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2012年的红牛添加剂事件为例,分析导致红牛“添加门”舆情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只有靠媒体、政府、民众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利用好新媒体这个互动平台,才能正确引导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
【关键词】红牛“添加门” 媒体报道 新媒体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所关心的热点,本文以红牛的“添加门”为例,分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舆情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2012年2月9日,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首先爆出了红牛的“添加门”事件,指出红牛饮料的添加剂中含有与国家批文不符的成分。
笔者以“红牛添加剂”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新闻全文进行搜索,媒体对红牛“添加门”的关注度如图所示,设置的搜索时间区间为2012年2月9日(事件首曝当日)到2月17日(当日相关媒体关注量明显减少),事件可划分为:事件曝光、舆论形成、舆论高潮、舆论消退四个阶段。
一、传播过程概述
1、第一阶段:事件的曝光阶段
2012年2月9日,在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哈尔滨市食品药监管理部分在对“红牛”进行检查中发现,红牛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与国家的相关批文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当日19:04分,《财经网》就以“红牛饮料挂羊头卖狗肉 标注与批文严重不符”为题,对红牛的“添加门”事件进行了综合报道,把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记者对红牛添加剂事件的调查过程作了详细报道。当晚,《北京商报》的记者就红牛添加剂的问题采访红牛相关负责人,但对方暂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经过百度新闻搜索,以“红牛添加剂”关键词从2月9日的00:01到23:59分为止,媒体的关于红牛添加门的新闻报道1篇。
2、第二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迅速关注,初步形成舆论
红牛“添加门”的消息一经传统媒体曝出,就被各大媒体迅速追踪、转载。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从2月10日的00:01到23:59分为止的新闻报道量为就急剧增加到162条。网上的舆论开始形成,议题主要关注是红牛饮料涉嫌添加非法添加剂、红牛官方回应称产品安全、上海部分超市下架红牛饮料。在2月10日下午15:55东方网发布消息,上海方面已接到总部的通知,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及食品安全,2小时内全面下架红牛牛黄酸功能饮料。家乐福表示,经证实,红牛公司商品包装上所公布配料成份与其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配料成份不符。①
3、第三阶段:事件舆论形成高潮,“添加门”话题讨论升温
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从2月11日00:01到13日的23:59日为止的新闻报道量像井喷式的增长到1070条,其中11日有348条,12日有266条,13日有406条,媒体报道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继续加强对红牛被爆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报道力度,在11日达到一个高峰,越往后与此相关的新闻数量越来越少,其中2月11日《京华时报》的37版以“红牛被爆添加剂违规使用家乐福、卜蜂莲花启动下架”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51次。第二是关于各地超市红牛下架的新闻,其中12日的中国广播网的“调查称北京物美超市12日仍售卖红牛饮料”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19次。第三是对于“添加门”整个事件过程的报道,报道的内容侧重于还原事件的“真相”。13日的《人民日报》的“能量饮料被疑含有违规添加剂 还原红牛添加剂真相”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68次。
4、第四阶段:还原事件真相,舆论消退
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从14日00:01到17日的23:59为止的新闻报道量为295条,关于红牛“添加门”事件的真相,随着15日国家食品安全局根据4省11批次红牛抽查的结果而公布于众,核查的结果是:红牛饮料是1997年申报批准的保健食品,保健功能为抗疲劳;红牛饮料生产企业在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已责令其限期改正。②
到了15日国家食品安全总局公布的《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媒体与此相关的报道才逐步的减少,得到的真相是:事件本身就是一个“乌龙”。
二、红牛“添加门”舆情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红牛“添加门”的传播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导致红牛“添加门”产生舆情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大众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敏感性
在2011年,非法添加剂问题突出,近一半的重大食品安全舆情事件都是由非法添加剂引起,占比达到50.9%。典型者如瘦肉精、牛肉膏、墨汁粉条、山西陈醋勾兑、毒豆芽、染色剂、毒血旺、水银刀鱼、味千拉面“骨汤门”、小肥羊火锅底料添加剂等③,一系列的非法添加剂安全问题频出,引起了民众对事物添加剂的警觉和注意。
2、媒体集中轰炸式报道
媒体进行议题设置,然后记者再根据议题进行追踪报道,最后引导受众关注。媒体关注的新闻,正是受众关心和热议的焦点。网络舆论也是如此,虽然很多事件是经由传统媒体曝光,进行深度挖掘。但一旦被网站转载之后,舆论尽可能进入到另外的一个阶段——网络舆论阶段,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个事件的曝光到最后形成舆论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一天是红牛添加剂新闻的曝光到形成舆论的时间。在媒体对该事件报道过程中,可以发现关于红牛被爆违规添加剂的新闻量要远远多于红牛公司的发表声明坚称红牛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部门介入事件调查并证明红牛是“清白”的新闻量,红牛在各地超市下架,跟媒体大量报道红牛违规添加剂有很大的关系,添增了对于红牛企业的负面形象。
3、政府和企业、民众沟通渠道不畅
红牛“添加门”舆论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企业、民众的渠道沟通不畅。当该新闻被曝出之后,红牛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发表声明,但在9日晚,当《北京商报》记者对红牛的相关部门进行采访,对方却保持沉默,说到等到10日下午才发表声明,错过最佳的回应时间。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哈尔滨药监局都在11日发布了监测公告和核实公告,但是都只是登载政府的官网上,很少被传统媒体转载,就很难消除民众对红牛添加剂的质疑。在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谁来还原“红牛添加剂”真相》,被多次转载,报道中涉及到希望有关权威部门能介入事件进行调查。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民众、政府、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 三、应对类似红牛“添加门”舆情的建议和策略
1、民众需正确看待添加剂
中国应提高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需正确的看待添加剂。在2004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就针对在饮料中添加苯甲酸钠和咖啡因是否会产生安钠咖做出专题研究,分析认为:咖啡因、苯甲酸钠属于食品添加剂,不属于药品,在饮料中添加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是饮料行业的国际通行法,其安全性已被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TO)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权威部门认可。④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才引起民众对红牛添加剂的担心,作为国家政府应该多开展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演讲。红牛的添加剂的事件被“乌龙”很大程度上源于民众分不清非法添加剂和合法食品添加剂之间的区别,近年来出现的食品的添加剂问题,往往是生产者在制作的过程添加非法的化工原料,所以才引起人们的谈“剂”色变。
2、媒体需客观公正报道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媒体要用正确的报道方式,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提供信息基础上引导民众的舆论,这就对新闻从业者专业性和知识性做出的严格的要求,需要多涉猎不同类型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做好新闻“把关人”。2008年出现的麦当劳的“橡胶门”事件与红牛的“添加门”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导致麦当劳“橡胶门”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媒体对CNN的报道进行了取舍,才误导受众以为麦当劳是用化学的添加剂加入鸡块,引起民众的恐慌。同时,媒体要发挥好教育的功能,配合政府和企业做好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常识的工作,当社会上出现关于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时,要事先经过了彻底的调查,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传播给受众。当社会中出现谣言时,要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回应,向民众传播真实的信息,防止谣言扩散。
3、建立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与民众有效双向的交流
红牛“添加门”事件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企业、政府、民众得不到及时、有效、畅通的交流,才导致舆论进一步扩展,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实现政府、企业与民众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交流。企业、政府利用网络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不再依靠单一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要和新媒体结合形成“全”媒体,类似可以建立一些官方的全媒体机构,一条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发布,创建一些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专业性网站。网站是由政府进行运营,企业加入其中,是用于普及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民众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工具。这样有利于保证政府、企业、民企沟通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畅通性,对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引导着舆论的发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①东方网,《王铭泽:红牛饮料被指含禁用色素 上海家乐福已全面下架》,[EB-OL].http://sh.eastday.com/m/20120210/u1a6356489.html
②《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69055.html
③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新媒体与社会》,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52-53
④《红牛“添加剂”事件》[J].《标准生活》,2012(7)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关键词】红牛“添加门” 媒体报道 新媒体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所关心的热点,本文以红牛的“添加门”为例,分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舆情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2012年2月9日,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首先爆出了红牛的“添加门”事件,指出红牛饮料的添加剂中含有与国家批文不符的成分。
笔者以“红牛添加剂”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新闻全文进行搜索,媒体对红牛“添加门”的关注度如图所示,设置的搜索时间区间为2012年2月9日(事件首曝当日)到2月17日(当日相关媒体关注量明显减少),事件可划分为:事件曝光、舆论形成、舆论高潮、舆论消退四个阶段。
一、传播过程概述
1、第一阶段:事件的曝光阶段
2012年2月9日,在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哈尔滨市食品药监管理部分在对“红牛”进行检查中发现,红牛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与国家的相关批文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当日19:04分,《财经网》就以“红牛饮料挂羊头卖狗肉 标注与批文严重不符”为题,对红牛的“添加门”事件进行了综合报道,把黑龙江电视台法制频道记者对红牛添加剂事件的调查过程作了详细报道。当晚,《北京商报》的记者就红牛添加剂的问题采访红牛相关负责人,但对方暂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经过百度新闻搜索,以“红牛添加剂”关键词从2月9日的00:01到23:59分为止,媒体的关于红牛添加门的新闻报道1篇。
2、第二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迅速关注,初步形成舆论
红牛“添加门”的消息一经传统媒体曝出,就被各大媒体迅速追踪、转载。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从2月10日的00:01到23:59分为止的新闻报道量为就急剧增加到162条。网上的舆论开始形成,议题主要关注是红牛饮料涉嫌添加非法添加剂、红牛官方回应称产品安全、上海部分超市下架红牛饮料。在2月10日下午15:55东方网发布消息,上海方面已接到总部的通知,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及食品安全,2小时内全面下架红牛牛黄酸功能饮料。家乐福表示,经证实,红牛公司商品包装上所公布配料成份与其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配料成份不符。①
3、第三阶段:事件舆论形成高潮,“添加门”话题讨论升温
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从2月11日00:01到13日的23:59日为止的新闻报道量像井喷式的增长到1070条,其中11日有348条,12日有266条,13日有406条,媒体报道的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继续加强对红牛被爆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报道力度,在11日达到一个高峰,越往后与此相关的新闻数量越来越少,其中2月11日《京华时报》的37版以“红牛被爆添加剂违规使用家乐福、卜蜂莲花启动下架”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51次。第二是关于各地超市红牛下架的新闻,其中12日的中国广播网的“调查称北京物美超市12日仍售卖红牛饮料”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19次。第三是对于“添加门”整个事件过程的报道,报道的内容侧重于还原事件的“真相”。13日的《人民日报》的“能量饮料被疑含有违规添加剂 还原红牛添加剂真相”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68次。
4、第四阶段:还原事件真相,舆论消退
以“红牛 添加剂”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从14日00:01到17日的23:59为止的新闻报道量为295条,关于红牛“添加门”事件的真相,随着15日国家食品安全局根据4省11批次红牛抽查的结果而公布于众,核查的结果是:红牛饮料是1997年申报批准的保健食品,保健功能为抗疲劳;红牛饮料生产企业在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已责令其限期改正。②
到了15日国家食品安全总局公布的《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媒体与此相关的报道才逐步的减少,得到的真相是:事件本身就是一个“乌龙”。
二、红牛“添加门”舆情产生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红牛“添加门”的传播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导致红牛“添加门”产生舆情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大众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敏感性
在2011年,非法添加剂问题突出,近一半的重大食品安全舆情事件都是由非法添加剂引起,占比达到50.9%。典型者如瘦肉精、牛肉膏、墨汁粉条、山西陈醋勾兑、毒豆芽、染色剂、毒血旺、水银刀鱼、味千拉面“骨汤门”、小肥羊火锅底料添加剂等③,一系列的非法添加剂安全问题频出,引起了民众对事物添加剂的警觉和注意。
2、媒体集中轰炸式报道
媒体进行议题设置,然后记者再根据议题进行追踪报道,最后引导受众关注。媒体关注的新闻,正是受众关心和热议的焦点。网络舆论也是如此,虽然很多事件是经由传统媒体曝光,进行深度挖掘。但一旦被网站转载之后,舆论尽可能进入到另外的一个阶段——网络舆论阶段,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一个事件的曝光到最后形成舆论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一天是红牛添加剂新闻的曝光到形成舆论的时间。在媒体对该事件报道过程中,可以发现关于红牛被爆违规添加剂的新闻量要远远多于红牛公司的发表声明坚称红牛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部门介入事件调查并证明红牛是“清白”的新闻量,红牛在各地超市下架,跟媒体大量报道红牛违规添加剂有很大的关系,添增了对于红牛企业的负面形象。
3、政府和企业、民众沟通渠道不畅
红牛“添加门”舆论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企业、民众的渠道沟通不畅。当该新闻被曝出之后,红牛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发表声明,但在9日晚,当《北京商报》记者对红牛的相关部门进行采访,对方却保持沉默,说到等到10日下午才发表声明,错过最佳的回应时间。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哈尔滨药监局都在11日发布了监测公告和核实公告,但是都只是登载政府的官网上,很少被传统媒体转载,就很难消除民众对红牛添加剂的质疑。在13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谁来还原“红牛添加剂”真相》,被多次转载,报道中涉及到希望有关权威部门能介入事件进行调查。在该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民众、政府、企业的沟通渠道不畅。 三、应对类似红牛“添加门”舆情的建议和策略
1、民众需正确看待添加剂
中国应提高普通民众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需正确的看待添加剂。在2004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就针对在饮料中添加苯甲酸钠和咖啡因是否会产生安钠咖做出专题研究,分析认为:咖啡因、苯甲酸钠属于食品添加剂,不属于药品,在饮料中添加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是饮料行业的国际通行法,其安全性已被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TO)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权威部门认可。④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才引起民众对红牛添加剂的担心,作为国家政府应该多开展关于食品安全知识的演讲。红牛的添加剂的事件被“乌龙”很大程度上源于民众分不清非法添加剂和合法食品添加剂之间的区别,近年来出现的食品的添加剂问题,往往是生产者在制作的过程添加非法的化工原料,所以才引起人们的谈“剂”色变。
2、媒体需客观公正报道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媒体要用正确的报道方式,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提供信息基础上引导民众的舆论,这就对新闻从业者专业性和知识性做出的严格的要求,需要多涉猎不同类型的知识,成为一个“杂家”,做好新闻“把关人”。2008年出现的麦当劳的“橡胶门”事件与红牛的“添加门”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导致麦当劳“橡胶门”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媒体对CNN的报道进行了取舍,才误导受众以为麦当劳是用化学的添加剂加入鸡块,引起民众的恐慌。同时,媒体要发挥好教育的功能,配合政府和企业做好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常识的工作,当社会上出现关于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时,要事先经过了彻底的调查,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传播给受众。当社会中出现谣言时,要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回应,向民众传播真实的信息,防止谣言扩散。
3、建立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与民众有效双向的交流
红牛“添加门”事件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企业、政府、民众得不到及时、有效、畅通的交流,才导致舆论进一步扩展,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实现政府、企业与民众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交流。企业、政府利用网络新媒体,互动性、及时性、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优势,搭建网络平台,增加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不再依靠单一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要和新媒体结合形成“全”媒体,类似可以建立一些官方的全媒体机构,一条新闻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发布,创建一些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专业性网站。网站是由政府进行运营,企业加入其中,是用于普及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民众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工具。这样有利于保证政府、企业、民企沟通的有效性、及时性和畅通性,对网络舆论进行控制,引导着舆论的发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①东方网,《王铭泽:红牛饮料被指含禁用色素 上海家乐福已全面下架》,[EB-OL].http://sh.eastday.com/m/20120210/u1a6356489.html
②《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关于红牛饮料检验结果的通报》[EB-OL],http://www.sda.gov.cn/WS01/CL0051/69055.html
③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新媒体与社会》,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52-53
④《红牛“添加剂”事件》[J].《标准生活》,2012(7)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