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浓度对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来源 :森林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理解土壤氮浓度对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C、N、P含量的影响及其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揭示土壤N、P养分限制阈值,以关帝山地区孝文林场42、55和65年生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5个水平(对照、5、10、15和20 g·m-2·a-1)的短期氮添加试验,形成土壤(0~30 cm土层)氮浓度梯度,分析当年生枝叶的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C、N、P含量均随土壤氮浓度的升高呈单峰态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土壤氮浓度在2.5~3.0 g·kg-1之间;计量比相应地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当土壤氮浓度一定时,油松新生枝叶C、N、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计量比除枝N/P外,均随林龄增加而升高;此外,3个林龄的油松天然林新生枝叶生长均受氮限制,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和土壤氮浓度的升高,受限制状况有所缓解,其限制效应的土壤氮浓度阈值为2.0~2.5 g·kg-1.
其他文献
报道了中国大陆兰科一新纪录种——短梗石豆兰(Bulbophyllum brevipedunculatum T.C.Hsu&S.W.Chung),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该种原记录是中国台湾特有种,首次于中国大陆湖北省恩施市发现.该种在形态上与城口卷瓣兰(B.chrondriophorum)、白毛卷瓣兰(B.albociliatum)相似,三者主要区别在于短梗石豆兰的花序梗极短.凭证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标本室(FAFU).
学位
学位
以海鞘纤维素纳米晶(tCNC)作为增强剂,研究其对漂白化学浆纸张强度的影响.首先通过漂白法和酸水解法制备tCNC,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马尔文粒度仪对tCNC的结构、形态、结晶度、粒径和电动电位等进行表征.然后,将浓度为10%的漂白化学浆用磨浆机打浆,得到42°SR纸浆,并抄造60 g·m-2的手抄纸.在纸张抄造过程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3%、0.6%、0.9%、1.2%、1.5%的tCNC,并采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纳米
为研究饲喂钩吻对仔猪肾脏的影响,将10头健康雄性去势二元杂种(长白猪×大白猪)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给药组,每组5只.对照组仔猪饲喂不含抗菌药物的全价日粮,给药组仔猪饲喂不含抗菌药物的全价日粮+2%钩吻全草粉末,连续饲喂45 d后,分别采集两组猪的肾组织,对其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肾脏中共有30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有180个基因显著下调,121个基因显著上调,其中与代谢、转运相关的
通过对蓝尾蝾螈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首次报道了蓝尾蝾螈皮肤的转录组及其活性多肽成分.采用Illumina Hiseq4000共测定了6.65 Gb数据;组装和去冗余后共获得75462个unigene,其N50、GC含量、平均长度、总长度分别为1617 bp、45.64%、818 bp、61801999 bp.通过基因注释,共获得34850个非冗余注释unigene(占unigene总数的46.18%),注释结果为两栖类物种的unigene数目约占注释总数的16%.根据unigene的COG和GO注释结果,统
基于cpDNA分子标记对白杄天然分布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河北省)内的9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正蓝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小五台山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白杄9个群体的Fst为1.033%,Nm为6.1726;白杄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且不易受环境影响.多伦群体的多态位点数(S)最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机械林场群体的单倍型个数(H)和单倍型多样性(Hd)最丰富,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群体;大石洞群体与正蓝旗群体的遗传距离(D)最小(D=0.
从羽毛废弃物的排水沟污泥中采集污泥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分离、纯化、发酵筛选,获得一株降解羽毛效果最佳的RM菌株.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以及生理生化试验初步鉴定RM菌株为Deinococcus actinosclerus.该菌株在4%羽毛含量条件下,培养7 d后对羽毛的降解率高达60%,且羽毛水解产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如丝氨酸、天冬氨酸.RM菌株产生的胞外蛋白酶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也含有天冬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为45℃,最适pH为10.0;金属离子Cu2+、Mg2
利用MaxEnt模型(基于R平台ENMeval语言包优化)推测远古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代(1960—1990年)、2050年与2070年(RCP2.6、RCP8.5)气候情景下桃儿七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当代气候背景下AUC>0.9,模拟精度高,海拔、年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是制约当代桃儿七分布的主要因子,桃儿七中、高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4%,主要集中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部、西藏东部、四川中西部、云南北部;末次盛冰期时,桃儿七迁移至东喜马拉雅和横断山
在福建省本土野生植物调查过程中,发现3种被子植物,通过标本采集、鉴定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分别为纤细半蒴苣苔(Hemiboea gracilis Franch.)、秋葡萄(Vitis romanetii Romanet du Caillaud)、南昆杜鹃(Rhododendron naamkwanense Merr.),均为福建省新记录种.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