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比茨说过:“如果那些掌握高技术的人们,他们能摧毁整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产生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对其它一无所知,试问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世界啊!我们恳请他们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给人文科学留下一席之地。”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深刻地揭示了一些应用科学技术人员的人文素质危机,也一针见血地向我们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可怕弊端及其所应承担的势在必行的人文素质教育。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提出这一命题。然而,人文科学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果仅仅停留在表象的缺少系统的介绍层次及倡导性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需要设置适宜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而中国古代文学正是能够容纳较多人文科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规范、科学、多样的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修养、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思考
  
  人才的素质有着广泛的内涵,而文化与审美素质是其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美学,历来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人文知识的主要内涵,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优良素质,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在理工科学生中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体制造成了人才培养的严重失衡。从目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的教育观念中,“见物不见人”有着广泛的市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单一,除了基本的德育教育及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外,其它的人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难以保证;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等。如此的现状导致理工科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生观和世界观存在偏差,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缺乏应有的文学艺术修养,缺乏对知识的哲学思考,无法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学生思想不活跃,思维单一,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恶果。
  面对当代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缺乏人文素质内容的教育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技术至上的思想使人们失去了对自我的关注,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从各种媒体对在校大学生道德失衡的报道中,我们已经尝到了这一苦果,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而高等院校中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多么迫切和重要。
  我们所言的人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的全面的知识结构,强调促使人的认识、情感等方面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促成人的创造性发挥。它重在对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的培养,重在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未来意识、创造意识的培养,并为他们的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事业境界。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历来显得极其重要,这既是历史的宝贵经验,又为大量现实所佐证。科学家、学者、设计师都需要很高的文化与审美素养。据统计,世界各个领域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对解冻思想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质内容
  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文化系统,一是以古希腊为源头的欧美文化,一是华夏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可以相互对比的文化参照系。而华夏文化则包括产生于约五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神话,以及相继产生的《诗经》、诸子百家散文等等。这些中国古代文化的范本,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诗性的具体体现。应该说,中国古代文学最早用诗性的智慧、诗性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萌芽期,它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自远古始,中华民族的哲学美学思想、民情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精神,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以看作中华民族发展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展现哲学思想,同时文学又从哲学中吸取创造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体现的追求和谐统一的人生智慧、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为民请命的使命意识等哲学思想,以其特有的精深智慧和博大胸怀,树立起了人类文化的高峰。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们从中领略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创导的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其基本特征正是人文文化。这种人文文化与教育的浑然一体就构成了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以教人学会做人为核心的特点。《论语》中言:“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已经体现了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观念,形成了“文以载道”这一命题的基本雏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在《论语》中用岁寒喻乱世、事难、势衰,用松柏比君子坚贞的品德,在这里自然物成了人的道德精神的象征。我们能说这种教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无益吗?鲁迅曾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赞誉《史记》,这真是精妙之言。《史记》不仅让后人了解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辉煌历史,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司马迁“发愤著书”,重于泰山之死的伟大气魄,真实地向世人描述了作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生存意义,以至影响到了整个古代文学的创作体系及历史发展,使之成为一脉相承的文学内涵,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以“道”为核心的文学特点与文人的治国平天下的气节观念。可以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教育中缺少的一面。
  中国古代文学中审美观念的表达无时不在。《论语》中所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以人物形象表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风貌。如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大禹,他们的形象以及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朽的魅力,至今各种艺术形式中仍在表现;其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式样(如诗歌、散文、赋、传记、小说),以及表现自然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方法。具体体现为:文学作品强调内容充实为美,在多种表现形式中又追求气势,“气势”的潜隐与含藏又导致艺术的沉郁、劲健的风格之美。建安文学内容充实,气势慷慨,故被赞为建安风骨,成为一种风范。
  古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及标准对中国其他艺术形式也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论画时常说:诗画同源。表现了中國古代艺术中文学与绘画结合的特点。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水墨山水画一派,苏轼赞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创造出的意境一经苏轼点出,而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艺术目标、评画评诗的一条准则,从中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无穷魅力。
  2.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经典的文学内容和多样的美学特征,使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古代文学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可有下列一些重要作用:
  首先,从古代文化中体验人的尊严和使命感,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文学作品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理想和品格、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正如《论语》中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陶冶性情要学乐)。文学是人学,即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学问,它能锻炼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从文学中能感觉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对人的素质培养是有好处的。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势必会调动起人们鉴赏的欲望。而鉴赏中想象、记忆、联想、思维、情感等众多心理能力的适用,谁能说不是一种创造素质的培养呢?从古代文学体会传统文化折射出的光彩,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应该有极大的帮助。
  再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不能说不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内容。作品中精彩的描写、丰富的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形象承载,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形象的美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没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的学生能说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吗?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表现出的主要内涵和独特作用,只有在科学、系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有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表现形式上接受它。只有这样,理工科学生才能是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具有综合人文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雨中,杜鹃也冷  气温下调了,我们也冷  她是否滴血,无法通过花瓣辨认  也许故事带有欺骗性  纵然出自圣贤之口  他的梦,不是我们的  他怎么知道我们的日子  他怎么看到真相  他的所有就是我们的所有?  我们正变得沉默  对着滴雨的花,努力想想昨天  死去的人让人尊敬  尊敬也无法让其复活  我们正在进行的背叛  是一种客观,认识其所在  远离其所在  之后,杜鹃将碾落  沉默将是一类现象  
妥协的过程是肉体  不断衰老的过程  哪怕终日无所事事  看朝阳东升,残阳西落  看钱塘江上一只又一只船  从这边,移到那边  直至无声消失  几公里一段江的长度  却恍若  我在房间的两道墙之间  来来回回那么几步  船赶赴的前方是大海  但它與我同时行走的那几步  让我活在远与近  不断否定,又妥协的平衡感里  震颤、不安  穿透窗玻璃的鸟鸣我不知它  离我多远  从房屋之井看到的江水  究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所有智能的核心。”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学生从偏重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的惯性里走出来。再也不能满足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等传统的作文评语,而应把评价的关键放在是否体现了创新精神!  观点上敢闯禁区。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欧洲14-16实际的文艺复兴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其典型特点都是挑战传统,质疑权威,其进
高原的牦牛全是老虎的替身  疾驰的车上,掠过一团团黑乎乎的影子  高原缓慢、安静的黑  天地间可有可无的老虎  在鲜艳的格桑花之间,终其一生  从临夏,到海东,到海西  数千里,数千年,他们世居于此  苍茫的风雪亦不能撼其分毫  飞机大炮,亦无法更改  其吃草的姿势  当微信吞没人类,他们化身  残败的古堡,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冷清荒原,他们是  一只只火热的老虎,速度不值钱  百万追兵,俱
总有一种预感  你开的越白  我的心越悲凉  这开合之间  谁能预料这伤口  这一滴露珠  总是不愿滴落在世俗里  黄昏过后许多怀念  悲喜,疼痛  在季节里汩汩流淌着乡愁  如同一阕旧曲新词,离离合合  让这场脆弱不堪的爱  如此不合时宜  却又那么得恰如其分  素雅的山野明亮而清新  容下了清风也容下了红尘  在离别的暮色深处  一些死去的事物在复活  一些鲜亮的事物在死去  而我在这生死之间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源泉    思维是以知识经验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从而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性联系的过程。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所以在教学中
秋日   一一给蜜斯森碟   看过巴黎植物园的豹,你问我   玫瑰色的斗篷   佛罗伦萨的斗篷   是不是胜过一首   具有神学倾向的赞美静?   夜幕下,我们的手指   滑过一颗又一颗孤寂的星星   就像怎么也无法握住   一个遥远的爱人   孱弱的爱人!而我们倾听过   他没有过的倾听——   所有文字的背后   唯有死亡,在卡皮托丘的星空下   与马克奥雷尔骑马式的石像   静静地对峙,正如
一  在我的印象中,昌耀是一个“大诗人”,虽有零碎的阅读、接触,但不敢轻易叩问。一般的文学史叙述,每提到昌耀,都冠以“圣徒”“殉道”“西部精神”“理想主义者”之类大词。那些流传度最高的文本,比如《鹰·雪.牧人》《高车》《慈航》《巨灵》,也一再加深这一印象。这位耸立于青藏高原腹地,拥抱大地、雪山,背负着时代和个人的双重苦难,不断地向梦想的写作/灵魂高地挺进的诗人,确实是“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燎原语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该死的天气,  湿气往她身体里钻。  她说她腰疼,  我說肯定是这大山太重,  她驮着树回家时像一只蚂蚁。  她说她腰疼,  我说肯定是这土地太宽阔,  她想全部都种上蔬菜和粮食。  她说她腰疼,  我说要不去医院看看,  别心疼那几个钱。  她说她腰疼  只因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说了两遍  她说梦到我,梦到我坐在门口,  穿着背心和短裤,  而她,刚从灶台下抬起
《痴呆山上》写于2007年,多多回国的第三年。细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多多的“忧虑、痛心、愤怒”。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多多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抽象化,不仅摒弃了日常的经验,连诗歌的情境也不再完整,虽然不像某位“荷兰教授”说的那样,“通篇都是形而上学”(见多多访谈《诗、人和内潜》),至少是超越时间的普遍之思在主导着他的创造。以至于大量阐释多多作品的文章,凡涉及中后期作品,很少能把一首诗顺畅读通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