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真的“有趣”吗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深层解读文本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浅文”,有“深教”的必要。笔者认为,“浅文深教”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备课。本文以《金岳霖先生》为例,从“教材编辑意图”“作者写作意图”“文中争议处”三处入手,论述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汪曾祺 《金岳霖先生》 深度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中,总有几篇课文让我在备课时有这样的想法:这文章这么短,这么浅,学生自己都能读懂,有什么好教的呢?这些文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浅文”,它通常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字浅显,篇幅短小,学生可以凭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此类课文,很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忽略,从而走上“浅语文”之路。
  孙绍振教授曾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教学生深层解读所谓的“浅文”,这就是语文教学上的“浅文深教”。我认为,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浅文”有必要“深教”。若能对文本细斟慢品,就能体会、领悟文中看似浅显的“无理”之言中的妙处,从而读出新意、读出深意。
  一次公开课活动上,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这位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首先问“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约5分钟;再问“金岳霖的‘有趣’体现在哪些细节”,学生谈体会,约2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写某老师或同学的一个细节,然后“猜猜他(她)是谁”,约15分钟。《金岳霖先生》是一篇浅文,学生阅读上不存在困难,但若按这样的教学思路,可谓原地踏步,没有提升学生的认识。若是能在备课中注意策略,这种情况大可避免。下面我就以《金岳霖先生》为例,谈谈如何对其进行深度解读。
  一、深度解读,在教材编辑意图上推敲
  课程的选文、教材的编辑确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备课,必然要清楚文本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为何选了这篇文章作为例文”,能够成为例文说明它具有典范性特征。“浅文”作为“例文”,必有编者的深层期望,我们要在教材的编辑上推敲出深意。有了课程的烛照,教学就有了方向。例如,《金岳霖先生》一课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从“板块结构”看。《金岳霖先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文章。该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依次为“一花一世界”“永远新的旧故事”。其中“一花一世界”板块又由两篇文章组成,分别是《荷塘月色》和《金岳霖先生》。很明显,编者意在让学生欣赏了侧重于自然的《荷塘月色》后,再继续欣赏侧重于人文的《金岳霖先生》。两篇课文各就其位,故教学应各司其职。第二,从“板块内涵”看。“一花一世界”揭示的是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的哲理。以此观照《金岳霖先生》,“花”对应的是金岳霖先生,“世界”对应的是由金岳霖先生折射出的一个宏大世界,正所谓“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
  上述暗示,无不表明《金岳霖先生》绝非仅仅表现金先生“有趣”的文章,在金先生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宇宙”。阅读如同进山探宝,阅读教学就应该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人”之所以成为“宇宙”的广度和深度。
  二、深度解读,在作者写作意图上深究
  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文字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意图,只不过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節、形式之中的。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写作意图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任意的,必定有其相应的方面,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能例外。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认识作家的写作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它甚至会影响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因此,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从而把文中的一些看似易懂、浅显的句子品出深层意蕴来,体会到文本的妙处。
  如《金岳霖先生》就可从当时的社会情境和文化情境方面来深究其写作意图。从社会情境方面看,《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写于1987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中国的国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如大江奔流,极大地冲击了国民的思想,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转型时期的人们挣扎于理想信仰与世俗追求、返回传统与追随西方的旋涡中。在此背景下,一度出现了国民理想缺失、信念丧失、人文精神匮乏、社会责任感弱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个物欲日渐膨胀、人心日益复杂与浮躁的现实社会,西南联大的精神矿藏被更多、更深地挖掘出来,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的。作家汪曾祺试图通过金岳霖先生这个天真、赤诚、热爱生活的生命个体,来净化己心与人心,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提供参照体系。
  从文化情境方面看,西南联大对汪曾祺的成长与走上创作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晚年的汪曾祺回忆说:“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当时没有‘开放’这个词,但有这个事实……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汪曾祺自认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可见,宽容个性、思想自由、学术气氛浓厚的“精神圣地”——西南联大以及联大中的个性自由、知识渊博、有着真性情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给汪曾祺提供了一个文学成长、思想成长的环境,而这也必将渗透到他的作品当中。写作本文,作者明显是要追思和怀念西南联大和其中的教授群体,归根结底,是在怀念其所处时代日渐匮乏的“真”,反映了作者“苦味的期待”。   三、深度解读,在文中“争议处”探析
  就算是“浅文”,亦会有争议之处。文字是易懂的,阅读是没有障碍的,但是对于文章中的某些片段,甚或是不起眼的、不影响对全文理解的某些细节,为何要写,是否有必要写,尚有争论,未达成一致结论。这就要结合上面所说的教材编辑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中的“争议处”探讨研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放过每一个疑问。或许,其他读者的忽略之处,正是作者有意隐藏的一个宝藏,等待有心人来挖掘。
  例如,很多授课者把重心放在探讨金岳霖的有趣之处,品读文中具有趣味的细节,这虽也有一定道理和价值,但是,若是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发现,文章几个“争议处”正是文章的“宝藏”。
  争议一:文章写金岳霖的穿着时,为什么要写到闻一多和朱自清?很多人把这归为“闲笔”,认为这是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若没有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个理由似乎可以成立,很多作家的文章中都会有“闲笔”,不足为奇。但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已经发现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要表达对当时“真”的缺乏的“苦味的期待”。这就会明确,写及闻一多和朱自清,就是想以这些人身上的“真性情”给当时社会的人心以净化。因此,不可简单地把这些细节当作闲笔处理。
  争议二:文中为何用较多笔墨写到王浩其人其事?一般的解读是:王浩是金岳霖的得意门生,写王浩是为了突出金岳霖对他的影响之深,也把这些细节归于“形散而神不散”一类。确实,为了凸显金岳霖特立独行、思想自由的真性情,王浩的出现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连王浩的一些趣事——且和金岳霖完全无关——都要涉及,这必然有深意。我们来看写到王浩时的几句话:“王浩现在在美国。前些年写了一篇关于金先生的较长的文章,大概是论金先生之学的,我没有见到。”我想这就是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王浩的理由所在吧:在美国的王浩尚且在“写一写”金先生,“对金先生所知甚少”的“我”也写了一写金先生,那么其他对金先生有东西可写的人呢?就算不写金先生,也可以写一写西南联大的其他同样具有“真性情”的教授。這无疑是在鼓励大家通过对“真”的探寻来弥补“真”的缺失,也就解释了作者为何要以这句话作为全文结尾:“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就是备教材。“导读”应以“研读”为本,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不管文章是深是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感悟就是要慢读、细研,对重点文段反复咀嚼,对专业知识充分把握,对相关知识广泛涉猎。这就像品茶一样,细斟慢品,才能慢慢品出苦尽甘来的有层次的味道,发现其中的妙处。浅文深教,在浅显平易的文字表面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把学生引入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1—8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孙绍振.建构文学文本解读学[N].文艺报,2013-09-06.
  [3] 袁娟娟.本色语文视角下的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研究[D].苏州大学,2016.
  [4] 魏灿芬.基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提升高中生深度解读文本能力的研究[J].课外语文,2020(7).
  作 者: 邬琳艳,海宁市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良善的政治,既要求有好的制度,也要求有好的政治家。在现代西方政治学将关注重点放在制度研究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制度之下政治精英队伍自身素质的问题,是促进社会良善治理的题中之意。中国传统政治中对于政治中人的问题做了很多思考,其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作《贞观政要》中所蕴含的居安思危、任用贤能、躬行仁义、爱惜民力等观念,对于当今的政治思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贞观政要》 政治
期刊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各个方面的内容,蕴藏着深刻哲理,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宝贵积淀。本文结合《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对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解析,并对引申含义、代表含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世说新语》 女性形象 解析  《世说新语》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收录和记载了大量名士的言行與轶事,书中人物均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言论与故事并不完全有史料记载,有相当一部分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妇女不被允许参加社会工作,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主妇。因此,她对“家中天使”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伍尔夫作品中的天使形象是伍尔夫女性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以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为例,分析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的文学意象。这一意象和伍尔夫的生活经历共同揭示了伍尔夫作品中“家中天使”的深层含义和女性主义思想。  
期刊
摘 要: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以其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而闻名。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围绕《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交往行为展开论述,指出人物之间的交往失败源于他们违反了交往行为合理性的三准则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生活世界”,并重点探讨孤独在其作品中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交往理性 交往行为 孤独 生活世界 麦卡勒斯  当代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
期刊
摘 要: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中镜子既是故事中多位女性确证身份的工具,又是散点化书写下故事情节串联起来的关键。由镜子“打开”的空间让多米在自我、他人、过去和未来交错的时空里行进。“照镜子”的成年女性们“镜子阶段”的不断返场显示着女性需要不断重构、不断确证自我身份的现实困窘。林白以解构传统女性书写的姿态讲述现代女性的心声,以细腻的笔法描写镜像映照的现实空间中女性的独特心理。  关键词:女性主义写作 女
期刊
摘 要:阿来中篇小说《宝刀》,叙事独特,小说中传说与现实杂糅,具有超現实意味,寓意深厚,目前解读《宝刀》的评论甚少,《宝刀》的研读空间巨大。小说以“宝刀出世”的民间传说为主线,将文化符号“宝刀”作为叙事意象,描述了社会集体的病症。在漫长的古代,在很多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族群里,神话、传说、故事就是曾经的历史,一旦这份共同记忆不再被群体接纳和传承,那民族共同体也就名存实亡。  关键词:阿来 《宝刀》 文
期刊
摘 要:丁宁是民国时期扬州著名女词人,著有《还轩词》四卷。其中,婉约词“于藻采中见骨力,芬馨中出神骏,孤标傲雪,独具风神”,内容上融自己的凄凉身世与感伤心境为一体,以《浣溪沙·丁卯二月》尤为典型。丁宁在词作中还表现出了对于自己遭遇的自怜与才华的“自恋”倾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丁宁 《还轩词》 婉约词 艺术特色  丁宁(1902—1980),原名遂文、瑞文,丧母后易名怀枫。丁宁1902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不少篇目同时出现了两个女子形象,如《莲香》《娇娜》《小谢》等。蒲松龄利用人物之间的对照关系,塑造了或性格迥异,或德貌双馨,或知心至情的双女形象,来寄托其“双美”理想。这种“双美”理想不仅仅停留于美貌之“双美”,还表现出蒲松龄对女子品德之“双美”的进步认识,对女子才情之“双美”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对理想中“知己之爱”的深入思考。本文围绕“双美”理想之丰富内涵,浅析其背后蕴含的
期刊
摘 要:苏轼与陶渊明是超越时空的心灵挚友,他们都超然物外,站在人生终极处看人生。陶渊明清高超逸的人格与高风绝尘的诗境成为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东坡崇其人其诗,所以学陶、和陶,对陶诗进行模仿和创新。此文欲从诗法角度,借皎然“三偷说”来阐明苏轼对陶渊明的深层接受意蕴。  关键词:“三偷说” 苏轼 陶渊明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与苏轼是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因
期刊
摘 要:对话意识作为存在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伍子胥》的人物塑造与故事新编。伍子胥同自然物象和“实存”的他者进行精神对话,从中获得启示并走向本真存在。冯至还将这种主体间性的对话意识深化为知识分子走向社会的对话行为,以伍子胥为精神投射对象,在文本中呈现介入现实的写作特征。  关键词:《伍子胥》 冯至 存在主义 对话意识 介入文学  伍子胥传奇是一个不断被演绎和改写的题材,它兼具了“复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