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一文指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什么》是赵鑫珊先生写于新时期初期的一篇哲学论文。文中一再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劝勉人们,“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文章观点鲜明,语言华丽,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却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
  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词不当、搭配不当和语意重复。如:
  ①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
  ②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备感亲切的。
  这两句属用词不当。句①中的“期间”应改为“时期”。“期间”指某一段时间或时期内,“时期”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此句也有搭配不当的问题,“一个”不能与“期间”搭配。句②中的“备感”应改为“倍感”。“备”是尽,全的意思;“倍”是更加,格外的意思。“倍感”即更加感到,格外感到;“备感”属生造词语。
  ③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
  ④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
  ⑤这种精神对于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自然也是倍感亲切的。
  ⑥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
  这四句属搭配不当。句③中主语“回答”与谓语“忧郁”“暗淡”不能搭配。“忧郁”往往形容心情或神态,“暗淡”往往形容光线、颜色或前途。句④中主语“人”与谓语“是……憧憬”不能搭配,可将“人”改为“人生”。句⑤中主语“精神”与谓语“是倍感亲切的”不能搭配,主客体颠倒了;“倍感亲切的”对象应是“我们这个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性的民族”。句⑥中主语“痛苦”与谓语“觉得”不能搭配,应在“觉得”前加上“使人”,变为一个兼语句。为使句子更通顺,可在“化成”前加上“从而”。
  ⑦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藉和快乐。
  ⑧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在你心中造出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⑨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
  这三句属语意重复。句⑥中“有时”与“时候”重复,应删去“有时”。⑦⑧两句中“原因”与“因为”重复,应删去“因为”。
  布局谋篇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文题不符、前后脱节和主次不当。
  文章的题目是“人是什么”,而正文论述的是人生的意义。文章前一部分列举了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最为明确的是康德。康德的观点不仅明确,而且也很有新意。他认为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如果作者紧扣这一观点并联系我们新时代的实际进行阐发,那么文题就相符了。当然,将标题改为“人生的意义”是最简便的 了。
  文章虽然有删节,但作为一篇课文,也应该保持内容的完整性。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而后一部分作者将人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然后对这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内容庞杂,前后脱节。最好干脆将前一部分删去,这样内容更集中,也完整。
  后一部分围绕三个组成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论述,可见是课文的重点。而在以往、现时和未来这三者中,作者认为,“但是,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点;作为整体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作为中间环节,它的比重应该占百分之九十五”。显然,现时是这三者中的重点。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自然应该重点论述。而作者用三成的篇幅谈对往事的追忆,用两成的篇幅谈对未来的憧憬,只用一成的篇幅来谈对现时的把握。主次不明,详略不当。
  涂俊宏,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武汉。
其他文献
明栗园  老栗树粗厚的树皮  如风化的岩石  布满时间的雕琢  六百年匆匆而过  比山鸡还肥的乌鸦  在树洞里做窝  去年秋日的栗子皮  散落在枯草枝间  如坚硬的刺猬军  忠诚地守护  皇家的每一寸故土  却难逃命运的果腹  马蹄声仍在山道回旋  只有石头擁有记忆  垒做长城,蜿蜒  在金色的燕山  入水的残垣  讲述着历经的流年  墓志铭  朋友,穿过时间的迷雾  走进林立的墓地  请找到你的
接受梦境  一些从未抵达过我生活的物质  我无法将它们的声音形状描述彻底  我要接受梦境里的火山与泥石流  一些野兽追逐发出的嘶吼  要接受部分泪水沾染的咸涩纸张  然后铺写晕染的情绪  接受时间与空间的虚无  维度变化致使空中气味变换  突如其来一本正经的告别最使我不安  秋叶落时习惯爱与被爱以及离开  好比我千疮百孔无法抵御秋风  唯有接受这满目疮痍再苏醒  无名指  首先是注意到这场秋风闲置
慵懒的暮色  辽阔的背景  视线穿透叽喳的雀鸟  不安于现状的心态  微笑的漩涡激腾  闪亮的韵律  翻弄历史  礁岩自言自语,天籁般的涛声  高空中是否也有最后的抒情  对生活怀着一种感恩心情  阳光展露微笑  我说你是主宰天空的祈祷  海洋潮漲潮落  追求着什么呢  不惜一切代价  讴歌生命里的声音  在崖畔听拔节  还有从树隙泻下飘扬的光芒  留下这仅有的一点火种  除了我们写的诗  没有什
雪花回来的时候,禅房  开始隐身,也许是游方太久  窸窸窣窣的敲门声很轻  大殿禅定,树枝勾勒的留白处  夜鸟的呓语,惊醒落雪  火炉上的水壶,终究没有沉住气  轻嘬一口茶,静等山门开启  禅寺的第一朵梅花开了  不小心,撞破了红尘  经过古刹的人,小心翼翼地  掸落肩头衣领上的雪  冬至  二十四节气,我先遇见你  你会带着白雪一起,我的公主  这世间所有的待嫁,都梦想  披上一样的纯洁  你会
两岸雕梁画栋  一水静静蜿蜒  六朝金粉涂抹的秦淮河  依然可见散金碎银溅起的涟漪  画舫妩媚,舟楫多姿  如秦淮八艳顾盼生辉  此刻,夜泊成为一幅水墨画  在人家的房前屋后  寻找香魂缕缕的烟雨  灯影尚在,隔着烟波说唱  大桥小桥,穿过的尽是吴越软语  异乡客犯了相思病  一杯浊酒,有他乡是梦乡的余温  绕过一圈是堤岸,绕过另一圈  还是堤岸。走一步是缱绻的柳绿  走两步是前朝的商铺  十里秦
一只鹅游过  似是旧相识,她知道寒凉  涟漪晃动了这个季节的残荷与  坠落的柳叶  无论在水中或岸边  就会枯萎  曾经都有袅娜的韵姿啊  一湖如镜,占尽绝色风流  柳有支撑的骨,画着年轮  荷只有一季  风太强大了,一挥衣袖成千上万的荷  集体折腰、俯首,壮烈沦陷  冬日,旷野  你只是你的一个轮回  我此刻是我的全部  旷野。有小路向远延伸  有时辰,迈不开步  消失  风无处不在,凛冽或温婉
立春   平整过的土地   安静地躺在厂区,像一个   睡去的季节。一个月之前   这里是一座三层的   小楼,我猜不出它的作用   只是不断想象它的过去:楼面雪白   房间里散发油漆的味道。   现在,我站在这片   被平整过的土地上,怀念   它破败的样子,想起   那个生锈的旧楼梯,我知道   野草就要像春天般   在这里疯长,也会有人骑着   电动三轮车,从这里   突突地驶过。   马钢
搂着你的梦睡去的时候  把微風也带进了梦里  在梦里  我们拜天拜地 春华秋实 有滋有味  夜深时的月光  拨开窗前羞涩的纱  也触动了因美梦引发的笑  渐渐的 一丝丝微寒把神识唤回  像是煮酒论英雄之后的狼藉  斗转星移 云手化去  三千大千世界的烦恼  你亭亭玉立 如禅如诗 权当眨眼一刻
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对教师的发展、提高以及在新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朗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即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离不开朗读,没有朗读,体验和领悟文本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思想感情便无法实现。那么新课标下的朗读教学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情趣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探求知识,刺激学生兴奋情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