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爱戏剧文化交流的一朵奇葩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k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老友亢西民教授嘱我为其博士毕业生田菊的大作《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的百年回响》一书写一篇序。事出有因,几年前在田菊博士论文以此题目开题论证时,我提出一些易于操作且尚显中肯的意见,现今田菊的论文已顺利完成,并修改、整理成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我欣然应允。
  当下的学术论文写作,无论是硕博士毕业要完成的论文,还是带有某种功利性而不得不在刊物发表的论文,应该有两个学术准备:一是要掌握充分的相关材料作为写作基础,二是要提出相對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决。前者规范“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尽可能多的翔实材料作为论述的依据。后者强调对相关材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导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和预设。缺乏这两种意识,就不是学术研究的思维。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者需要大量的阅读、借鉴,学习经典,培养通识,求取“致广大尽精微”的本领。近代学人文廷式在《闻尘偶记》开篇即写道:“闻事不记,释家之智;闻事辄录,史家之学。”看来治学之法,“释家之智”和“史家之学”都不可或缺。这对当前学界出现的肤浅学风和不学无术,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响雷。
  田菊博士刻苦攻读三年,尤对爱尔兰戏剧文学用功最勤。她依靠自己本硕连读英语专业的优势,在大量阅读爱尔兰戏剧文本时一有体会每每记下,坚持数年,收获多多。她生活在中国,注意到爱尔兰戏剧运动在中国近现代之际翻译、介绍,改编、演出的情况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坛上“国剧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影响,最终通过大量史料的整理、分析与研究,描绘出爱尔兰戏剧运动在近现代中国百年来传播的轨迹。作为对中外影响与接受这一文艺现象的解析,书中对诸多具体的中国作家在接受爱尔兰戏剧运动影响时的改造与变异,都作了实事求是、颇有见地的阐释。对影响与接受双方在历史背景上的契合点、民族心理的共鸣处,以及相似的文化心理结构等方面都有充分的理解,对一个青年学者来说把握这种跨度是难能可贵的。
  当前,视综合材料为符号的学术观念,以大数据、新媒体为中介的新方法,对当代戏剧艺术的文化诗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少年轻的学者对传统的论说方式产生了从心理到实践上的逆反,导致了一种格外注重文学艺术外部的关联,忽视文学艺术本体内部关系的浅表研究方式的流行。还有人热衷于用西方时髦的词语和理论套用中国鲜活的文艺现象,忘却了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对社会学方法进行探索性实践的重要环节。田菊的写作则不然,符合当前中国学术发展的大趋势,站在中国学术研究的立场上,放眼国际学术动态与中国的关系,运用跨越多种界限的研究方法,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美学思想和创作理念的产生、发展与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延伸到被中国现代一些剧作家借鉴模仿,从而掀起的现代中国戏剧复兴运动,即“国剧运动”的范畴。这种研究范式丰富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发展史的内容,表现出学术史不断进步的意义。
  一般而言,学术著作写作之初,明确的问题导向不是很突出,也难以预设解决问题的尽善尽美的方法,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相关知识的匮乏、理论欠缺和方法不当,实际情况是,会产生边学边用的现象。田菊的写作也发现有些理论阐发尚不够深透之处,我想这是一般初涉学术圣地者难以避免的,也是她今后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空间所在。希望今后能看到她更为上乘之作,为学术百花苑再添奇葩。
  仅以此小文为之序。
  作 者: 孟昭毅,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研究。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苏轼与陶渊明是超越时空的心灵挚友,他们都超然物外,站在人生终极处看人生。陶渊明清高超逸的人格与高风绝尘的诗境成为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东坡崇其人其诗,所以学陶、和陶,对陶诗进行模仿和创新。此文欲从诗法角度,借皎然“三偷说”来阐明苏轼对陶渊明的深层接受意蕴。  关键词:“三偷说” 苏轼 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与苏轼是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因
期刊
摘 要:对话意识作为存在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伍子胥》的人物塑造与故事新编。伍子胥同自然物象和“实存”的他者进行精神对话,从中获得启示并走向本真存在。冯至还将这种主体间性的对话意识深化为知识分子走向社会的对话行为,以伍子胥为精神投射对象,在文本中呈现介入现实的写作特征。  关键词:《伍子胥》 冯至 存在主义 对话意识 介入文学  伍子胥传奇是一个不断被演绎和改写的题材,它兼具了“复仇”和“
期刊
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浅文”,有“深教”的必要。笔者认为,“浅文深教”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备课。本文以《金岳霖先生》为例,从“教材编辑意图”“作者写作意图”“文中争议处”三处入手,论述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汪曾祺 《金岳霖先生》 深度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总有几篇课文让我在备课时有这样的想法: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
期刊
摘 要:由于自身的经历,老舍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独特的个人意识。而《离婚》作为老舍早期成熟的代表作,呈现出了他别树一帜的文学风格。在《离婚》的创作过程中,他重视文学作品中个人意识的表达,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加以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继承和创新。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反思,为中国市民文化带来了新面貌。他在现代小说的创作中不
期刊
摘 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强烈的女性反抗精神闻名于世,其形象是否具有矛盾性也引来了颇多争议。从青少年时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到步入社会后的身份抉择,简·爱不断面临身份困境。作为男权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的一员,简·爱对社会不平等准则的反抗并非以打破现有社会秩序为目的。简反抗的原动力是其身份困境,斗争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身份认同。当简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
期刊
摘 要:莫里森素来以刻画黑人形象、关注黑人境遇闻名。在《爱》中,她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于20世纪三代人的生活,并对他们的教育状况进行了描写。本文尝试以黑人教育这一社会学问题为研究中心,以非裔美国人的教育史为依据,以《爱》为研究文本,对小说中的教育政策或理念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这些政策或理念对黑人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出文学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跨学科意义。  关键词:种族隔离 黑人教育 种族融合  虽长期以
期刊
摘 要:“伪中国语”在日本网络的数次流行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变化新动态。本文探讨了“伪中国语”流行的原因,认为其流行的原因主要为:汉字的高信息密度对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容量的适应,“伪中国语”具有的交流功能在交际中的应用及中日双方共同使用的二维汉字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势,互联网环境下信息选择的羊群效应,年轻人使用社会方言以彰显社团身份和寻求集体认同。  关键词:伪中国语 网络语言 中日交流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作为现当代史上一名优秀的女作家,杨绛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杨绛的语言文字风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文字中内含杨绛对人生的独到体悟,看似平平淡淡,实则颇有韵味,呈现出“平实凝情智,朴华讽世态”的特点,极具语言魅力。本文针对这一语言艺术特色,结合杨绛的作品,从质朴而细腻的语言风格、独特机智的黑色幽默、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这三个方面,具体地分析杨绛是怎样通过平实的文字体现情感及
期刊
摘 要:《回到凤凰桥》从女性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了一群在北京务工的安徽农村女孩,展现了她们的生活境遇和生活起伏。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的部分理论、叙事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并从中探讨这部纪录片的深层次内涵。  关键词:《回到凤凰桥》 叙事学 文化 心理学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意识等文化思潮进入中国,许多导演开始以女性视角来拍摄纪录片,因此出现了女性纪录片。女性纪录片
期刊
西方戏剧文学专家亢西民教授嘱我为其高足高鲜花博士的专著写个序。我读着这本由博士论文精选提炼的《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研究》异常兴奋与激动。我虽然写过一些戏剧理论和戏剧艺术研究的著述,但涉及西方作家的研究较少。因此,这次写序也是学习高鲜花博士的研究精神与治学方法的机会,同时能够深入窥视到美国新现实主义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极其复杂的精神世界,探索其自传性的本色书写和那些鲜为人知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