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的“国学”性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29118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圣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我们日日诵读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将会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有深度和宽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语文课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现就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影响说说我所感受到的“国学”性。
  一、 读经典,厚德固国本
  《大学》曰:“德者,本也。”“本固则枝荣,根深则叶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写道:少年强则国强。所以,要国本牢固,必须从孩子的道德教育抓起,要让学生学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和“孝”等等。
  而现今的小学生,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如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孩子们受到电视、网络中暴力、色情等低级快餐文化的污染,导致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日趋下降,自私自利,道德修养差等问题频频出现。
  国学经典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优秀的思想、道德、情感和审美智慧,如:《论语·里仁》 “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必有方”中的孝敬父母;《荀子·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持之以恒;《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行世处事的准则;还有“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的处世原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定立场等等。这些警世名言,或是一种规范,或是一种精神,或是一种品质,学生在观赏、诵读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效果。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孩子们从小接触国学经典,既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又陶冶了情操。
  二、读经典,强语浓学风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国学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百家姓》《千字文》《易经》《论语》《菜根谭》等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国学经典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国学不仅有经典的思想、经典的故事,尤其是有经典的语言,它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诵读经典,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及对语言文字规律的认识,而且使学生背诵课文显得更加轻松,对课文中的古诗、古文的理解与记忆有直接好处,对自己的写作帮助较大。对于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有的可直接引用语句为文章添色,有的则可学习古文的描写方法,借鉴其思想内容。如学《坐井观天》成语时,孩子们出人意料地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诵读经典,还可以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不但能使孩子身上焕发生机,心灵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洗礼,同时也让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读书是从业之基,道德乃做人之本”。诵读经典有助孩子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它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诵读经典,能让“国学”浸润孩子的童年,让孩子一生受用不尽。(作者单位: 江西省修水县义宁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我不喜欢那些温吞水式的教师。一名教师上课自己都没有激情,怎么感染和调动学生热情向学呢!”K校长言辞坚决,“所以,我挑选教师,首要的一条是亲和力和感染力。”“我认为,成熟教师重要的特征是理性,哪怕教学一个词语,都要从这个词语的组成、读音、意义、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布排。否则,教的词语便是简单平直的,就是机械干瘪的,缺少血肉和灵魂,也不利于学生记忆,因为缺少系统的知识链条。”G校长温文尔雅,
学生犯了错误,即将面对的场面大多是这样:教师一味地训斥,摆大道理,抑或是气不打一处来,凶言厉语,更有甚者对学生讽刺挖苦。试想,此种批评,学生是否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的效果何在?我们曾提倡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其实,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少批评”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讲究教育艺术的批评。  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艺术的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改正它们,就像轻轻拂去心爱衣服
那年我刚接手一年级,在第一节课上,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一名剪男孩子发型的小女孩。她高高的个子,显得有点鹤立鸡群,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总偷偷地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可当我的目光与她对视时,她又马上忽闪着双眼慌乱地避开了。看来她是一个挺害羞的孩子。这就是她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课前点名,我连喊三遍“余奀园”,没人应。最后全班同学的名字全点完了,这个女孩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你没有点到我的名字
编者按: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一是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二是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四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实效,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必修课。  怎样提升课堂实效呢?增强自身魅力,吸引学生,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教师的魅力增强了,学生自然就会对我们产生好感,从而亲近我们、信服我们,课堂效果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因此,《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便成为了一句至理名言。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也能屡见不鲜:轮到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