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刊与李清照的接受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mt12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晚清民国对李清照的接受呈现出新样貌。晚清民国报刊上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料证明,李清照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甚至被塑造成女性启蒙的典范。报刊从叙事模式上嫁接女权宣言,从思想内容上强化其爱国情怀和不畏强权的个性,从道德评价上洗白其再嫁的污点,从图像传播上昭示其高洁人格,以此塑造李清照女性启蒙典范形象。相较于其他古代才女,李清照确实具有被塑造成女杰的潜质,其人其文所具有的特质亦自证了历史选择的深层动因和合理性。这是时代思潮感召下五四知识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李清照接受由传统向现代
其他文献
明初,随着明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朱元璋,着手对战争时期崇武轻文的统治政策进行改革。由此,朱元璋兴建学校、定科举程式,以文治国被提上国家日程。陈质作为
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清朝入关后,分别在今河北遵化和易县开辟了东、西两个陵区,加上辽宁省的盛京三陵,共同构成了清朝陵寝体系。清朝陵寝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发展变化的最后模式,具有与前代陵寝不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数量多,保存也相对较好,这为研究唐代佛像造像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唐代佛像颈部有三道蚕节纹,不仅被称为佛身三十二相之一的瑞相,更是龙门石窟唐代造像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中,图书馆RFID技术领域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各相关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较为薄弱;从图书馆RFID技术角度上看,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热点技术领
清词经典化是清词研究的热点,而陈维崧是清词创作的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对陈维崧词的经典化是清代词学的重要命题.通过考订乾嘉时期的稿钞本《笠者词稿》,可知该书作者为凌立仁,其创作模式较多效仿陈维崧《湖海楼词》,由此印证了陈维崧词在清代的接受与经典化过程.
古典诗词中有名姓的人物,有专名与类名之分.生活中实有人物之名为专名,类型化的人物名字为类名.先唐诗歌中的孟姜与罗敷,或为类名之始.在唐宋词中比较常见的男女情侣之类名,就是檀郎和谢娘.伤春、伤别是唐宋词的基本主题,檀郎与谢娘的对应关系亦成为固定搭配.绮怨是晚唐北宋词的基本调性,同时也可以作为谢娘形象的审美特征.檀郎、谢娘等类型化人物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音乐文学的产物.其类名之形成,虽然不无历史人物的因缘附会,但主要是出于审美效果之考量.之所以是谢娘、萧娘而不是别的姓氏,应是出于音韵声情之考虑.谢字、萧
冯达文先生是中山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也是国内外知名中国哲学史家。他将“在信仰中成长”与“在理性中求进”的人生经验化为“以学术研究来支持价值信仰,用价值信仰来引领学
华语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或者其他华语区学习华语的人,二三十年之后,可能在不同的华语区生活,流动。为了面对将来的发展,我们现在的语言研究、语文教学,要考虑如何
得益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而有所谓"发荣"的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定型于征文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获奖作品的导向意义,其"滋长"之意亦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上,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之保持距离,这使得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大多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只有极少数作品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时代症候,令人感到"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上无所依托,时时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与幻灭感中.这一"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