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措施

来源 :科技致富向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经作物,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点,是产业链条最长的大宗农作物,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之一。探索和研究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措施是现实而必要的。
  1.轮作换茬
  马铃薯同其它作物一样应实行轮作,一般需要3年以上轮作。它适宜与谷类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2.整地与施肥
  马铃薯喜欢砂壤或壤土,但黑龙江一般地块均可进行马铃薯生产。
  整地实行秋深翻、耙耢。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应以腐熟堆肥为主,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5~30t。肥用量少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播种时沟施化肥作种肥,每公顷可用尿素75~150kg,磷酸二铵250~400kg,草木灰300~500kg,或硫酸钾200~300kg。
  3.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
  选用品种的原则以当地无霜期长短、栽培方法、栽培目的为依据;并依据当地生产水平选用耐旱、耐瘠或喜水肥、抗倒伏、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引种时建议近距离引种。
  4.播种
  4.1播前种薯准备
  4.1.1种暑出窖与挑选
  种暑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暑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种薯出窖后,必须精选种薯。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出窖时块茎以萌芽则应选择芽粗而短壮的块茎。
  4.1.2催芽
  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并經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经过40~45d,幼芽长达1~1.5cm时,即可切块播种。如出窖时种薯已萌芽至1cm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
  4.1.3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切块大小以20~30g为宜。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每一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到病薯时应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切好的薯块应用草木灰拌种。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一般以20~50g健壮小整薯为宜。
  4.2播种期
  在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6~7℃时即可播种。黑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4.3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区,采用垄作,行距65cm。垄作一般覆盖土7~8cm厚,若春旱严重,可酌情增加厚度并结合镇压。
  5.合理密植
  马铃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
  合理密植应依品种、气候、土壤及栽培方式等条件而定。一般以每公顷5.7万~7.0万株为宜。
  6.田间管理
  6.1苗前管理
  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d。在马铃薯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耢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出苗前,若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苗前灌水。
  6.2查苗补苗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甚大。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采取相应对策补苗,保证补苗成活。
  补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的垄上找出一穴多茎的植株,将其中的1个茎苗带土挖出移栽。
  6.3中耕除草和培土
  马铃薯田间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10~15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开花初,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并培成 “宽肩垄”,总厚度不超过15cm,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6.4追肥
  一般情况,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追肥。如需追肥时,应于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开花以后一般不再追肥。
  6.5灌溉和排水
  马铃薯苗期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此时应及时灌溉。马铃薯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燥旱,也需适当轻灌。注意收获前10~15d应停止灌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于收获和贮藏。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6.6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常见的有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田间防治。
  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消毒或小整薯作种等措施来减轻发病。
  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h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1~2h进行防治。
  马铃薯生长后期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应做到尽早发现,适时施药,把虫害损失到最低。防治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的最佳时期是若虫期,一般采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混合氯氰菊酯兑水田间喷施,隔5-7天再喷一次。即可有效防治。
  7.收获与贮藏
  7.1收获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
  收前1~2d割掉茎叶和清除田间残留的枝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7.2贮藏
  7.2.1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在5~15℃下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和加工用品质。
  7.2.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马铃薯地点和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摊晾7~15d,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再行贮藏。
  种薯贮藏以2~4℃为宜;食用薯以1~4℃为宜;加工用商品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不能见阳光,以免积累龙葵素。
  冬季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有井窖、棚窖、窖洞窖、土沟窖等。贮藏量不超过窖体的2/3。当温度降到0℃时,应在窖堆上加覆盖物或薰烟增温。
  【参考文献】
  [1]陈和平,吴俊山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9,(4).
  [2]李寿如等.马铃薯工厂化生产微型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马铃薯.2005,(6).
其他文献
解决城镇街道绿化的管理问题十分关键,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经验阐述.
【摘 要】本文对红松果林培育进行了规划,分为常规果林和无性系果林两类。根据两类果林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营建方法和管理措施,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关键词】红松果林;培育;规划;效益  红松是我省东部山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中的主要树咱,在小兴安岭南坡、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区都有有好的生长史,是长期适应这些区域气候、土壤条件的珍贵树种。但经过人类近百年的过度利用,使以红松为主的针
【摘 要】提高营林技术可以对病虫害防治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因此,改变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对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营林技术,加强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是林业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技术;森林资源;防治  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及其防治方针  1.1林业病虫害的概念  林业病虫害主要是指可以影响森林、林
内容摘要: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原始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来自民间,也发展于民间。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的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有近1300户居民,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村寨聚居群落,所以又称为“千户苗寨”。西江苗寨保留了许多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有铜鼓舞、西江芦笙舞、民歌等优秀歌舞,又有锻造银饰、织机织布织锦等传统手艺。包括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并逐步迈向普及教育,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识教育的发展成为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大学人文通识教材的建设显得十分迫切也影响深远。本文从开展通识教育的背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策划方法和实现途径等角度,综合论述如何策划出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大学人文通识课教材。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课程 选题策划  高等教育的发展
【摘 要】本文介绍了退耕还林的概念,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阐述了退耕地造林树种必须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最佳的树种。  【关键词】退耕还林;造林树种;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2002年全面启动,至今已经实施了10年,累计完成退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