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家松平康国的对华认识及其政治倾向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pojiemim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平康国于1902年至1907年间先后受聘为直隶学校司编译处主笔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政法顾问.来华之前,他认为中日两国应该彼此互信,携手合作,共同抵御外侮,但日本应该引导与帮助中国改革,中国自身亦须发扬儒教的真髓,同时学习西洋的"格致"和政治制度.在华的经历则使他对中国越发感到失望和担忧,公然宣称"儒教衰于中国,而精神存于日本".他赞成宪政,却认为孙中山、康有为等"有灭清之志,而无济民之意,不足相为谋",更不慊于袁世凯的政治品德,甚至认为中国人极端自私的本性不适合于共和制度,因而支持以肃亲王为首的皇室复辟势力.在幕末明治时代来华的日本人中,像松平康国的这种对华认识具有普遍性,共同构成了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底色.
其他文献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中,图书馆RFID技术领域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各相关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较为薄弱;从图书馆RFID技术角度上看,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热点技术领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古典诗词中有名姓的人物,有专名与类名之分.生活中实有人物之名为专名,类型化的人物名字为类名.先唐诗歌中的孟姜与罗敷,或为类名之始.在唐宋词中比较常见的男女情侣之类名,就是檀郎和谢娘.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基本主题,檀郎与谢娘的对应关系亦成为固定搭配.绮怨是晚唐北宋词的基本调性,同时也可以作为谢娘形象的审美特征.檀郎、谢娘等类型化人物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音乐文学的产物.其类名之形成,虽然不无历史人物的因缘附会,但主要是出于审美效果之考量.之所以是谢娘、萧娘而不是别的姓氏,应是出于音韵声情之考虑.谢字、萧
冯达文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也是国内外知名中国哲学史家。他将“在信仰中成长”与“在理性中求进”的人生经验化为“以学术研究来支持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
华语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或者其他华语区学习华语的人,二三十年之后,可能在不同的华语区生活,流动。为了面对将来的发展,我们现在的语言研究、语文教学,要考虑如何
得益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而有所谓"发荣"的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定型于征文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获奖作品的导向意义,其"滋长"之意亦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上,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之保持距离,这使得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大多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只有极少数作品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时代症候,令人感到"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上无所依托,时时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与幻灭感中.这一"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
受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晚清民国对李清照的接受呈现出新样貌。晚清民国报刊上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料证明,李清照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甚至被塑造成女性启蒙的典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家"与家庭关系一直背负着一定的思想史骂名.当代中国学者,比如张祥龙与孙向晨,从不同的角度试图恢复"家"的名誉,强调"家"与"亲亲"意识对于中华文化复兴的根本作用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可以说,"家"意识与"亲亲"思想在当代中国已呈强烈复兴之势,其中儒"家"的复兴尤为突出.儒"家"之复兴从本体论、伦理学角度突出了"家"之温暖与柔情,而忽视"家"之社会关系(包括政治、宗教与经济等)的意义及其转换,则为其不足.
根据"扎根"及物性的特点,可知及物动词"扎根"在全球华语不同地域有不平衡的分布.至于"扎根"后接介词的情况,也有差异.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窥探全球华语的语法差异,并对建构大华语的语法理论有所助益.
本文利用1998—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房地产部门的扩张对工业企业信贷的异质性影响,并且从抵押贷款、政府干预和金融市场扭曲等方面揭示房地产部门对工业部门信贷挤出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房地产部门的快速扩张挤出了工业企业的银行信贷,而且这种挤出效应在与房地产部门关联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较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表现更为强烈.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挤出效应是抵押贷款机制所致,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和金融市场的扭曲.本文的经验发现为调控房地产、引导经济"脱虚向实"、深化金融体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