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3月30日,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交易,成为近两年内地第一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餐饮连锁企业。
味千董事局主席潘慰收获的惊喜还远不止这个中餐第一股称号,上市第一天,股价即从5.47元港币上涨到7.10元港币。从2007年3月底至12月19日收盘,股票价格不断上涨至13.3元港币,公司市值翻倍上升,潘慰的身价也步步高升:2007年11月1日福布斯2007富豪榜发布,潘慰以44.7亿元人民币位居130位;11月22日,胡润2007年又特意发布《餐饮富豪榜》,她以60亿元身价位居首富。
平心而论,一家年销售额不到10亿元的拉面公司,市值超过130亿元(截至2007年12月19日),老板个人财富超过65亿元,有点偶然。
但在这个容易催生富豪的年代,多种偶然的集合依然耐人寻味。
贸易起步
1995年,做了十多年食品贸易的潘慰随香港商业考察团去日本考察,第一次接触到味千拉面。当时,味千拉面已经有30多年的经营历史,有300多家分店,正在考虑走出日本的问题。
潘慰把握住机会,靠自己的能力和人脉,日本味千拉面的社长最终授权她做中国代理。
刚开始,潘慰还是从自己的老本行做起,主做味千拉面的加工和调料贸易。潘慰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建工厂,而且是大手笔,一下子投入1000万港币。“这是味千拉面最有含金量的部分。”现在想起来,潘慰觉得,“如果不是先建工厂,日本味千拉面可能就不会把最好的食品技术传授给我们。”
受政策大环境影响,出口食品、调料到日本的生意屡遭挫折。潘慰最终决定开设门店。1996年,味千拉面第一家店在香港开业,生意火爆,当月便实现赢利,利润率达到30%。
然而这对于庞大工厂运营是杯水车薪。潘慰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市场更为广阔的内地。由于建工厂已经投入颇多,她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尝试。1997年春节,在深圳世界之窗公园内,潘慰和她的员工开着两辆中型货车大小的大篷车,“推车叫卖”。大篷车早出晚归,总共在世界之窗卖了8天拉面。尽管价格达到15元一碗,但仍大受顾客欢迎,8天下来,流水达到20多万元。
“大篷车”的成功使得潘慰有了信心。1997年,味千拉面内地首家店——深圳华强北路店开业,同样也在当月实现赢利。
公司运作
1999年,味千拉面挥师北上,进入上海。当时,国内的政策不允许外资企业独资做餐饮,潘慰也不想合资,所以就用亲戚的名义去开店。
但为安全起见,她2002年决定重组,将门店收归到自己名下,理顺产权,同时规范了税务关系。
重组后的味千拉面开始快速扩张期。
不同的是每进军一个区域,她总是先开工厂,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中心厨房”。
例如早在1999年,味千拉面就在上海兴建了一家中心厨房,负责为华东、华北及东北地区的门店提供产品。这使得理顺体系后的味千拉面能够以超过其它连锁品牌的速度发展。
由于特别的定位及工业化的标准,从2003年起,味千拉面进入高速扩张阶段,每年以20到30家的数量开出新门店。2006年一年就增加了80多家店。截止到上市前夕,在其招股说明书上,味千已经拥有122家门店,2006年全国营业额为4.4亿元人民币,纯利润达8510万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45%。
资本提速
资本市场对富豪的产生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妙,潘慰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上市后的味千拉面,其爆发的能量相当惊人:截至2007年12月19日,味千拉面的股价翻了一倍多,总市值超过130亿元,持股超过51%的潘慰身价也向70亿元看齐。
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效应是多重的:在2004年全国餐饮行业排名中,味千拉面还位列于第31位;到2005年,味千拉面已经排在百胜、麦当劳、德克士以及吉野家之后,坐上中国快餐连锁店的第五把交椅。
“我们希望可以激励更多同行!”这是潘慰曾经的上市愿景,也是如今最现实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