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粮经作物,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丰富、粮菜兼用、综合加工用途广泛等特点,是产业链条最长的大宗农作物,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点之一。探索和研究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措施是现实而必要的。
1.轮作换茬
马铃薯同其它作物一样应实行轮作,一般需要3年以上轮作。它适宜与谷类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2.整地与施肥
马铃薯喜欢砂壤或壤土,但黑龙江一般地块均可进行马铃薯生产。
整地实行秋深翻、耙耢。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应以腐熟堆肥为主,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5~30t。肥用量少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播种时沟施化肥作种肥,每公顷可用尿素75~150kg,磷酸二铵250~400kg,草木灰300~500kg,或硫酸钾200~300kg。
3.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
选用品种的原则以当地无霜期长短、栽培方法、栽培目的为依据;并依据当地生产水平选用耐旱、耐瘠或喜水肥、抗倒伏、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引种时建议近距离引种。
4.播种
4.1播前种薯准备
4.1.1种暑出窖与挑选
种暑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暑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种薯出窖后,必须精选种薯。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出窖时块茎以萌芽则应选择芽粗而短壮的块茎。
4.1.2催芽
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并經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经过40~45d,幼芽长达1~1.5cm时,即可切块播种。如出窖时种薯已萌芽至1cm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
4.1.3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切块大小以20~30g为宜。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每一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到病薯时应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切好的薯块应用草木灰拌种。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一般以20~50g健壮小整薯为宜。
4.2播种期
在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6~7℃时即可播种。黑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4.3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区,采用垄作,行距65cm。垄作一般覆盖土7~8cm厚,若春旱严重,可酌情增加厚度并结合镇压。
5.合理密植
马铃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
合理密植应依品种、气候、土壤及栽培方式等条件而定。一般以每公顷5.7万~7.0万株为宜。
6.田间管理
6.1苗前管理
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d。在马铃薯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耢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出苗前,若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苗前灌水。
6.2查苗补苗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甚大。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采取相应对策补苗,保证补苗成活。
补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的垄上找出一穴多茎的植株,将其中的1个茎苗带土挖出移栽。
6.3中耕除草和培土
马铃薯田间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10~15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开花初,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并培成 “宽肩垄”,总厚度不超过15cm,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6.4追肥
一般情况,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追肥。如需追肥时,应于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开花以后一般不再追肥。
6.5灌溉和排水
马铃薯苗期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此时应及时灌溉。马铃薯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燥旱,也需适当轻灌。注意收获前10~15d应停止灌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于收获和贮藏。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6.6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常见的有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田间防治。
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消毒或小整薯作种等措施来减轻发病。
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h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1~2h进行防治。
马铃薯生长后期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应做到尽早发现,适时施药,把虫害损失到最低。防治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的最佳时期是若虫期,一般采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混合氯氰菊酯兑水田间喷施,隔5-7天再喷一次。即可有效防治。
7.收获与贮藏
7.1收获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
收前1~2d割掉茎叶和清除田间残留的枝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7.2贮藏
7.2.1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在5~15℃下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和加工用品质。
7.2.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马铃薯地点和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摊晾7~15d,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再行贮藏。
种薯贮藏以2~4℃为宜;食用薯以1~4℃为宜;加工用商品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不能见阳光,以免积累龙葵素。
冬季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有井窖、棚窖、窖洞窖、土沟窖等。贮藏量不超过窖体的2/3。当温度降到0℃时,应在窖堆上加覆盖物或薰烟增温。
【参考文献】
[1]陈和平,吴俊山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9,(4).
[2]李寿如等.马铃薯工厂化生产微型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马铃薯.2005,(6).
1.轮作换茬
马铃薯同其它作物一样应实行轮作,一般需要3年以上轮作。它适宜与谷类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2.整地与施肥
马铃薯喜欢砂壤或壤土,但黑龙江一般地块均可进行马铃薯生产。
整地实行秋深翻、耙耢。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应以腐熟堆肥为主,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5~30t。肥用量少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
播种时沟施化肥作种肥,每公顷可用尿素75~150kg,磷酸二铵250~400kg,草木灰300~500kg,或硫酸钾200~300kg。
3.选用优良品种和脱毒种薯
选用品种的原则以当地无霜期长短、栽培方法、栽培目的为依据;并依据当地生产水平选用耐旱、耐瘠或喜水肥、抗倒伏、抗病性强、稳产性好的品种。引种时建议近距离引种。
4.播种
4.1播前种薯准备
4.1.1种暑出窖与挑选
种暑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暑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种薯出窖后,必须精选种薯。选择具有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出窖时块茎以萌芽则应选择芽粗而短壮的块茎。
4.1.2催芽
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背风向阳处,平铺2~3层,并經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经过40~45d,幼芽长达1~1.5cm时,即可切块播种。如出窖时种薯已萌芽至1cm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
4.1.3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切块大小以20~30g为宜。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每一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切到病薯时应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沸水加少许盐浸泡切刀8~10min进行消毒。切好的薯块应用草木灰拌种。若种薯小,可采用整薯播种,一般以20~50g健壮小整薯为宜。
4.2播种期
在10cm土层地温稳定在6~7℃时即可播种。黑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4.3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阴湿、土壤黏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区,采用垄作,行距65cm。垄作一般覆盖土7~8cm厚,若春旱严重,可酌情增加厚度并结合镇压。
5.合理密植
马铃薯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
合理密植应依品种、气候、土壤及栽培方式等条件而定。一般以每公顷5.7万~7.0万株为宜。
6.田间管理
6.1苗前管理
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d。在马铃薯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耢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出苗前,若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应进行苗前灌水。
6.2查苗补苗
田间缺苗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甚大。因此,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采取相应对策补苗,保证补苗成活。
补苗的方法是在缺苗附近的垄上找出一穴多茎的植株,将其中的1个茎苗带土挖出移栽。
6.3中耕除草和培土
马铃薯田间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cm,并结合除草。10~15d后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开花初,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并培成 “宽肩垄”,总厚度不超过15cm,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
6.4追肥
一般情况,只要施足底肥,生长期间可以不追肥。如需追肥时,应于块茎形成期结合培土追施一次结薯肥。开花以后一般不再追肥。
6.5灌溉和排水
马铃薯苗期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此时应及时灌溉。马铃薯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燥旱,也需适当轻灌。注意收获前10~15d应停止灌水,促使薯皮老化,有利于收获和贮藏。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
6.6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常见的有病毒病、晚疫病、环腐病、疮痂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大量发生,喷洒瑞毒霉锰锌、甲霜灵锰锌、代森锰锌等田间防治。
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消毒或小整薯作种等措施来减轻发病。
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h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1~2h进行防治。
马铃薯生长后期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应做到尽早发现,适时施药,把虫害损失到最低。防治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的最佳时期是若虫期,一般采用吡虫啉、阿维菌素混合氯氰菊酯兑水田间喷施,隔5-7天再喷一次。即可有效防治。
7.收获与贮藏
7.1收获
马铃薯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为食用和加工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
收前1~2d割掉茎叶和清除田间残留的枝叶,以免病菌侵染块茎。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种用和食用品质。
7.2贮藏
7.2.1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在5~15℃下块茎约损失重量6.5%~11%。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和加工用品质。
7.2.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马铃薯地点和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摊晾7~15d,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再行贮藏。
种薯贮藏以2~4℃为宜;食用薯以1~4℃为宜;加工用商品短期贮藏以10℃左右为宜,不能见阳光,以免积累龙葵素。
冬季贮藏,一般采用窖藏,有井窖、棚窖、窖洞窖、土沟窖等。贮藏量不超过窖体的2/3。当温度降到0℃时,应在窖堆上加覆盖物或薰烟增温。
【参考文献】
[1]陈和平,吴俊山等.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9,(4).
[2]李寿如等.马铃薯工厂化生产微型薯高产栽培技术.中国马铃薯.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