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员要善于借势

来源 :销售与市场·成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力打力,“四两”可以拨“千斤”。
  
  我们经常见到一类营销人员非常勤奋,做事踏踏实实,但是市场就是做不起来,为什么?还有一类营销人员,很聪明,也很会说,但是市场也是做不起来,为什么?还有一类营销人员做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获得提升,为什么?
  如果分析他们的共有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不善于借势。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好好干,事情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何谓势?孙子兵法有两句话对其做了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意思就是湍急的流水飞速奔涌,以至于能飘起巨石,这是靠了水势的缘故。凶猛的鸟类疾速飞行,以至于能搏杀其他禽类,靠的是俯冲时对节奏的准确掌握。这也是势。总结下来,所谓的势是客观情况下或者是自己的主观努力所造成的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即为势。
  借势,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势可借,如果客观情况不允许,而主观又创造不出势,那么就不具备借势的条件。二是要把握借势的时机,如果时机不到,你做了,有时候事情也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三是借势一定要明确借势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当业务人员面临问题、面临困难的时候,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应该向谁借势呢?又怎样借势呢?
  
  向领导借势
  领导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势呢?领导可以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领导可以给自己带来信心。在对经销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经销商不配合。这时,如果你告诉他这是领导的意见,就能借领导的威信迫使经销商配合你的工作。这就是一种借势的方法。遇到经销商做得不好且屡劝不改的情况,你可以邀请领导去视察你的市场,和经销商、领导一起看市场,借领导的嘴表达出你的观点,逼经销商就范。当然,对领导借势的前提是领导在经销商眼里必须是有威信的。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向领导请教,让他指导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向领导汇报工作,也是借势的一种方法,在汇报工作的过程中向领导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向经销商借势
  经销商有什么势可以借的呢?做我们快销品的,其实真正做市场的是经销商。如果你不能向经销商借势,使经销商全力做你的产品,那么即使你再努力,也不可能使市场获得增长,你必须依靠经销商的势,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你才能事半功倍。
  可以借经销商员工的势。经销商最大的资源,其实不是他的客户,而是他的员工。如果我们能够调动经销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那么你的工作会非常轻松。而这也可以体现出你的手段,就是不断地占有他们的时间。我们需要不断地和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交朋友,我们要不断地指导他们如何提高业绩,还要不断地借经销商的权力给予他们销售我们产品的任务。
  可以借经销商的资金。作为业务员,我们必须知道经销商什么时间有钱,什么时间没钱。我们要在他最有钱的时候去找他打款,而不是他最没钱的时候。
  可以借经销商的资源。经销商宝贵的资源就是他的时间和思想。如果我们能不断改造经销商的思想,使其能理解我们公司的文化和发展方向,让厂商形成一种合力,那么我们做起业务来也会非常轻松。
  
  向竞争对手借势
  竞争对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机会。是人就会犯错误。作为业务人员,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对手的动向,知道对手的缺点在哪儿,能够重点出击,击败对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四种机会。
  一是对手突然涨价。我们可以借价格优势给予其打击,当然,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对手先于自己涨价。二是对手突然更换经销商。这也是一个痛击对手的机会。三是对手政策的变化。我们可以据此调整,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四是业务员更换。有些竞争对手的业务人员经常更换,这些都会影响到对手的销量。这些都是我们的机会,都是我们可以借到的势。
  
  向终端借势
  终端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终端是我们销售的最后一步,可以给我们带来形象和销量,可以给我们带来堆头和陈列,当然,如果不小心,也可以变成对手所借到的势。
  堆头和陈列可以给自己带来产品形象,使消费者感觉到我们产品的品牌。终端可以暂时缓解任务的压力,当任务过大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怎样把货压到终端手中。如果每个终端都能比平时多进一倍的货的话,那么当月我们的销量就可以提升一倍。然后,我们再想办法去消化。终端也是我们新品推广的主要场所。任何产品的消化必须依赖于终端。我们可以通过终端,通过一定的市场策略把新品推广到消费者手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终端借到的势。
  
  向市场策略借势
  产品从出厂的那一刻起,就离不开市场策略。市场策略的有效性决定了我们产品消化的快慢,决定了市场增长的快慢。一个好的市场策略可以带来销量的快速提升,一个差的市场策略也可以使销量陷入挣扎的境地。向市场策略借势,就是自己要能想出强于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而不是对手做啥我们做啥。那样,我们就会很被动。■
  (编辑:袁航 market@vip.sina.com)
其他文献
作为项目话事人的客户,早已是收礼收到手软,寻常的礼物已经无法打动他们坚强的神经。这时,如何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把客户拿下,并树立起竞争门槛?    我的故事1  我徘徊在客户楼下已经很长时间了。二楼的一个处长,我已经见过他两次,也聊过天,但总感觉谈的不是很深入,处长对我的态度也是不冷不热。当时我对这个处长简直是无计可施,因为圈子里都传闻这个处长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而且从不收礼,基本上可
期刊
促成是展业过程中最关键的临门一脚,决定了展业最终结果的成败。销售新人应该认识到,促成成功=强烈的愿望 × 熟练技巧 × 良好心态。    在拜访客户时,不少销售人员特别是对于进入公司不久并且一直在努力拜访客户的新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致命弱点——促成没有把握好,导致工作绩效差,进而使新人对从事的工作前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其离开销售行业。如果我们能及时对新人进行促成方法针对性
期刊
时光荏苒,又到了年终。这一年,一些人的光环黯淡下来,又红了一批人;这一年,大家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开始蜂拥到微博上披马甲;这一年,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达芬奇”,也见识了美美的“玛莎拉蒂”;这一年,没了卡扎菲,还走了乔布斯……这一年,还有我们的不断成长。  向前是新年,向后是旧岁。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你过得怎么样,是华丽丽地收官,还是默然谢幕?不管怎样,终究不能让这一年就这样匆匆结束。我们可以为全年再做一
期刊
晋级训练  销售冠军之路8  做销售,忌讳的是“鸡同鸭讲”,不能在不了解客户真正采购需求的情况下自拉自唱。      MBA,销售培训专家,致力于用最少的投资、最简捷的方法,最有效地帮助销售团队和销售员个人成长。  10年销售经验,6年销售管理经验,10年销售培训经验。  历任理实嘉信员工培训学院首席顾问,中国销售培训网首席顾问,  曾为中国联通、移动、电信、新浪网、方正电子等数百家企业提供过培训
期刊
特约教练:魏庆  “理念到动作”营销培训创始人,主张“培训要把理念宣导落实到动作分解,让学员上午听完下午就能拿到市场上运用”。  从基层业代做起,12年销售实战经验,历任可口可乐、顶新集团等知名企业产品经理、销售经理、销售总监等职。出版4套营销专著、10余套培训光碟,国内50余家电视台热播。  先后为可口可乐、统一企业、嘉里粮油、美的集团、TCL集团、九阳家电、康佳集团、恒安集团、联想集团、中国石
期刊
王强和经销商周老板之间不对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可周老板毕竟是自己最大的客户,僵持下去没有好处。王强琢磨着,得让周老板和自己的关系亲近起来。    张龙:现任某知名企业营销部长,从一线业务员起步,历任零售经理、销售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大区市场部长等职位,征战多个省份、多级市场,有将销售百余万区域培育到过千万的战果,有操盘几十亿市场的业绩,也有多年全国性市场管理的心得,对战略制定、产品定位、营销推广
期刊
张小虎:终端销售话术创始人,长期服务于家电、建材、手机、电动车等耐用消费品企业,致力于为企业设计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终端销售话术,提高终端导购成交率。  官方网站:www. shuangqiang .net  沟通邮箱:Z8323@126.com    跟我学话术(1)    先问一个小问题:一家耐用消费品企业有1万名导购员,销售一种同样型号、同样功能、同样价格的产品,这些导购员会有多少种说法?  回
期刊
营销及销售行为学者,在海外谋生、求学,在国内实践、谋生。参加过央视《对话》、《对手》等节目,鲜明地表达自己对市场的观点和见解。出版过《用脑拿订单》、《看电影学销售》、《销售必读的24本书》等专著。承诺每月为读者奉献一篇最新的思考、最贴近现实的销售实践方法和策略布局。    销售第一年(1)    销售工作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大量的精心准备、严格落实、步步递进的系统性工作。只有从这个视角看待销售工作,
期刊
读者提问:我该不该跳槽?   我大学毕业后就进了现在这家公司,工作已经快两年了。前些时候同学聚会,我发现不少同学都跳槽了,有的跳了还不止一次,这让我也产生了跳槽的念头。因为最近半年公司调整,工作上有些不开心,我想跳槽也许能有更好的收入和机会。不过我觉得现在跳与不跳各有利弊,所以很犹豫,到底该不该跳槽?    营销知道  (解答人:魏庆)  跳槽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待遇问题:对自己的收
期刊
读者提问:如何解释不铺货?  我们公司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我在跑业务时,时常会有经销商向我发难说:“你们不铺货,我资金又紧张,实在做不下去。”我跑业务没多长时间,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不知该如何解释?    营销知道  (解答人:叶永军)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跟对方讲明,公司对经销商采取不铺货的供货方式,是综合考虑了产品的品牌、质量、价格、服务、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后决定的。  建议你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