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乔春霞(1972- ),女,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音乐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项目编号:20060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47-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地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灵需求和学习规律等,而音乐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善导美”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艺术具有以审美功能为基础的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在内的社会功能,而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隐喻性等特性,又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符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规律。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心理特点来看,音乐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机明确,其参与学习的程度也会提高,如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表现出较强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等。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远不如他们学习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的动机强烈,很多人往往是在毕业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音乐对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有着特殊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输关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遇到来自社会生活的复杂问题还较少,不能亲身体会到这些理论的重要性。而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大学生产生了对关于人生价值、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探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对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音乐教育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政治内容就相当广泛,它包括了美育、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内容。音乐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教育功能。它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培养一个完善、和谐的人格。同时,音乐教育能塑造人的品德:一方面,音乐教育往往可能通过其永恒的、无限的、理想的纽带将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积极的性格与品德得以肯定与发展,而使消极的性格与品质得以否定与转变。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与更新的快速性增加了个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歪曲的情感往往使心理健康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疾病,音乐教育则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调节情趣,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美国研究人员曾对音乐是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进行实验,实验抽取样本人员36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播放莫扎特的钢琴曲;第二阶段播放轻音乐;第三阶段什么音乐也不播放,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参与人员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参与人员的智商普遍提高9%。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音乐审美教育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着这一伟大目标:
通过音乐抒发、调解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成为心理健康的人。音乐把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达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效果。我们伤感时爱听哀怨凄美之曲,兴奋时喜听高亢嘹亮之音,从人们所听的音乐可探知他们的心情。音乐可以通过音调、音节、音律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与宁静、烦恼与欢乐、忧愁与幸福。音乐是心灵的慰藉,它不仅能抒发情感,而且能调节情感。音乐能在短时间内把人的消极情感(悲痛、厌恶、愤怒等)转化为积极情感(高兴、喜欢、平静等)。我们知道事物是相形相克的,所以不同音乐可以调节不同的心情,当我们暴怒不能自持时,听一曲纯净、平和之乐,暴怒之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当我们悲伤、郁闷时,不妨听一曲欢快激越之歌,跌到低谷的心会渐渐攀升。音乐能抒发情感,调节心情,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音乐如风、如气,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使人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沁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拿美浸润心灵,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地表达感情,排除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结合会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二、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讨论了音乐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的作用,然而,这些作用只是处于“应然”的状态,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作用呢?
(一)通过音乐教育的介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哲学观点,或以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来对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对某个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成功地运用音乐的这一功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才能在援引案例、讲述理论问题时运用自如。音乐作品作为案例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有些时候教师可以精心遴选和准备恰当的作品,有时候也需要根据教学所需信手拈来,即兴发挥,但这种发挥不是胡乱联系和不着边际的乱发挥。能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但也总有一些教师的讲课既说理清晰、充满智慧,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教学竞赛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荣登榜首,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有良好的专业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并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音乐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爱的品格,需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用自己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按照音乐审美的规律指导教学,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给人以高尚的影响,可使个体的道德意识与情感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活动,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而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实现对美的对象世界的创造,各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高尚的道德与情感的结晶,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一曲《如歌的行板》曾令列夫·托尔斯泰潸然泪下。
(三)注重发挥音乐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遍观古今中外的音乐佳作,无不与作曲家本民族、本国家的风格和情感息息相关。音乐的民族特色和绵绵乡情是其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把音乐的“民族性”作为重点加以阐述。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着重细致地讲解诸如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波兰的肖邦的爱国故事和他们的音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特别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加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讲解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特点。如讲到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的辉煌音响时,很多同学非常兴奋,无不为祖国的文化科学的光辉成就而自豪;当讲到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时,同学们听着民族乐队与二胡这些“乡音”所编织的民族神韵和雄伟景象,不仅加深了对民族乐队各种乐器性能的了解,而且对它们能够表现如此深刻的题材赞叹不已,被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不屈不挠的“长城”精神久久打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综上所述,运用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它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和作用的长久性、持续性,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完成、不能替代的。因此,克服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片面性,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之翼,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在面对世界的竞争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努力使音乐教育完成在我国的高校中从点到面、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专业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转化,为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郭声健.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J].人民音乐,2001(4).
[4]南利华.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5]柯晓蕾.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1(5).
[6]蓝维,杨芷英,王希永,等.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3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0-26.
[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15.
[关键词]音乐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乔春霞(1972- ),女,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音乐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项目编号:20060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47-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地满足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灵需求和学习规律等,而音乐教育在这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音乐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善导美”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艺术具有以审美功能为基础的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等在内的社会功能,而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性、形象性、隐喻性等特性,又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符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规律。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出的心理特点来看,音乐教育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能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有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机明确,其参与学习的程度也会提高,如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表现出较强的理解和加工能力等。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社会道德规范的动机远不如他们学习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的动机强烈,很多人往往是在毕业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音乐对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有着特殊的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输关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遇到来自社会生活的复杂问题还较少,不能亲身体会到这些理论的重要性。而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卷,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大学生产生了对关于人生价值、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探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对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音乐教育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政治内容就相当广泛,它包括了美育、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内容。音乐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教育功能。它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使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培养一个完善、和谐的人格。同时,音乐教育能塑造人的品德:一方面,音乐教育往往可能通过其永恒的、无限的、理想的纽带将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结合在一起,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音乐教育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积极的性格与品德得以肯定与发展,而使消极的性格与品质得以否定与转变。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与更新的快速性增加了个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歪曲的情感往往使心理健康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疾病,音乐教育则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声音,调节情趣,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美国研究人员曾对音乐是否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进行实验,实验抽取样本人员36人,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播放莫扎特的钢琴曲;第二阶段播放轻音乐;第三阶段什么音乐也不播放,每一阶段结束时对参与人员进行智商测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参与人员的智商普遍提高9%。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而音乐审美教育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着这一伟大目标:
通过音乐抒发、调解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成为心理健康的人。音乐把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达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效果。我们伤感时爱听哀怨凄美之曲,兴奋时喜听高亢嘹亮之音,从人们所听的音乐可探知他们的心情。音乐可以通过音调、音节、音律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与宁静、烦恼与欢乐、忧愁与幸福。音乐是心灵的慰藉,它不仅能抒发情感,而且能调节情感。音乐能在短时间内把人的消极情感(悲痛、厌恶、愤怒等)转化为积极情感(高兴、喜欢、平静等)。我们知道事物是相形相克的,所以不同音乐可以调节不同的心情,当我们暴怒不能自持时,听一曲纯净、平和之乐,暴怒之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当我们悲伤、郁闷时,不妨听一曲欢快激越之歌,跌到低谷的心会渐渐攀升。音乐能抒发情感,调节心情,从而净化人的心灵。音乐如风、如气,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使人的思想达到崇高的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的力量沁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拿美浸润心灵,它也就因此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丑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地表达感情,排除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结合会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二、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以上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讨论了音乐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到的作用,然而,这些作用只是处于“应然”的状态,具体到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作用呢?
(一)通过音乐教育的介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来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哲学观点,或以音乐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作为案例来对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进行分析,对某个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成功地运用音乐的这一功能,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才能在援引案例、讲述理论问题时运用自如。音乐作品作为案例不可能有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有些时候教师可以精心遴选和准备恰当的作品,有时候也需要根据教学所需信手拈来,即兴发挥,但这种发挥不是胡乱联系和不着边际的乱发挥。能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但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但也总有一些教师的讲课既说理清晰、充满智慧,又旁征博引、幽默风趣。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教学竞赛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荣登榜首,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最喜欢的课程的情况并不少见。
(二)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有良好的专业修养、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并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音乐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爱的品格,需要热爱音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用自己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按照音乐审美的规律指导教学,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给人以高尚的影响,可使个体的道德意识与情感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构成个体的心理活动,从而转化为道德行为。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而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实现对美的对象世界的创造,各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是高尚的道德与情感的结晶,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一曲《如歌的行板》曾令列夫·托尔斯泰潸然泪下。
(三)注重发挥音乐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遍观古今中外的音乐佳作,无不与作曲家本民族、本国家的风格和情感息息相关。音乐的民族特色和绵绵乡情是其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把音乐的“民族性”作为重点加以阐述。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特别着重细致地讲解诸如俄罗斯的“强力集团”、捷克的德沃夏克、波兰的肖邦的爱国故事和他们的音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还特别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加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讲解我国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及其特点。如讲到距今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曾侯乙编钟的辉煌音响时,很多同学非常兴奋,无不为祖国的文化科学的光辉成就而自豪;当讲到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时,同学们听着民族乐队与二胡这些“乡音”所编织的民族神韵和雄伟景象,不仅加深了对民族乐队各种乐器性能的了解,而且对它们能够表现如此深刻的题材赞叹不已,被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不屈不挠的“长城”精神久久打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综上所述,运用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真正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它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和作用的长久性、持续性,是其他教育手段难以完成、不能替代的。因此,克服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片面性,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之翼,真正认识到音乐教育在面对世界的竞争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努力使音乐教育完成在我国的高校中从点到面、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专业知识教育到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转化,为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郭声健.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J].人民音乐,2001(4).
[4]南利华.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5]柯晓蕾.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1(5).
[6]蓝维,杨芷英,王希永,等.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136.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0-26.
[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