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应用《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规范》(武汉方案)治疗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HB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并纳入武汉方案治疗的47例HB患儿的临床、影像、病理、化疗及手术记录,分析上述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7例患儿(男33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2.4︰1.0,中位诊断
【机 构】
:
2000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2000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20009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200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应用《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规范》(武汉方案)治疗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优化HB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并纳入武汉方案治疗的47例HB患儿的临床、影像、病理、化疗及手术记录,分析上述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47例患儿(男33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2.4︰1.0,中位诊断年龄为13.3(1.3~126.0)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83.5±5.9)%,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6.2±6.3)%,高危组和标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2±16.9)%和(91.2±4.9)%。单因素分析提示发病年龄≤3岁(P=0.001)、手术完整切除(P=0.000)、确诊时无肝外转移(P=0.002)、新辅助化疗后延期手术(P=0.000)的患儿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完整切除[北美儿童肿瘤协作组(COG) Ⅰ期,r=0.064,95%CI 0.007~0.565,P=0.013]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本组仅1例(2.1%)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因并发严重感染死亡。
结论化疗可有效提高手术切除的完整率,应用武汉方案治疗儿童HB的不良反应较小,总体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接近国外文献报道的水平,说明该方案对治疗我国HB患儿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方案仍需要对手术切除指征、按照危险度分层化疗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STAT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53005和rs744166的多态性以及该基因的表达量与我国湖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选取184例ALL及377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SNP的多态性分布,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TAT3基因的表达量;利用SPSS 16.0软
门冬酰胺酶(ASP)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关键药物之一。ASP相关急性胰腺炎(AAP)是ASP的主要严重不良反应。现通过复习有关儿童AAP的近年国内外文献和我国《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专家共识》,以及对网络收集的历年来我国儿童AAP报道资料进行归纳与统计分析,参照国际AAP诊断标准,提出儿童AAP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要点,以
目的建立新生猕猴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动物模型,为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模型。方法16只3日龄新生猕猴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新生猕猴静脉注射质量分数为50 mg/kg的10 g/L盐酸苯肼溶液,对照组新生猕猴静脉注射9 g/L盐水,分别于静脉注射后24、48 h测定血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水平;使用监控设备记录猕猴临床表现;对实验组1例死亡猕猴脑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
罕见病虽发病率低,但症状严重,危害性大。多数罕见病无法治疗,极少数患者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获得根治。脐血干细胞移植(UCBT)有免疫原性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程度要求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更适合低体质量儿童。现介绍国内外HSCT,特别是UCBT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炎症性肠病和骨髓衰竭综合征等较多发生的罕见病中的应用,希望能有助于提高我国罕见病的治疗
目的分析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根据临床及遗传学特征进行分层治疗。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初诊的12例JMM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危险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并追踪临床疗效。结果1.JMML 12例患儿均有发热、腹胀,皮肤出疹3例(25%),常有皮肤黏膜出血,多伴肝脾大。2.外周血白细胞中位数为39.93×109/L,血红蛋
儿童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发病率较低,临床诊治难度较大。近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推荐的《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是为提高我国临床对于儿童MDS的认识和诊治疗效,促进相关研究等具有很高学术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有助于该专家共识的有效推广,现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临床诊治方面的实践,以期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被逐步认为是一种免疫失耐受疾病,治疗手段与策略也从传统临床经验性治疗逐步转变成为建立在免疫机制上的靶向治疗,而针对慢性/难治性ITP,联合治疗、免疫靶向新药治疗将为更有效的治疗提供多种选择。同时,随着ITP机制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感染在儿童ITP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何理解ITP是一种免疫综合征
目的总结>3岁肝母细胞瘤(HB)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11月至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收治的161例HB患儿,其中>3岁初次诊断29例。根据美国儿童实体瘤协作组术后分期标准分为Ⅰ~Ⅳ期。治疗主要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孤立病灶且无明显静脉瘤栓患儿可行介入治疗结合化疗及手术治疗;难治性患儿可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患
目的评价南京儿童医院(NCH)2009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方案治疗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入院的初诊APL并采用NCH 2009APL方案化疗的21例患儿,男15例,女6例,分析初诊资料、早期治疗反应及远期生存。结果本组患儿中位发病年龄7.15岁,初发白细胞数>50×109/L的4例,(10~50)×109/L 1例,<10×109/L有16例。所以
目的探讨儿童单器官受累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单器官受累LCH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将LCH患儿分为骨骼受累组和非骨骼受累组。患儿于化疗5周、11周、25周及停药3个月、6个月、1年、3年进行疾病状态评估。结果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112例LCH中男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