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堂,优化计算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4m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只有让学生从爱计算,到会计算,再到巧计算,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计算 有效性 算法优化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而低年级计算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基础打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因此,小学数学低年级的课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显得重要。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从枯燥乏味到形象生动,让学生爱上计算
  
  计算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内容枯燥,缺乏情节性,而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计算教学中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乐趣。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更是不深刻的。因此,提高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第一步,应是让学生爱上计算。
  1 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丽想买一个书包,她带了64元上商场,商场里的书包琳琅满目,小丽看中了一款书包,价格是38元,根据以上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小丽买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以上的问题情境是多数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乐意探究,都想知道小丽买东西后还剩下多少钱,因而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算法。
  2 形象比喻,深刻体会。在计算教学中,有时需要对一些难记忆的计算法则赋予形象的比喻,用学生感兴趣的、易于理解的形式深刻体会它们。
  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时,有不少学生搞不清:有的把几个一加到了十位上,有的把几个十加到了个位上。这说明计算法则并没有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让这条计算法则变得形象、深刻起来呢?我是这样向学生讲述的:十位上的数好比爸爸妈妈,个位上的数呢,好比是兄弟姐妹。我们要尊敬长辈,让爸爸妈妈(几个十)坐在十位上,兄弟姐妹(几个一)坐在个位上。爸爸妈妈不在也不能抢他们的座位。这么形象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计算题目之间的距离。看到加整十数,学生会很激动地说要尊敬长辈,要和十位上的几个十相加;看到加一位数,学生就说长辈没来得把位空着,兄弟姐妹都在个位上和几个一相加。多有意思呀,巧妙的一个比喻,就让学生找到了计算的无限乐趣,在不经意中掌握了计算法则。
  3 游戏比赛,快乐做题。在计算教学中,设计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能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促进知能转化,而且可以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计算内容趣味化和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热情。
  
  二、从算理直观到算法抽象,让学生学会计算。计算教学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知识迁移,实现新知识的建构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下面的口算:
  30+40= 12+10= 10+28= 16+30= 62+5=
  4+25= 2+46= 7+31= 2+9= 7+5=
  这组练习主要有四类,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二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三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四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接着利用情景图上的内容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小明和小华一共收集了多少张邮票的问题引出36+14的计算。要求学生先摆小棒,再说算法。借助计数器直观操作让学生弄懂进位加法中当个位上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抽象出算式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并考虑竖式计算从个位算起的合理性。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发现因为加的过程中出现了进位,如果从十位加起先把十位的计算结果写出来,再算个位数相加,由于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位,这样就要把原来写的结果擦掉重写,比较麻烦。这一发现正好可以解释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个位加起”这一计算法则。对于自己探索发现的规律,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从算法多样到算法优化,让学生巧妙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载体。因此,教学中应该允许并且鼓励不同算法的出现。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我出示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选出其中的一个问题作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再让学生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24+9,最后组织交流计算方法,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从学生的交流中可知,他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先把24凑成30,再算30+3得33;(2)先把9凑成10,再算10+23得33;(5)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4)24+10=34,34-1=33这些不同的算法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素材,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通过算法的优化,使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会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使多种多样的算法不再仅仅是某些学生的突发奇想,而成为按照一定方法有序思考的必然产物,从而提高思维质量,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数学思维。
其他文献
崭新的鸟笼,  美丽的鸟儿,  是妈妈送给我的礼物。  打开笼子,  放出鳥儿,  是我送给鸟儿的礼物。  大自然里,  鸟儿欢唱 ,  是鸟儿送给我最好的礼物。
期刊
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日子,风景秀丽的森林里举行了一次跑步比赛,参赛的小动物有聪明马、调皮猴和可爱兔。  小动物们纷纷采到操场看台上观看他们比赛。猪先生一声枪响,他们三个像离弦的箭一般从起跑线上“飞射”出去。可爱兔一直领先,眼看就可以拿下冠军了,这时却被一块石头绊倒了!调皮猴紧跟在可爱兔后面,当他看到可爱兔摔倒时想:可爱兔平时那么坚强,她一定会自己站起来的。可是調皮猴跑过一段路后,也没见可爱兔爬
期刊
摘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仿写能力、想象能力等几方面的系统训练,让阅读教学为写作铺路搭桥,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使读写互相促进,让学生的作文能力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读写结合 作文能力 语言积累 口语表达 模仿能 想象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是为写作打基础。”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阅读教学不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不研究如何表达
期刊
我想  变成一个岁月神偷,  悄悄偷走  妈妈头上的银丝。  我想  变成一名妙手神医,  慢慢恢复  奶奶心脏的活力。  我想  变成一位超级神厨,  默默烹调  家人的一日三餐。  我想  变成一支神笔,  细细批阅  同学们成堆的作业。  我想变成夏日的一缕清风,  我想變成温暖贴心的依靠,  我想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期刊
今天上课时,老师拿来一罐泡泡糖。大家都很好奇:用泡泡糖做什么?  老师笑嘻嘻地说:“这节课我们采吹泡泡吧,看谁的泡泡保持的时间最长。”大家听了都特别开心。  我拿到的泡泡糖是可乐味的,闻起来特别香,感觉像沐浴在可乐池里,打开包装,里面竟然还有惊喜——一张贴纸。  老师让我们每四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赛。我们组只有孙梦瑶会吹泡泡糖。只见她把泡泡糖紧贴到舌头上,再伸出舌尖,用力一吹,泡泡糖变成了“大气王
期刊
践行德育新课程,提高德育的信度和效度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德育目标。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我们给学生讲道理,培养学生好习惯、好品质大都采用理论的、教条主义的说教。虽然苦口婆心,但是打动不了学生的心,收效也甚微。而《师恩难忘》(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田老师在三年中给学生讲了上千个故事,学生觉得这些故事“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于是我们豁然开朗:学生喜欢故事——故事的情节符合学生的心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其中的生活因素,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式。  关键词 语文 生活课堂 体验    语文生活课堂,可以宛如一列洒满阳光的列车,带领孩子们一起去旅行。    一、创设环境——背好行囊    三尺宽的讲台,固定的黑板,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忽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
期刊
百灵鸟和鸡妈妈一家是邻居。百灵鸟住在树上,鸡妈妈一家住在树下的草堆里。它们互帮互助,过着快乐的生活。  一天早上,百灵鸟仍像往常一样在枝头唱歌。忽然,树下的母鸡家传来“叽叽,叽叽”的叫声,原来是一只小鸡娃出壳了。小鸡娃不停地叫,鸡妈妈想:宝宝一定是饿了,我得出去给它找点儿吃的。于是,它对百灵鸟说:“请你帮忙照看一下我的孩子,我出去捉虫子来喂它。”百灵鸟满口答应:“没问题,放心吧!”  鸡妈妈走后没
期刊
摘要 佛家有句偈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的,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灿烂的种子,只要有了合适的阳光和土壤,它就会以绚丽的姿态,展示在你面前。学生是在教师手中塑造、雕刻完成的,当教师塑造了一个个集智慧与灵气于一体的形象,在感动社会与家长的同时,也在启示:每一个学生都是灿烂的种子,都有让他开放的理由。  关键词 领悟和回味 温情 激励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面对的是各种类型的学生,教师的一言
期刊
上课了,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加法算式:1+1=?  没等宋老师说话,我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加一等于二”  “一加一等于一。”宋老师拿出两只盛着水的杯子,说,“这是两杯水,把一口杯子里的水倒进另一只杯子里,就成一杯水了。”  接着,宋老师问:“一加一等于三,是怎么回事呢?”  “我知道,”袁宇晨抢先说,“爸爸妈妈结婚后,生了一个孩子,就是一加一三。”  我说:“如果妈妈生了双胞胎,就是一加一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