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被西方遮掩的历史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冬,巴黎峭岩出版社(Editions du Rocher)推出贝尔纳·布里泽(Bernard Brizay)详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历史专著《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LeSac du Palais d’Et é, SecondeGuerre de l’Opium)。作者在40多种当年记述和个人回忆录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事实,勾勒出中西交往史上一段火与冰的冲撞。他以严谨的冶学态度列举事实,不回避亦不歪曲,让读者了解19世纪后半叶英法殖民者如何用枪炮、毒品敲开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竟互使用强盗手段掠夺中国国宝,烧毁了世界奇迹园林的事实。
  作为这方面的第一个西方知识分子,布里泽以感人的正义精神,揭开了西方政界,乃至文化界人士始终未予正视的一段往事。他毫不犹豫地宣称:“英国是第一个麻醉毒品贩卖国”,“圆明园被洗劫,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心灵创伤,就同1871年普鲁士入侵法国,将卢浮宫和凡尔赛宫一并摧毁那般无法愈合”。希拉克总统读完他的著作后表示:“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布里泽先生的专著出版以来,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各家报章杂志纷纷评论,称赞作者精神可嘉,文风高尚。
  为此,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布里泽先生。
  
  “可耻的行径”
  
  记者:这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摧残文明的见证,是英法侵略者在19世纪留给中国人民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伤痕。在中国,这段历史妇孺皆知。西方却极少有人触及这段历史,您是个例外。
  布里泽:1979年,巴黎吉美博物馆(MUSEE GUIMET)“东方之友”俱乐部组织了一次中国之旅。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地喜爱上了中国。在过去25年里,我已先后12次访问中国。过几天,我又要去北京和西藏等地访问。
  其实,我对中国的兴趣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去中国之前,我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在巴黎,当然有以收藏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在伦敦,我去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美国纽约、洛杉矶、波士顿、旧金山、丹佛尔等地的博物馆也都收藏着大量中国艺术品。
  我去中国,首先是中国璀璨的艺术吸引了我,使我对中国充满激情!
  有一次,我在北京参观颐和园后,又来到圆明园。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废墟。北京市民周末喜欢到这里郊游、野餐,或泛舟湖上。在圆明园这片遗址前,我暗自说,这曾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勾当,真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我感到耻辱。
  
  “揭开被西:方遮掩的历史”
  
  布里泽:回到巴黎,我想了解更多有关圆明园的历史,开始查阅有关图书资料,我马上发现,关于圆明园的书籍微乎其微,可以说没有一本专著。我就想,我为什么不可以写一部有关圆明园的史书呢?!
  记者:您;乏哪一年开始着手准备的?
  布里泽:2000年。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当时,别说是法文版的相关书籍,就是英文版的也没有。有的,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我不明白,如此可耻的行径,有什么好标榜的。读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英、法联军1860年洗劫,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
  记者:您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您说对圆明园的毁坏,相当于同时毁掉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总和。
  布里泽:我丝毫没有夸张。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南提供的18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干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朔到11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创作过程。您是从何入手,又是如何找到这些史料的呢?
  布里泽:我刚才说过,当时没有现成的书籍。这就需要我找到那个时期的文字材料,即当时的军人、外交官、翻译等在远征开始前后,或远征期间的文字记录。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将这些材料汇总。其中既有法国人写的,也有英国人写的,但英国人的文字记录不如法国人多。
  我很幸运。15年前,我不可能完成此书,这要归功于英特网的使用。我在网上找到了大量的英文文字材料,购买下来使用。要知道,其中的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的,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稀少昂贵,但通过英特网,我获得了它们。
  记者:当然,尤其是这些有关历史事件的材料。有没有描述洗劫圆明园的细节资料?
  布里泽:有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您的问题很有意思。在当时,不论是法国军人,还是英国军人,都喜欢淡化这段历史,英国人尤甚。他们经常说,“噢,没有发生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拿的都是些小玩艺儿,不值几个钱”。
  但是,也有记录了相关细节的人。法军翻译官德里松伯爵就是一位。他在其《翻译宫手记》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件。德里松当时为法军指挥官莫托邦作翻译。
  我认为,我的《洗劫圆明园》一书是一部上乘之作,因为,里面的材料都是第一手资料,是当事人的手记。为查阅资料,我多次去英国,在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查阅了有关文字材料,还看到一些由英军带回的实物。不过绝大多数收藏是看不到的。
  记者:您的著作结构紧凑,行文流畅且比较易读。您似乎对“远征军”的准备阶段比较有兴趣,因为这部分您用了近250页的笔墨。
  布里泽:我是历史学者,又是记者,要用新闻记者的笔触,严谨地表现历史事件。这本书比较厚,有800多页。我向出版社交稿时,还担心不能通过,因为,当时合同上写的是400页。出版社负责人看后没有提出异议,反而觉得这本书可读性比较强。
  我确实在远征军抵达北京前的准备阶段上用了不少篇幅。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很有意思。当时英国军队有1.2万名官兵,法国军队有8000名。法国人从土伦港出发,首先攻占了上海。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目的略有不同。英国人利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使鸦片贸易合法化,用以支付其远征费用;法国人前去是要向中国派遣传教±,向中国人布道。
  记者:法国人向来给人以布道人的印象。
  布里泽:不错。这一点很有意思,英国人前去是为了钱、为了贸易;法国人则理想化得多,他们的厚望,是要让中国人分享西方文明和天主教。
  记者:您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朝廷拒绝西方人进入的原因。
  布里泽:中国的皇上自称“天子”,是世界的中心,是王中之王,其他民族只是其臣民,而且特别鄙视野蛮人。确实,英法联军就是一帮野蛮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同野蛮人一般。不幸的是,这些野蛮人手中有枪炮,更懂得战争。这是一次帝国主义的殖民远征,是以强凌弱的强盗逻辑。法国人,特别是英国人从中国那里夺取了大量的钱财和物品。这是莫大的丑闻!
  
  建议总统归还“四十景观”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用词上的变化。您刚才既用了“掠夺”来的物品,也用了“带回”来的物品。是不是还存在着某种怀疑,我不是指您而言,而是讲在法国的博物馆专家们的意识里。现在有了国家遗产和世界遗产之说。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噢,这属于世界遗产的范围”。
  布里泽:这个问题间得好。如果您遇到法国的博物馆的专家们,他们会对您说这是战利品。我认为,这就是掠夺。专家们有可能心里也这么认为,但不好对您这么明说。
  记者:听说您最近上书希拉克总统,希望法国方面能将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珍品“圆明园四十景观”归还中国,能介绍一下信里的主要内容吗?
  布里泽:确有其事。我是今年八月份写的信。我在书中第419—420页也提到了这一绝世珍品。这些丝绸诗画出自18世纪的两位中国艺术家之手,主题是昔日圆明园的四十个美景,是唯一能反映圆明园原貌的诗歌绘画作品。1860年,杜班上校将其从中国抢来,并于1862年2月卖给德鲁欧拍卖行。最后由国家图书馆收藏了这一绝世之作。
  记者:您这本书上市后,读者的反映如何?
  布里泽:我听到的都是赞扬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书中的内容提出过质疑。读者认为书中的内容诚实可信,有的读者给我来函,以为我的祖父一定有这方面的大量档案。田选自法国《欧洲时报》网络版
  责编:潘天翠
其他文献
由于诸多现实的困扰,难以拆解的民族隔阂,“中日友好”几乎已成为某个特定历史词汇,中日之间究竟应建立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成为当下考量这两个昔日同文同种民族的关系所在。可以说,中日之间的关系从未变得这样复杂,历史上是友,近现代是敌,而在经历了复交后短暂的蜜月期后,再度进入一种非友非敌的混沌状态,而这种变化在双方之间相互影响,已经超越单纯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升到民族尊严的高度。这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期刊
在传媒领域里,报刊是出现最早也是最为广大受众接受的第一媒体,在整个传媒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报刊的种类浩如烟海,为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报刊的传播效果,国际社会发起并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报刊发行的国际组织——国际报刊发行促进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of t
期刊
日本出版的《南京事件》一书作者笠原十九司曾经指出:“任何时候都有人否认历史,就连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也有人否定。这不奇怪。关键是社会对此作何反应。一个社会对这种论调的反应,将体现这个社会的历史意识和道德水准。”如何看待“二战”的历史,是中日两国始终无法漠视的心结。日本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以歪曲历史的方式,传达少数别有用心者的“日本立场”。我们中国作为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自己清醒地认识这段历史,而且需要
期刊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联合国,大家办事都需要遵循一些条条框框。当然,这些规矩多了不见得好,少了不见得坏,关键是如何执行落实。    ■ 凡会必定有肃立    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有关议事规则,在每届会议召开时,都必须在会议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由会议主席请全体代表起立,默祷或默念一分钟。  这种“凡会必肃立”的规定,据说是源自一项宗教方式,包含的意思众说纷纭:企盼神灵保佑、感谢上天恩赐、悼念
期刊
2005年4月中旬的一天,日中友好会馆门外,一些日本右翼分子聚在一起,高喊着对中国不友好的口号。而正在此时,中国青年也正由于日本政府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死不认罪的态度,进行着反对日本“入常”的网上签名活动。就在中日关系大幅降温的时刻,由日中友好会馆主办的“现代中国画家——杨力舟、王迎春的水墨世界”画展开幕式正如期在会馆美术馆内举行。展览现场,中国两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形式新颖,笔墨酣畅,日本文化界名流云
期刊
文/穆罕默德·陶菲[孟加拉国] 安安[中国]    编者按:《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
期刊
2004年11月4日下午3时整,当九十二岁高龄的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黄华老先生亲临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现场,用充满了情感的声音为大会致词的时候,全场爆发出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贡献,她说“中国翻译界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当那些资深老翻译家用颤抖的手扶正译协专门为他们佩带的鲜花时,他们感慨万端,社会
期刊
“中国翻译成就展”于2004年11月4日上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翻译界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国际翻译界的首次专业展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出席了展览的开幕剪彩仪式,并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谈谈翻译在对外介绍中国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赵启正:大家知道,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发展翻译事业就是翻译本国实力。翻译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
期刊
10月17日晚,广播里传来一代文学巨匠巴金辞世的消息。悲痛之后,我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巴老已经被疾病折磨了很长时间,离开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悲痛之余更感怀巴老的精神。巴老为心中的文学奉献了一生,他的品格、风骨和激情,早已融入中国新文学百年历史的骨髓之中。巴老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与巴老仅有一次交往,他的人格魅力却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时常为自己能给巴老照过相而自豪。  那
期刊
中国外文局为了实现外宣工作“三贴近”的目标,率先提出并实施期刊本土化战略性创举。今年10月,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和拉美分社在开罗和墨西哥城成立,其阿拉伯文版和西班牙文版同时在当在出版发行,成为我国首家在海外用当地文字出版发行期刊的新闻机构。作为我国外宣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在中东和拉美两个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两个分社成立式反响强烈,成为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