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以何“致用”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gu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成之际,经世致用之风重新兴起,西北史地研究渐成“显学”。龚自珍、魏源关于西北史地的研究以及开发西北、经营西北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经世意识,也具有一些近代意识。二人西北研究的经世目的、政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由于经历与时代的不完全相同而在经营西北、抵制侵略的策略上有明显差异。他们关于西北的历史、地理、风俗、制度、人口、文化的基础性研究,不仅对于历史、今天的西部开发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关键词:龚自珍 魏源 “经世致用” 西北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67-72
  道咸之际,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经世派恢复清初士大夫所倡导经世传统,揭露和抨击时政,要求变法革新,使得“经世致用”之风重新兴起,并逐渐成为学术与社会主潮。伴随着这种议政变法之风,舆地学、风俗学、历史学研究出现新的风气,他们抛弃乾嘉之际考据取向,将考证学与“经世致用”之学相结合,注目于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一时风会所趋,士大夫人人乐谈”,以致“兹学遂成道光问显学”。
  龚自珍(1792-1841年)、魏源(1794-1857年)在西北史地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定庵复有《北路安插议》、《西域置行省议》等篇,言新疆事颇中寂要。同时魏默深亦治西北史地之学,而其精力萃于《新元史》一书”。龚、魏思想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这一领域的各方面也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关于二人经营西北、开发西北的思想并不多见,尤其是二人西北研究之比较。本文对此拟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道咸问西北舆地学的崛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辑录二十一史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从而在经学内部开创了舆地学传统。清儒注重地理学研究,不过一般以考证为中心。如梁份著有“西陲三书”(《西陲亥步》2卷、《图说》4卷和《西陲今略》8卷);祁韵士著有《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藩部要略》、《西域释地》、《西陲要略》、《新疆要略》;徐松著有《西域水道记》、《新疆识略》、《汉书西域传补注》;洪亮吉著有《塞外记闻》、《天山客话》、《伊犁日记》、《塞外录》、《天山纪程》;官方亦修了《西域图志》、《皇舆西域图志》、《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等书。关于西北历史的研究,有钱大昕的《元史考异》、洪辉祖的《元史本证》等书。龚、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在西北史地研究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康雍乾三朝,清政府大力经营西北边疆,经过多次平叛,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对新疆、内蒙、西藏、青海等地的管理。这为关心西北边疆的经世学者提供了研究空间,也使之开阔了眼界。嘉庆以降,历史滑向“衰乱之世”,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其江河日下之势必然给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以一种巨大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一部分士子将目光从古籍考证、音韵训诂之学转向“经世致用”。
  龚、魏均以提倡“经世致用”著称,龚、魏西北史地研究与士大夫的经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的“通经”以“致用”的经世论在二人身上均有程度不一的表征。
  龚自珍“于经学主今文家言,于史则好究本朝掌故,边疆史地”,同时“研诸经,讨诸史,揆诸时务”。他主张道、学、治三者结合为一体,而不应分割和对立。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天山南路张格尔叛乱,朝野为之震动。有感于此,龚自珍决计钻研西北舆地,作《西域置行省议》,就西北问题提出全方位的治理政策。此文系龚自珍“筹之两年而成”,以为“国运盛益盛,国基固益固,民生风俗厚益厚,官事办益办”;龚自珍的《北路安插议》,亦是为了解决西域置行省后如何安排土尔扈特人的问题;其《御试安边绥远疏》是由于“国朝边情、边势、与前史异”而上的“安边”之议;《与人笺》(《与人论青海事序》)阐述清代“崇黄教微指”,以及如何保持国家稳定等问题。
  龚自珍关于西北史地研究的文论还有:《蒙古像教志序》详述了黄教源流及其与清政府之关系;《蒙古水地志序》、《蒙古台卡志序》考察蒙古各旗及其地理状况;《蒙古声类表序》研究蒙古、西藏和回部地区方言音韵,《蒙古字类表序》研究满蒙文字差异;《蒙古寄爵表序》、《蒙古氏族表及在京氏族表总序》、《蒙古册降表序》、《青海志序》、《乌梁海表序》都是关于西北民族及史地状况的研究。
  显然,龚自珍从时代的需要出发提出经营西北、维护边疆之策,是出于经世传统,或者说出于国家以及统治者政策的需要,为了稳定与开发西北,解决国家、社会危机。
  魏源的西北史地研究亦源于经世传统,“‘如国家何?’为魏氏思想之中心。故魏氏汲汲于通经致用也”,“且其学也,即所以为治也;其言治也,即所以利民也。一以经世利民为主,斯则先生之志也夫!”
  魏源酝酿十多年的《圣武记》迟迟不能完成,1842年深受《南京条约》之刺激,发愤勉力完成。“晚侨江、淮,海警飚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取其涉兵事及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可知,《圣武记》是对鸦片战争的直接反应。《圣武记》的主要内容是清代开国至道光初用兵之本末,因此此书的中心部分是关于西北、西南的战争与统一等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圣武记》是一部研究西北历史的重要著作。
  其《海国图志》也有《元代疆域图》,序日:“源治《海国图志》,牵涉元史,辄苦迷津。爰取《元秘史》、《蒙古源流》及邱处机、刘郁之书,参以列代西域传记,图理琛《异域录》,亹亹钩稽,旁证侧出,遂成一图四考,以弥缺憾。”经过数十年而修成的《元史新编》九十五卷,三十二册。魏源可以说是清人元史研究之大成者,“盖作者欲藉旧史以明治道,非徒志在考证笔削而已也”,“晚清西北史地研究之风气,盛极一时,先生提倡之功,有不可没者焉”。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一种体育教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又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更是实现体育教育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优化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供良好的有利条件,而且对培
期刊
摘要:在苗族西部方言各次方言和土语区广泛传说着关于亚鲁的故事,在婚丧嫁娶、祭祀典礼、建房造屋、节日欢庆、人生礼仪等不同场合,唱诵《亚鲁王》是重要的仪式性内容。《亚鲁王》与苗人息息相通,以英雄神明的声威切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苗族人在生产、生活、生长过程中的护佑神。在苗族人口传心授的记忆中,这位英雄的王城和战死的地方并不遥远,苗语称为“格桑”。“格桑”在何处,本文试作探讨。  关键词:苗族 亚鲁王城
期刊
摘要:焦延琥为清代通儒焦循之子,幼承家学,研治经史。本文主要考察其生平著述、交游及其家学渊源。扬州学派是清中后期作为继吴、皖而兴起重要学术流派,其特征之一是大族盛门承担着学术文化的传承,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力图维护其学术传统,故其学通常能延续到两代以外,由此形成了博通经史、世代傅承的地域学术文化氛围。  关键词:焦延琥 扬州学派 家学  中国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
期刊
摘要:《天柱文书》首辑凡22N-68卷,近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透过大量新公布的文书史料,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清水江文明,推劲区域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丰富文书学的成果宝藏,扩大中国乡土社会的资料取用与认知解读范围,从而大有裨于吾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兴盛与繁荣。  关键词:天柱文书 清水江文明 文书学 乡土社会  中国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1-
期刊
摘要:《弟子规》热最近几年在全国不断蔓延,不仅很多中小学开始教授这本书,更有不少企业以这本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参照。通观《弟子规》全文,它不仅是一本简单的启蒙读物,其字里行间更蕴含着近代以前中国社会秩序的要求与规范。方今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弟子规》能够给予我们的启发应该很多。因此,为了全面理解《弟子规》对于当代社会秩序重构的作用和可资借鉴的价值,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详加论述之:其一:关于社会秩序的
期刊
摘要:贵州作家冉正万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勾勒着黔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他以一种热忱与坚持书写着故土,以具有浓烈乡土特色的黔北民间语言塑造了“冉姓坝”系列小说。在对乡土文学的传承与创新中,赋予了文本新的视角。通过独特的乡土叙事艺术来表达对农村、农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故乡与祖国的深沉热爱。  关键词:冉正万 叙事艺术 乡土情怀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
期刊
摘要:人人共享文明成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追求。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是公众考古学(publicarchaeology)讨论的范畴。这是国内目前方兴未艾的一个考古学分支,各方都在积极讨论与尝试。2012年度,依托土司城堡海龙囤的发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公众考古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即以之为例,对公众考古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海龙囤 公众考古 实践  中国分类号:K87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近年来,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复兴问题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撰写的论文及论著亦日渐增多,但他们所认为的复兴一般是一系列的革新运动或居士佛学的复兴。笔者认为,只有出家人才是佛教的真正主人,佛教的兴衰应以僧人为主要评价标准。但近代以来,作为僧人载体的僧团混乱不举、僧人整体佛学修持低下,僧人和佛教甚至毫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以至失却了整个社会的信仰。凡此种种都说明,佛教不但没有复兴,反而处于更加艰难的困境。
期刊
摘要:乌江流域地处西南边陲,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宋廷因地制宜,组建了多支少数民族军队。这些地方武力主要由御前屯驻大军和乡军组成,在南宋抗蒙(元)战争中贡献卓著,并与宋朝国祚相始终。此外,它在保卫边防、稳定当地秩序、开发边疆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南宋 乌江流域 少数民族 武力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50-54  南宋乌江流域
期刊
摘要: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关键词:糠灯 先祖遗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