“贪官”的看法,又不能让学生无休止地讨论下去。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短文,题目是:市场经济与“贪官”。布置任务后,学生可以继续讨论市场经济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既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一样可以顺利完成。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要灵活合理运用课堂讨论这一环节,构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坤.论讨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8):98.
  [2]李欣.讨论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学校疑似“多动症”的学生逐年增多。多动症学生的教育问题让教师、家长深受困扰。因此,教育与引导多动症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的新课题。学校、教师、家长都应正确认识多动症,重视多动症学生的教育,走出传统思维误区,理解包容多动症学生,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在他们的心灵播撒阳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多动症学生;关心;教育;健康成长  当今
【摘要】现在的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提倡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勤思考、善探究,让学生善于创新和实践,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而不是以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自己的教学方法方式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教育,让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自发性地学习,教师以启发引导教学为主,让学生全面、正确地 发展。本文对如何帮助初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几点策略
【摘要】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孩子全身心健康地成长。“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本文旨在探索运用医教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心理治疗技术培养幼儿良好的护眼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教结合;心理治疗技术;护眼习惯  随着“宅家”现象不断涌现和电子产品代替“保姆”,幼儿视力不良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引发太多太多的思考,尤其是对初中阶段的未成年学生来说,是一个既现实又严肃的话题。本文试从“抗疫”题材,强调生命至上、证明生命休戚与共、增强生命的韧性、感受生命价值力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抗疫”题材;生命;教育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来,沉重地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笔者认为,影响孩子最大的莫过于对生命的思考,疫情发生后,抗疫阶段、及后疫情时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英语是主学科,也是一门对于学生较难的学科。在这其中,教师就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画写结合”的方法,来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对于“画写结合”教学方法来说,就是将英语课本和图画所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将图画融合到英语书写作业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复习原来的知识,并且还能在这其中有效地开展写话联系。  [关键词]画写结合;小学英语;书写;作业;运用  在“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提出普通中学高中数学操作性教学策略,重点从知识生成、知识应用、培养数学思想等方面对操作性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操作性教学;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一、普通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  第一,数学学习兴趣低下。在普通中学,有些学生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对数学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到高中阶段更是产生了厌烦和惧怕的心理;有些学生在高中之前对数学还是挺有兴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笔者在“教练”的理念与技术的指导下,应用“教练式对话”对班级的困难学生家庭展开个别辅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教练式对话;家庭教育;个别辅导  “家庭教育指导”是当今教育界的新课题。然而,不少人只是停留在对“家长会”的认识上。确实,家长会作为“团体辅导”能集中绝大部分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论与技巧的宣讲,达到浅层次的效果。然而,家长会难以有针對性地
本报综合消息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优质学校倍增工程工作,8月6日上午,肇庆市教育局召开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优质学校倍增工程工作推进会议。肇庆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建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黄国洪主持会议,肇庆市教育局人事科、基教科负责人,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分管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等共5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肇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贯穿全球,教育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崇高事业,现今的教育应如何去定位?正所谓思者常新,在不断的学习与思考中,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定位,对学校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教育应是公平而有质量的  一所家门口的学校,给孩子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
【摘要】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十年来的英语听力教学,分析初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的产生原因,探讨提高他们英语听力能力的有效对策。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掌握不了英语词汇、语言感知不够多、缺乏听力策略和文化知识、英语语感不强烈和心理素质不强导致了听力障碍的频繁出现。此外,本文在单词的记忆、语感的培养、教材的整改、听力技巧的点拨,与其它英语技能的结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