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个中人”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work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聊斋》五百篇,有几篇是写武艺的,很是好看。
  《武技》篇说的是,有一个名唤李超、字魁五的山东人,豪爽好施,曾接待了一位托钵僧人,“饱啖之”。僧人很感激,说自己出自少林,有薄技相授。李超很开心,旦夕从学三个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人问:“武艺有进步吗?”
  李超答:“进步很大,老师会的,我都学会了。”
  僧人笑着让李超试武艺。李超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很是得意。僧人提议用角力判高下,李超欣然同意。俩人手臂相交,“支撑格拒”。李超时不时想找出僧人的破绽,哪里想到僧人忽然飞出一脚,把李超踢得仰面跌出一丈之外。
  僧人抚掌说:“你还没有完全学到我的本领呀。”
  李超用掌击地,惭愧沮丧,向僧人请教。又过了几日,僧人离去。
  从此之后,李超开始以武艺扬名,遨游南北,竟无敌手。一日来到历下,见一少年尼姑在卖艺,观者如堵。
  少年尼姑对众人道:“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下来玩玩。”如此说了三遍。
  站在人群之中的李超难免技痒,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刚一交手,少年尼姑就喊停了,认出李超使用少林技法,问老师是哪位。李超说,是一位僧人。
  少年尼姑道:“莫非是憨和尚?如果是这样,不用比了,我甘拜下风。”
  李超请求了四次,少年尼姑都说不可。众人怂恿。
  少年尼姑这才说:“既然你是憨和尚的弟子,我们同是个中人,无妨一试,但是只要两人意会就好了。”
  李超认为少年尼姑文弱,有些看不起她,又加上自己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少年尼姑,好夺取这一场名声。不相上下之际,少年尼姑却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何故,少年尼姑笑而不答。李超以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她再比试,少年尼姑答应了。这时,李超飞起一脚,少年尼姑并拢五指,掌削李超大腿。李超感觉膝下如中刀斧,跌倒在地不能起来。少年尼姑笑着道歉,连说得罪得罪。
  李超被人抬回去休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之后,僧人又來了,李超向他说起这段往事。僧人大惊:“你真是鲁莽,你招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告诉她我的名字,要不然,你的腿早就断了。”
  原文文末还附一句:“王阮亭云:‘此尼亦殊踪迹不可测。’”我觉得故事到“要不然,你的腿早就断了”这句,就可以戛然而止,非常精彩了,再写什么王阮亭云云,就颇有狗尾续貂之感了。
  二
  蒲松龄构建了一个在海面上移动的“庄严宏伟”的冰山,明写了一个嘲讽的故事,暗写了一个隐秘的江湖,而隐匿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凶险非常。
  李超,字魁五(音魁梧),从名字上看,就带嘲讽。这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江湖凶险的年轻人。不过古人习武,比今人刻苦,苦练三个月,是可以学好一套好拳,练成漂亮身手,所以李超“艺颇精,意甚得”。习武到这个阶段,往往也是最危险:自我感觉良好,容易生骄傲之心,会跃跃欲试,总想找个人试试,检验所学。
  僧人提议用来一决高下的角力,打法很像中国式摔跤,也像流传我的故乡温州的“擣(dǎo)马”。“擣”字颇为古老,《说文解字》曰:“手推也。”组词“擣虚”,“乘虚进击”意,在古代是常用词组。宋陈亮在《酌古论·崔浩》里潇洒地写道:“临机之际或因吾言而能有所决,则举一国犹擣虚耳。”《武技》中的李超“时时蹈僧瑕”,很符合“擣”字的真意。
  流传于温州的“擣马”,要两人面对面站好马步,也可以是一人箭马,一人四平马,那个采用相对更为省力的箭马的人,在第一步就输了一半;手臂相交(即《武技》中所说的“各交臂作势”),为显示公平,两人都是一只手掌抓住对方上臂,另一只手掌托住对方手肘部位,“阴阳交错”;然后用马步支撑,听劲,用技巧和力量抵抗格斗(即《武技》中所说的“支撑格拒”),谁先让对方移动脚跟,就算谁赢。
  面对“时时蹈僧瑕”的李超,僧人应该是岿然不动如山。在温州“擣马”之中也是如此,那个贸然出击、屡屡发动进攻的人,到最后往往都会输。
  《武技》写到此处,酷似温州“擣马”,只是温州“擣马”不可起脚。顺便说一句,据我所知,在中国诸多门派之中,很少看到类似温州“擣马”的比试。温州,地处东南边陲,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保留下了古武术的基因,想想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可谓“礼失求诸野”吧。
  由于交流沟通的需要,武术会慢慢发展出一些文雅的比试方法,比如太极推手、温州“擣马”。武林中人见面,喝完盖碗茶,说起身比划比划吧,总不能一上来就打个头破血流、你死我活,那样局面不好看,也有辱斯文,那就来个文雅的比试,比如推个手,擣个马,点到为止,是谓“文斗”。
  我以武人之心度僧人之腹,僧人使用类似温州“擣马”的文雅的角力打败李超,是想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徒弟一个教训。李超虚心请教几日之后,僧人辞去了。为什么辞去?蒲松龄没说,也许僧人最终发现李超还是心性未定。
  李超看到少年尼姑在卖艺,观者如堵,还“以其文弱,颇易之”,也是轻浮得很。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对武学的考证颇为严谨,电影里宫二挑战叶问,王家卫让旁人说出此事的凶险,“一个女子在金楼摆下霸王夜宴,就是让你非出来不可”,“别看她是个女的,武行四大忌,和尚、道士、女人、小孩”。
  《水浒传》里菜园子张青告诫孙二娘,有三种人“不可坏他”,第一种就是“云游僧道”,张青场面上的理由是,这种人“不曾受用过分了,又是出家的人”,做了不忍,其真实顾虑是云游僧道,大多深不可测,不好招惹。
  深谙此道的人知道,一个站在垓心面不改色的女人,更别说是少女尼姑了,那一定是深不可测、武功奇高。相对来说,那些膀大腰圆、肌肉横生的人,反而不怎么危险。
  少年尼姑对众人道:“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下来玩玩。”如此说了三遍。这时如果有人走出人群,最有可能的是两种人:要么是好事的流氓,如《水浒传》里的牛二之流,要么就是来拆台的江湖中人。不管是哪种人,少年尼姑都会凶猛面对。武林之中有句老话:“出拳不留情,留情不出拳。”江湖混饭不容易,毕竟你不知道对手深浅,又有何居心。   少年尼姑和李超刚一交手,就明白他的来历,马上停手认输。少年尼姑可能觉得,两人比试,输赢都不好看,那就索性自己先让步吧。这种大让步的局面,在江湖之中很少见。从表面上读来,是小说之中的又一大“奇”,又是一大悬念;从深处读来,可以看出少年尼姑的懂行、大度。
  无奈事情又出乎少年尼姑预料。这边厢,李超不知深浅,那边厢,众人怂恿,少年尼姑不得不再次出手。此时的少年尼姑还是想给双方留点情面,提议“两相会意可耳”——点到为止,输赢双方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最理想的点到为止,例如,在定步推手时,一人的脚后跟已经移动,或者在比划当中一人已经“失势”,那就是已经输了,这时如果“两相会意”,双方会同时停手,输的一方说声“佩服佩服”,赢的一方说声“承让承让”,然后一起坐下来喝盖碗茶,如两鱼饮水,冷暖互知,不失“文斗”体面。
  不过呢,在比武时常常会碰到“不明就里”的对手,用少年尼姑的话说,不是“个中人”,这就很难做到点到为止。因为对方其实不知道自己在“文斗”层面上已经输了。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
  在不相上下之际,少年尼姑突然停手,这其实是李超的视角,是李超自己以为的“不相上下之际”;少年尼姑突然停手,是她看到李超已经败了,李超自己却还不知道;李超问何故,少年尼姑笑而不答,个中道理不好明说,明说就没意思了,所以,只好笑而不答。
  李超以为少年尼姑胆怯。自视过高的人,一听到对方谦让,总会以为是胆怯,这也是人之常情。《水浒传》里武功盖世的林冲刺配途中经过柴进庄园,柴进希望林冲能和庄上的洪教头比划比划,林冲谦让了一番:“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一听这句,也认为是林冲“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
  李超坚决要求少年尼姑再比试。此时,她再出手就须不留情面了。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细看李超出招的路数,正是之前僧人用來打败他的那一招,只是再厉害的招数,也有破解之术。少年尼姑用掌下切李超大腿,李超顿时感觉如中刀斧,跌倒在地不能起来。下切掌,也是温州南拳中的常用招式,与人搏命时,可用来剁颈剁喉。少年尼姑最后只是剁大腿,其实还是给李超留了情面。
  三
  《聊斋》中还有《妖术》一篇,说的是崇祯年间有一个姓于的人,少任侠,殿试在都,仆人生病不起,听说市集上有个卜卦的人很厉害,能决人生死,就去问他。
  于公还没开口,卜者就问:“你是来问仆人的病吧?”
  于公骇应之。
  卜者说:“仆人没事,你倒是有危险!”
  于公就坐下来,让卜者给自己算算。
  卜者起卦,愕然道:“君三日当死!”
  于公惊诧良久。
  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只要十金,保证化险为夷。”
  于公却觉得,既然生死已定,道术岂能化解?不应而起,准备出门。
  卜者劝道:“如果爱惜这点小钱,你会后悔的。”
  围观的人以为于公吓傻了,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去哀求卜者。于公不听,还是出门而去。
  三天期限很快就到,当晚于公端坐旅舍,闭户挑灯,倚剑而待,静观其变。等到一更天,没什么动静,于公刚准备去睡,突然听到窗隙窣窣有声,见有一小人持戈而入,一碰到地面,就变成真人大小。于公疾斫之,应手而倒,挑灯一看,是一纸人,腰已断。
  于公不敢卧,又坐而待之。过了一会儿,见一物穿窗而入,怪狞如鬼,才及地——这一次于公学乖了,不等它变大——急击之,又断为两段。于公怕它还会再起来,又连击之,剑剑皆中,放心之后审视,发现是土偶。
  于公于是移坐窗下,盯着窗户缝隙。又过了一会儿,听到窗外有声音如牛喘,有物推窗户,房壁震摇,其势欲倾。于公心想,不如出而斗之。他便冲出房门,在昏暗的月光之下,见一巨鬼,高与檐齐,面如黑炭,眼闪黄光,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箭已上弦,这时,于公才感到害怕。
  巨鬼射箭,于公用剑拨落。于公刚想出击,巨鬼的箭又已上弦,于公只得马上跳跃避开,箭射穿墙壁,战战有声。
  巨鬼很是愤怒,拔出佩刀,挥舞如风,力劈于公。于公猱进——像猴子一样轻捷地跃进——巨鬼的刀劈中庭院中石头,石断两截,于公从巨鬼腿间而过,乘机削中巨鬼脚踝,铿然有声。
  巨鬼更是愤怒,吼声如雷,转身剁向于公,于公又伏身进入。巨鬼刀落,割断于公下身所穿裳。这时他已经欺身到巨鬼肋下,猛斫之,铿然有声。巨鬼仆而僵,于公乱击之。放心之后审视,见是一高大如人的木偶。
  于公秉烛待旦,这才醒悟过来,这些鬼物都是卜者差遣而来,卜者要置他于死地,以用来证明卜卦的灵验。随后于公去市集抓住卜者,交由官吏杀之。
  四
  不管是从武艺角度,还是从小说逻辑角度,《妖术》篇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分析。
  《妖术》篇可以截成两段来解读,前半段是“骗术”,后半段是“武艺”。
  卜者一见于公,马上就能说出于公欲问之事,让于公很是惊讶。在江湖里,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把簧”(用眼睛看出人的底细)。连阔如先生在他那本很有趣的书《江湖丛谈》里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连阔如先生知江湖甚深。他说卦摊一般是“尖盘少腥盘多”(尖是指真,腥是指假),真正的“尖盘”百年难得一遇,而假到底的“腥盘”又少有回头客,一般是“腥加尖”(真假相杂)的卦摊,才能玩得转吃得上饭。卜者“把簧”的能力,正是其基本功。
  连阔如先生举例道:一个五十岁里外的老太太来卜卦,卜者会先看她穿什么衣服,什么长相,面貌上的形容喜乐悲欢,就能不用问她,将老太太的事预先知道了。如这老太太描眉打鬓,穿的鲜艳,就可以明白,她那大年纪,土埋半截了,还这样修饰,一定是“老妇改嫁”……如此,等等。   江湖里阅人极多,又擅长察言观色有经验的卜者,其实就是一台建立了庞大数据库、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根据尽可能多的信息,得出来八九不离十的结论。以《妖术》篇为例,卜者根据于公的穿着、口音和长相,能猜出于公是殿试在都的考生,仆人又不在身边,那应该就是替仆人来问,最大的可能性是仆人生病。卜者就能做出高深状,缓缓地说道:“君莫欲问仆病乎?”
  再者,于公是以殿试在都考生的身份住在旅舍,仆人又生病不起,可谓是插杆立于明处,非常醒目。江湖险恶,不排除卜者有眼线掌握于公信息,再引于公入瓮。于公也是听说市集上有个卜卦很厉害的人,能决人生死。那又是何人告诉于公的呢?
  不管如何,卜者一开口,已经让不明就里的于公很是惊骇。在江湖里,这也有专门的术语,叫“拴马桩儿”(用话留你,让你走不开)。江湖里坑蒙拐骗这碗饭不好吃,卜者只能先用话把于公拴住,再慢慢下套。
  没想到的是,于公是一个极其勇敢豁达的人,对于卜者的警告恐吓,他并不在意,这倒是出乎卜者的意料。勇敢,不惧鬼狐,是蒲松龄笔下主角的共性。在故事之中,于公的反应基本是惊讶,只有刚见到巨鬼那一下,才感到害怕,不过也是很快就恢复镇定,投入决斗。
  行文至此,可以看作是“骗术”部分。
  后半段的“武艺”部分,于公的每一次应对,都极其惊险。
  巨鬼先发制人,射出第一箭,被于公拨落。于公固然剑法高超,但是他也知道,拨箭凶险非常,他不能再让巨鬼有射箭的机会,就一再猱进。《拳谱》有云:“不招不架,就只一下;又躲又架,不只百下。”在实战之中,要迎头进去,退是退不得的。可以说于公是深谙武道之人。
  巨鬼弃弓拔刀之后,于公从巨鬼两腿间滑过避开,顺势击中巨鬼脚踝。这一招,很“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在现实打斗之中很难使用。蒲松龄描写于公这一招,其实是为了突出巨鬼的高大。
  此时,于公已欺身到巨鬼肋下,猛斫之——这是《妖术》篇,甚至是整部《聊斋志异》里写打斗最精妙的一处。在实战之中,肋部是重点保护区域,正所谓“软肋”是也。打拳时有经验的师父会一再告诫徒弟要时刻做到“沉肩坠肘、肘保肋”。巨鬼的肋下正是破绽所在,只要把握好机会,可一击必杀,险中求胜。
  五
  蒲松龄说自己虽没有干宝那样的才学,却也像干宝一样,很喜欢搜集神怪故事;性情似苏东坡,喜欢听人讲鬼故事,一听到好的鬼故事,就会写下来,时间久了之后,四方同人都会给他寄故事,他的积累也就越来越多了。
  邹弢在《三借庐笔谈》里写道,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给村中孩子当私塾老师,落魄无伴,家中贫穷,却不求于人。他性格特别怪僻,创作《聊斋》这本书时,每天清晨拿着一张芦衬、一个装着苦茶的大罐子、一包烟草,坐在大路旁,一见到行人,一定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异的故事,渴了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谈痛快了才可以,每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再用文笔修饰记录下来,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笔法非常绝妙。
  鲁迅对蒲松龄强留路人讲奇异故事一事,很不以为然,在多种场合提出驳斥。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写道:“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他又在《小说旧闻钞》中《聊斋志异》条按语指出:“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
  鲁迅先生认为,蒲松龄写《聊斋》的素材,多是从他的朋友那里听来的,也有许多是从古书尤其是从唐人传奇变化而来的。其实鲁迅大先生看法也不全面:他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蒲松龄的目睹与见证,如描写生动有趣、管中窥探社会万象的《口技》《偷桃》诸篇。在《聊斋》许多篇之中,蒲松龄是当时大千世界的现场见证人。
  《武技》和《妖术》是蒲松龄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下的,还是由朋友那里听来加工而成的呢?不好说。不过,如此精彩、细节又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应当有其鲜活的原型。
  套用王学泰先生的说法,自宋代以后,由于人口的激增,流民群体形成,游民生活空间自然而然构成了一个与主流社会相抗衡的隐形社会。到了明清鼎革之际,“江湖”这个隐形社会日益庞大。江湖中有句行话,三姑六婆最为可怕,“僧道尼姑休往来,在堂前莫叫卖花婆”。哪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哪六婆?稳婆、花婆、巫婆、虔婆、药婆、媒婆。男女卜者,也应作如是观。
  在一生致力于科举考试、思想又近佛的落魄书生蒲松龄眼中,隐形社会之中的卜者,既在日常生活之中,又在日常生活之外,有着潜在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正如他在《妖术》篇篇末所云:我曾说过求卦的人是一大痴,世上能有几个决人生死而没有差错的卜者?求卦不准,不如不卜。就算你明白告诉我死期将至,那又该如何呢?何况还有卜者借人命神其术的,这就更加可畏了。可以想象,蒲松龄碰到的卦摊,多数是“腥盘”。
  蒲松龄或许是捕捉到了一场“腥盘”的骗局和一场对阵者身高相差悬殊的打斗,再把两个故事合二为一,才写下了这个险恶江湖的故事。
  六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蒲松龄写《聊斋》的素材,许多是从古书尤其是从唐人传奇变化而来的。《聊斋》中的名篇《侠女》,正是取材于唐人传奇故事。
  在唐朝,这个侠女报父仇的故事流传甚广,见于五种记载:李端言写的《传》(今已佚),崔蠡写的《义激》,李肇写的《唐国史补》,薛用弱写的《集异记》,皇甫氏写的《原化记》。
  故事大同小异,说的是唐代贞元末、元和初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奇女子,嫁给寻常人家,有一晚忽然不见,天亮前归来,颜色甚喜,若有得者。丈夫诘问,就举起一个皮袋子,说,里面是仇人的头,之前和此人有杀父之仇,今日终于得报。丈夫惊恐。女子笑道,就此别过,放心,事情机密,不会连累你。说完,女子离去,出门如风,身如飞鸟,武功极高。等丈夫还没缓过神来,女子飞身又回,說,孩子还小,喂最后一次奶再走吧。少顷,丈夫掌灯来看,孩子已身首异处。   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着实让人着迷,也打动了数百年之后的蒲松龄。他据此改写的名篇《侠女》也很好看,有古风,有唐人传奇的味道。
  顺便说一下,人们习惯称“唐宋传奇”,但是,相比唐人传奇的瑰丽奇绝,我总觉得宋人传奇干巴巴,不好看。
  《侠女》的具体情节,众所周知,不再赘述,只有一处值得关注。蒲松龄在文中将唐人五种记载里一再保留的“杀子”以绝其念这一暗黑情节,改写为更为光明的“赠子”以报落魄书生。蒲松龄在文中还增设了侠女老母亲这一角色,儿子在侠女老母亲去世之后再出生,有着浓浓的天道轮回、生生不息的意味。这也是蒲松龄看世界的角度。不过在我看来,蒲松龄在此处的修改,恰恰证明了他对侠义精神的隔膜与不了解。
  何以这么说?侠义之士所作所为,有自己独特的规则,这种规则存在于他们自己封闭的世界,或者说“隐形社会”之中,除此之外的社会常规、人之常情,从理论上说,都可以弃之不顾。如唐人传奇之中为报父仇的侠女,母子之情可以不顾,可以亲手杀子。这是多么有戏剧冲突的一个情节,足以让莎翁目瞪口呆。
  再假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身为古代的侠士,受朋友所托,去杀朋友的一个仇人,破窗而入,见朋友仇人温文尔雅,望之不似恶人,但是,此时手中宝剑已经出鞘,你是杀还是不杀?从侠义角度来考虑,不需要向朋友打听事情的是非曲直,杀。至于其他,都不在考虑范围。当然,人性之中的挣扎另当别论。
  据说,梁启超曾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前八个字被金庸写在《神雕侠侣》里。郭靖当面让杨过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杨过听得“耸然动容”。“侠之大者”,其实是儒家观点,是儒家对侠义的想象与规劝。可见,在真实层面,侠一定是很少这么做。把侠义精神推到极致,其实就是与现实的冲撞,这韩非子早就有言在先:“侠以武犯禁。”
  荡开笔来说,蒲松龄笔下也不是没有杀子的情节,在《细侯》篇中就有。故事说的是,风尘女子细侯结识落魄书生满生,后来造化弄人,与满生断了音讯,不得不嫁给一个富有商人,并生下一儿。细侯后来重新得知满生消息,杀怀中子,奔向满生。
  “雄来吾有利剑,雌者尚当开门纳之。”身为江湖局外人的蒲松龄,固然是窥探到了江湖里的凶恶烟波,但对个中道理,如侠义的理解,也存在隔膜与偏差,不是江湖“个中人”。不过他对人生命运的愤懑書写,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其他文献
妘橦、田田:  爷爷读到了团结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由你们编辑的《道德经》吟诵珍藏读本,很欣慰。你们是有心人。封面简明,没有俗劣的包装,只表明:这是一本书!序一,学童口吻,天真可爱;序二,学者口吻,老成持重,哲思可抵人心。内文设计全为读者想,赵孟頫五千言行楷,八大山人插图,江希张白话解读,白玉蟾注解,雅音吟诵领读,尽善,周到,无藻饰,有书香。  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本《道德经》吟诵读本,旨在关心人类生
赌,对许多人来说完全不陌生,打个麻将、玩个拖拉机、炒个地皮、拱个猪,既是娱乐也顺带下点本来个输赢,更有甚者在地上捡几颗石子猜多少或猜单双都可定输赢,这些主要是民间的玩法。把赌博叫作博彩则是澳门的创造,澳门立法会于1982年5月通过的《澳门新博彩法》,将“赌博娱乐”正式更名为“幸运博彩”,并严格限定经批给赌牌的娱乐场内经营幸运博彩的方式包括百家乐、廿一点、花旗骰、番摊、十三张、牌九、轮盘、弹子机等共
在我的几种著述中,《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耗费的心血最多,酝酿、斟酌的时间最长,也是自己最得意的一部。在此之前,笔者已有《暧昧的日本人》、《东瀛过客》、《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三部著作问世。毫无疑问,《骡子》的诞生,与前三者的铺垫是分不开的,尽管它的影响力远不如《暧昧的日本人》那么大。  許多朋友认为:此书的精华主要在留日部分,相比之下,欧美部分显得单薄,“东风”盖过
特殊的时代,总是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和文化语境中赋予人以特定的精神特质。作为差不多见证了一个世纪时代风云的文学编辑家秦兆阳,其精神特质和编辑活动,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在编辑学领域耕耘多年的周国清教授以其新著《文学编辑家秦兆阳研究》,力图以秦兆阳作为文学编辑家的精神坐标为切入点,从而探寻编辑活动的发生,为探寻主体精神、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与编辑活动的内在关联,拓展新的理论生长点,颇具可读性。视角:编辑主
在晚清外交官所写的海外旅行记中,钱锺书最赏识的是《三洲日记》。在《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第十四册(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第一版)中,他写道:“鞧轩诸记以此最为词条丰蔚,惜行文而未能尽雅,时时有鹦哥娇之恨耳。”“鞧軒”本是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故常作古代使臣的代称。“鹦哥娇”比喻书艺尚未成熟,犹鹦鹉之学人语仅能数句,讨巧而已。  《三洲日记》作者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号红棉主人
自唐代以来,青楼是科举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感情慰藉和精神寄托的场所,那些美丽灵秀、善解人意的歌妓与多才文人之间发生了缠绵委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给文学创作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文人最动人的吟唱往往是写给歌妓的,文人和歌妓的愛情题材作品在唐代以来的文学创作中蔚成大观,从唐传奇、宋词、宋元话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拟话本,出现了一系列经典名篇,如《李娃传》、《救风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
中国研究李白的作品,最早版本是由唐代李阳冰编成的《草堂集》十卷,但早已散失,无法看到。至今存世的文本仅有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巴蜀书社曾在1986年据此影印。  其实,李阳冰所编李白的集子,到了南宋复刻后,国内已没有了,现只存日本静嘉堂。因我亲自读到真本,故可来一谈,其证是我贴上的书影。如今,于国内各大图书馆,已无法找到此书影。  宋代四川地区曾刊刻大量唐人文集,其内容多源于古本
晚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列强环伺,朝廷腐败,风雨飘摇,舆论哗然,社会处于转型期,呈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派虽然政治主张不一,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已成有识之士共识。张謇作为站在历史潮头的人物,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叠相为用的思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正如《私立敬儒高等小学校歌》所唱的那样:“私资创造,实业襄持,教育斯能宏。”张謇办工厂
一、儿童的发现  人文主义兴起,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先驱提出要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从而逐渐开始了儿童的发现。儿童这个群体从缩小的大人到拥有独立人格、独立审美趣味的群体的重新定义,也就直接引发了为儿童专门产生的读物、专门创作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法国作家保罗·阿扎尔写的《书,成人与儿童》一书,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开始儿童们是被压迫的,也没有独立的读物。法国作家佩罗因为创作《鹅妈妈的故
读罢手头这部取名为《纸上论政》的书稿,我感到非常高兴,作者张萱是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位博士生,在攻博期间,她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术旨趣与好学上进、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这部由她的博士论文修订完善而成的书稿,即将以专著的形式付梓面世,自然值得我为她庆贺!  该书稿所研究的是当代中国时政期刊的话语表达,这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新意的选题。众所周知,时政期刊是新闻传播体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