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数量剧增,这些教师目前绝大多数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而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初期,经验匮乏、教学能力不足是青年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关注的问题。
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清华大学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立校之本,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就开展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1998年设立了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专门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服务全校,开展多方位的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和支持。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能是教师岗位达标与培训、教育技术服务与培训,为教师提供培训、专家指导、技术支持等服务,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从源头上保证教学质量。
1 完善规章村度,实现教学规范管理
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师德规范》《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点》《首次开课教师达标条例》《教师试讲管理力’法》《外聘课程主讲教师教学管理办法》和《关于教学责任事故的处理规定》等,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规范性。
每位教师在入职后,都会领到《教师手册》o《教师手册》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明文规定,如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入岗培训、开课资格认定,课程教学的纪律、试验、作业、考试环节,以及教学事故的界定和处理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自1999年开始,学校坚持为首次开课的教师制定达标评估制度。首次开课的教师,在模拟课堂试讲达标后,才能走上讲台。虽然现今的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学术背景,但仍有部分教师明显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经验匮乏。在新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学期,学校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顾问对其进行随堂听课指导,进行传帮带。教学顾问都具有3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他们针对新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帮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到学期末结合专家评教意见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对评估达标的新开课教师授予“教师开课达标证”。首次开课教师的达标评估制度已进行10多年,很多新开课教师对当年的教学顾问心怀感激、印象深刻。
2 注重教学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培训主要围绕师德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展开。1997年,清华大学制定了32字的清华师德:敬业报国、育人爱岗,务实求真、进取自强,克己奉公、团结协畅,为人师表、仪态端庄。在10余年的教师培训中,学校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先后组织了“教文理之书,育有德之人”“师道、师德、师范”和“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等讲座。
随着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发生着碰撞,这必然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面对教师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课堂上如何与学生展开互动”“如何把握研讨课的进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和“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培训讲座的主讲人中既有高等教育的专业学者、人文社科名家,也有常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学名师和刚刚走上讲堂的新教师等。为增加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学校还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课程、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专题研讨、资深教师的随堂跟踪指导以及对优秀课程的观摩等。学校还邀请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示范教学并邀请资深教学顾问进行现场点评。这种探讨模式更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青年教师的共鸣。10多年来,学校共组织了60余次的培训讲座,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有效开展教学培训的重要途经。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学培训网站“教师憩园”,将优秀课程资源、培训课程、教育技术软件等传到网上供教师学习借鉴,同时针对教师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及课堂教学评估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帮助。该网站已成为学校教师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部分内容分别于2004年、2006年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二等奖。
3 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技术培训面向普通学科教师,目的是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内容、模式、方法的变革与促进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校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进程,结合教学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常年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讲座,已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导论”“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数字视频教学软件的制作”等讲座。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学校重视教育技术系统的思想方法及现有资源的利用和重组,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库实现优秀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师的受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1999年至今,学校共开设教育技术培训课程118个班次,有4,082人次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投入
为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于1997年设立了“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以表彰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学校将该项奖励作为教师申请高级职务必备条件中所规定的校级教学的重大奖励,获奖者在晋升高级职务时可由相关部门以教学骨干的名义予以重点推荐。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10名左右优秀教师。学校组织教学顾问,对申报参评该奖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环节全程跟踪评估和指导,学期末根据专家意见和最近连续三年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成绩,综合给出评审意见和推荐名单,最终获奖名单由校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给予获奖者物质奖励。全程跟踪课程的教学环节,从教学顾问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评估,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考察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该奖项的评选具有权威性。该奖自设立以来在青年教师中得到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使学校不得不采取限额申报的办法。
十年师资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通过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以教师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实现了规范管理,做到了有据可依、有规可查,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严谨、规范。其次,通过坚持实施首次开课教师的达标评估制度,帮助新开课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截至2009年底,已有超过900名教师通过试讲走上讲台,有673名教师通过达标评估,获得“教师开课达标证”,有效地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训资源,现有近40门不同侧重的教学培训讲座视频和近20门教育技术培训讲座视频,上传到网站供教师学习;有一系列涵盖各类课程属性的优秀课程推荐给教师观摩借鉴。从文、理、工科各专业挖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顾问,其教学指导工作已呈常规化、制度化。自1997年以来,共有180名教师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追踪调查显示,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成长为教学骨干、主干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名师,其中有8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电机系孙宏斌教授和化学系李艳梅教授,又双双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教学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在其教学生涯的起始阶段,为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具体指导。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了新人,成就了骨干,孕育了大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务处)
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清华大学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立校之本,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校就开展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1998年设立了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专门从事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服务全校,开展多方位的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和支持。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能是教师岗位达标与培训、教育技术服务与培训,为教师提供培训、专家指导、技术支持等服务,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从源头上保证教学质量。
1 完善规章村度,实现教学规范管理
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师德规范》《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点》《首次开课教师达标条例》《教师试讲管理力’法》《外聘课程主讲教师教学管理办法》和《关于教学责任事故的处理规定》等,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规范性。
每位教师在入职后,都会领到《教师手册》o《教师手册》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明文规定,如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入岗培训、开课资格认定,课程教学的纪律、试验、作业、考试环节,以及教学事故的界定和处理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自1999年开始,学校坚持为首次开课的教师制定达标评估制度。首次开课的教师,在模拟课堂试讲达标后,才能走上讲台。虽然现今的青年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海外留学经历的优秀学术背景,但仍有部分教师明显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经验匮乏。在新教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学期,学校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顾问对其进行随堂听课指导,进行传帮带。教学顾问都具有3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他们针对新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帮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到学期末结合专家评教意见和学生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对评估达标的新开课教师授予“教师开课达标证”。首次开课教师的达标评估制度已进行10多年,很多新开课教师对当年的教学顾问心怀感激、印象深刻。
2 注重教学培训,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培训主要围绕师德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展开。1997年,清华大学制定了32字的清华师德:敬业报国、育人爱岗,务实求真、进取自强,克己奉公、团结协畅,为人师表、仪态端庄。在10余年的教师培训中,学校始终将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先后组织了“教文理之书,育有德之人”“师道、师德、师范”和“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等讲座。
随着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发生着碰撞,这必然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面对教师在研究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课堂上如何与学生展开互动”“如何把握研讨课的进程”“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和“参与式、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等一系列培训课程。培训讲座的主讲人中既有高等教育的专业学者、人文社科名家,也有常年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学名师和刚刚走上讲堂的新教师等。为增加教师选择的灵活性,学校还采取了多种培训形式,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系统课程、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专题研讨、资深教师的随堂跟踪指导以及对优秀课程的观摩等。学校还邀请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示范教学并邀请资深教学顾问进行现场点评。这种探讨模式更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激发青年教师的共鸣。10多年来,学校共组织了60余次的培训讲座,受到广大教师欢迎,实现了教师培训工作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网络资源也是有效开展教学培训的重要途经。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学培训网站“教师憩园”,将优秀课程资源、培训课程、教育技术软件等传到网上供教师学习借鉴,同时针对教师教学中的个性化问题及课堂教学评估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帮助。该网站已成为学校教师学习交流的重要园地,部分内容分别于2004年、2006年获得了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二等奖。
3 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技术培训面向普通学科教师,目的是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内容、模式、方法的变革与促进作用,在学科教学中建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学校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进程,结合教学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常年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系列讲座,已先后开设了“信息技术导论”“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数字视频教学软件的制作”等讲座。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学校重视教育技术系统的思想方法及现有资源的利用和重组,通过建立网络课程库实现优秀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扩大教师的受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自1999年至今,学校共开设教育技术培训课程118个班次,有4,082人次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4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教学投入
为鼓励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于1997年设立了“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以表彰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学校将该项奖励作为教师申请高级职务必备条件中所规定的校级教学的重大奖励,获奖者在晋升高级职务时可由相关部门以教学骨干的名义予以重点推荐。该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10名左右优秀教师。学校组织教学顾问,对申报参评该奖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环节全程跟踪评估和指导,学期末根据专家意见和最近连续三年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估成绩,综合给出评审意见和推荐名单,最终获奖名单由校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给予获奖者物质奖励。全程跟踪课程的教学环节,从教学顾问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交叉评估,能够比较真实、全面地考察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使该奖项的评选具有权威性。该奖自设立以来在青年教师中得到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使学校不得不采取限额申报的办法。
十年师资培训,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通过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以教师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实现了规范管理,做到了有据可依、有规可查,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秩序的严谨、规范。其次,通过坚持实施首次开课教师的达标评估制度,帮助新开课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技能。截至2009年底,已有超过900名教师通过试讲走上讲台,有673名教师通过达标评估,获得“教师开课达标证”,有效地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训资源,现有近40门不同侧重的教学培训讲座视频和近20门教育技术培训讲座视频,上传到网站供教师学习;有一系列涵盖各类课程属性的优秀课程推荐给教师观摩借鉴。从文、理、工科各专业挖掘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学顾问,其教学指导工作已呈常规化、制度化。自1997年以来,共有180名教师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追踪调查显示,其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成长为教学骨干、主干课程负责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名师,其中有8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电机系孙宏斌教授和化学系李艳梅教授,又双双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教学培训体系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发展平台,在其教学生涯的起始阶段,为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具体指导。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了新人,成就了骨干,孕育了大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