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健忘在向我们袭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aojunbaob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健忘的人。健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了,中青年人患健忘的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医认为健忘是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属神志病的范畴,与五脏虚损、情志失调、痰瘀互结等密切关系,临床病情多迁延难愈或进行性加重发展为痴呆。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健忘与衰老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智能将会明显下降,这是人体机能生理性衰退的表现之一。然而,部分健忘却是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症状,可能发展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甚至转化为痴呆,因此需要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我们祖国医学对健忘一症早就有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最出现“善忘”“喜忘”等病名记载。《肘后方》载“治人心孔昏塞多忘喜误方”,提出“多忘”的病名并开立相应的方药来治疗。《备急千金要方》载有“好忘”,并立开心散等方来治疗本病。最早出现“健忘”一词的是《太平圣惠方》,其后诸代医家均以“健忘”作为病名,并沿用至今。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首次对健忘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尽心力思量不来”“常常喜忘,谓之健忘”。“喜忘”即经常遗忘,“常常喜忘”则更甚,且尽心力思量不来,阐明健忘是一种经常性的遗忘。戴思恭首次将健忘与先天愚傻进行鉴别:“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故以此为病名”,“非此生成之愚顽不知人事者”指出健忘不同于先天愚傻,为后天诸因素所致,只要调理得当,药达其所,即可好转。陈士铎在《辨证录》对健忘和呆病进行描述:“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忽忽如有所失”“对人说话随说随忘,人迷其言杳不记忆,如从前并不道及”等。而痴呆者“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歌,忽愁忽哭,与之美馔则不受,与之粪积则无辞,与之衣不服,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终日闭门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将自己衣服用针线密缝,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尝数日不食,而不呼饥”“有时睡数日而不醒,有时坐数日不眠,有时将己身衣服密密缝完,有时将他人物件深深藏掩,与人言则无语而神游,背人言则低声而泣诉,与之食则厌薄而不吞,不与食则吞而若快”。使健忘的概念更为详尽而充实,同时与呆病进行详细的鉴别。
  临床上我们发现中老老年健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如伴随人体正常老龄化而出现的症状,主要以主诉健忘或抱怨记忆减退,但客观记忆测验在正常范围。并不是全部体验都忘记,之后能在某种提示下记起,程度较轻,无记忆以外的脑功能障碍。患者往往对此有自知力,不会恶化,对生活不会构成障碍,属生理性健忘范畴,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多不进行处理。如果指记忆力显著低下,近事遗忘,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患者往往没有自知力,而是随着疾病进展,病情逐渐恶化,出现记忆障碍(即时记忆和远期记忆均丧失)、失语、失认、失用、执行功能障碍及其继发出现的行为异常和精神症状等。常常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生活,甚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中医认为健忘其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神机之用。人至中年,脏腑功能减退,年高阴气自半,肝肾亏虚,肾中精气不足,不能生髓,髓海空虚。如《灵枢·海论》篇中:“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谓“髓海”,即指大脑。汪昂《本草备要·辛夷》有“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善忘者,脑渐空也。”说明人的记忆由脑所主,脑髓充盛对于认知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佩琴《类证治裁,健忘》指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明确指出了记忆与脑的关系。
  健忘虽然其病位在脑,但是与其他五脏关系也相当密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不一。《内经》对健忘的认识较为全面,是后人发展的渊源。隋唐时期认为五劳六极均可致健忘,在脏为心肾虚衰,在气血精津液为精血亏虚。两宋时期认为心虚、肾虚、心劳、精极、血极、脉极皆令人健忘,而心虚为主要因素。同时强调脾虚致忘,气血生化不足,累及于心,脾虚意舍不精,心虚神功不职,故多有心脾两虚。明清时期认为智慧生于心肾之交,心血涸、肾水竭均可致健忘。
  临床上我们发现因情志所伤,痰瘀致忘的也很常见。《灵枢·本神》云:“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肾盛怒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记载了有关情志失调所致的健忘。七情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心理状态。而当七情超过人体可承受的心理程度时,就有可能导致健忘的产生。如陈士铎在《辨证录》中:“人有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一如老人之善忘,此乃肝气之滞,非心肾之虚耗也”。可见人体正常情绪的宣泄主要依赖于肝之疏泄,虽脑为髓海,肝肾同源,肾精不足常伴有肝血的亏损,或木旺克土,五脏失养,清阳不升:或肝气郁结,化生痰浊瘀血,阻塞脉络;或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头目不清,为健忘。《伤寒论》中“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的记载。明确提出瘀血可致健忘。《石室密录》中记述“痰气最盛,呆气最深”,认为健忘因痰致病,痰盛而发健忘。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饮积久,阻碍气机升降,气血运行不畅,则成瘀血;瘀积日久,津液不行,聚而为痰。此正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说:“痰水之壅,瘀血使然”。总之,“痰”与“瘀”的出现,进而发展为痰瘀互结,酿生浊毒,阻滞脉络脑窍,清窍受邪所扰而失灵,出现健忘甚至痴呆的表现。
  针对上述引起健忘的原因,中医在论治上也各有侧重。一是五脏论治,重在肝肾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为健忘的基本病机,而肝肾同源,肾为五脏六腑之本,肝木尤需肾水的滋涵,才不致上亢、化风,所以补肾重于养肝,具体用药选用滋肾为主,常佐以平肝之品,如天麻、钩藤、珍珠母之类。兼以养肝的制首乌、枸杞子、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山萸肉等,此类药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且药性平和,善收缓功。张景岳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所以临床上在平補五脏的同时,需重视补益肝肾之阴,又不忽视温肾助的应用。
  二是针对痰瘀致忘的病因,中医采用痰瘀同治,行血为先的方法。“痰不化则窍不开,瘀不除则神明不能自主”。痰浊、瘀血均是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而产生的,痰浊可以导致血瘀,血瘀可以化生痰浊,两者可互相影响、转化,以致加重病情。老年健忘患者瘀血的产生与痰浊有关。因为痰与浊阴之邪,具黏滞、重着之性,留伏遏阻脉道之中,滞涩不散影响气血的运行,痰阻气滞,导致血瘀。因此在临床上化痰开窍的同时,需重视活血化瘀,旨在使久留之瘀血速去,使脉络通畅。如川芎、三七、丹参、赤芍、水蛭、葛根、土鳖等药物扩张脑动脉,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兼以化痰开窍,临证时根据辨证,灵活运用各类药物。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唐宗烈烈,踵美三王。  实惟哲后,左右椒房。  調和直谅,奖进忠良。  用俾房魏,勋庸显彰。  煌煌彤管,千载遗芳。  ——张居正《长孙进贤》
期刊
贞观初始,天下已定。隋之乱,让李世民深以为戒。得天下难,守天下亦难,因此李世民曾说:“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定天下以武,而安天下以文。贞观时期李世民的治国方针强调以静治国,偃武修文。皇帝不可能自己一人治理天下,治国必须依靠官员,皇帝的政令需要官员来执行,因此选贤任能成为了重要任务。  皇帝治理百姓是通过官吏,基层官吏更是百姓的直接接触者,贞观之际从乱而治,李世民发出了“
期刊
常言道“宝马配英雄”,在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每一位英雄人物都会有一匹膘肥体壮,昂首嘶鸣的宝马与之相配。文人墨客每每爱马,历代咏马赞马的诗词更是层出不穷。文人们将马化为笔下神骏,乘之驰骋笔尖。马之所以能在文人笔下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一大原因便是因为马对于冷兵器时代的军队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个指点江山,征伐山河的帝王身边,总缺少不了骏马的存在;而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开国帝王
期刊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杜甫《丽人行》  这是流丽如诗的煌煌春景,也是华美明艳的大唐盛世。  阳春时节,曲江河畔踏青的丽人如云。她们的绫花绫罗衣裳映衬着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流着光泽,缀着珍珠的腰带垂在长裙后方,缓缓行来,环佩叮当。丽人春
期刊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女性很自由,但实际上贵族女性和民间女子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过唐朝的贵妇在政治经济乃至于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参与度确实很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大周女皇武则天。而唐代贵族女性为什么能如此自由自在放飞自我呢?实际上从贞观之治甚至于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而这个基础是谁奠定的呢?  笔者认为这个奠基人非长孙皇后莫属。  是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  在我们现
期刊
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  革色迷三径,风光动囚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卢照邻《元召述怀月弓》
期刊
贞观四年初(公元629年),李靖、李世勣奇兵深入,大破东突厥,一扫唐廷大漠之患,三月颉利可汗被俘,四月消息传到长安,史书有云: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馀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唐纪九》卷第一百九十三)  长安夏季的热和漾荡在风中的凉,堆叠为一块幽绿生
期刊
诗里的笛声,是香寒的。  香寒这个词,最常用来形容梅花。梅花开落,冷艳寒香。当笛与梅在夜下相逢,便谱出一曲清寒扑面的暗香盈月。  宋代姜夔有《暗香》词说: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期刊
曾经,杜牧行经魏征故居之时,有感而作“蟪蛄宁与雪霜期,賢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封相卒于贞观元年,他无幸得见的清明盛世貌,却经由丹青画笔绘出一二而流传于后世。  初唐绘画中大成者,肖像画与宗教画,其发展离不开隋朝绘画的基础。隋朝命短,但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使得画坛齐聚,名家辈出。隋文帝重修寺院,复兴佛法,宗教美术得以复活。及至初唐,有汉王李元昌(弟韩王元嘉、滕王元婴)、阎立
期刊
《女则》是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是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可以作为后世典范的书,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它的消失或许恰恰能证明这本书绝对不是宣传"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好教材。  长孙皇后将历代著名女子的言行摘录汇集,并点评其得失,用现代的话来说,《女则》是一部第一夫人所著的、后宫版的《资治通鉴》。如果为史官所作,也只是理论上的意义,而这位皇后所作,可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操作版。唐代以前,历史上的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