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教经典之思考

来源 :儿童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不论是贫民百姓,还是圣贤名人,为人父母者,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修养有为,出人头地。而教育子女修身处世的名言警句博大精深,古典家训堪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之奇葩,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认真学习研究,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以便更好地指导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
  关键词:传统 家训 经典 教育 做人
  一、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古代圣贤在家训中,首要告诫做父母的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宋代大学士家颐在《教子语》开篇就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人生最快乐的事,没有什么比得上读书学习,人生最要紧的事,没有什么比得上教育子女。读书能获取知识,提升品质,当然这是最快乐的;教育子女可求家族香火长传,非他可比。古人把读书与教子相提并论,可见教子的意义重大。
  为什么教子如此重要呢?古人也有精辟论述。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写给儿子的《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玉石作为一种物件,有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虽然不雕琢成一件珍贵的器具,也不会失掉玉的特性。人却不一样,人的思想品行,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不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就会变坏。你看,比喻多恰当,论理多深刻。古代尚且如此,在思想多元、社会转型的当代,因物欲横流、诚信缺失、诱惑迷人、环境纷杂等不良风气的侵袭,一些人看不清方向,弄不清是非,上当受骗,胡作非为,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因物则迁”的危害对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就更加严重。
  然而,我们一些家长,还秉承“树大自然直”的传统偏见,对社会复杂性视而不见,忘记了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看轻或放弃自己教子的责任。假借工作忙、顾不上,或文化低、不会教,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导致孩子因家庭缺失温暖而到外边寻找刺激。迷恋网吧、离家出走、惹是生非、诈骗盗窃、甚至伤人杀人,这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不少专家提醒已为父母的职场人士:要克服困难,寻求良策,努力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恰逢父母(特别是父亲)事业上的打拼期,也正是孩子需要关注关爱的青春期。那些无暇顾及子女的父母,或不善管教子女的父母,都要学点家教知识,关注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动向,担当起义不容辞的教子责任。同时,特别提醒:那些双双在外打工而家有学龄儿童的父母,更要注意尽到法律赋予家长对子女的监护职责。要采取有效措施与子女沟通交流。要懂得:富了这一代,毁了下一代的恶果不堪设想。
  二、子女教育要及早进行
  家长必须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最好呢?北朝时儒士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古时候,圣明的帝王有所谓胎教的方法:王后怀太子到了三个月后,就要到专门准备的房间里居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就不听,音乐和美味都要以礼仪加以节制。一般老百姓虽然做不到这样,也应当在孩子能识别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时,就对他加以教诲,让他做他就去做,让他停止他就停止。可见,古之学者赞成家庭教育应从胎儿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从婴幼儿能认识感知周围人和事的时候就开始教育,该教孩子做的就引导他去做,孩子不该做的就坚决不让他去做。现代家庭和时尚妇女不也早就实施胎教了吗?按时给胎儿听音乐,甚至向胎儿喊话。至于说对婴幼儿的及早教育,民间早有“三岁看大,七岁至老”的说法。最近还看到一则消息,称美国研究人员开展一项最新研究,人的性格在童年时期的早期就能形成,从六七岁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这说明对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为什么教育子女应该及早进行呢?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幼年时,专心一致,长大后,注意力分散,所以一定要抓紧婴幼儿时强化教育,切不可等到长大后再去教育,那就丧失了最佳时机。现代教育专家也同样指出:千万不要忽视学前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重要阶段。报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在您的一生里,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从那所学校里学到的呢?这位诺贝尔获奖者很自然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又问,学到什么呢?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这个朴素而清晰的回答正好说明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交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培养好习惯,不仅是在学校,在家庭更重要。因此,“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三、把爱和教有机结合
  父母爱自己的子女不言而喻。但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并能理智地处理好慈爱和善教的关系,却不那么容易。北朝大儒士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教子》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如果父母平时威严而有慈爱,那么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到人世间,有的做父母的,只知道溺爱子女而不知道教育子女,往往达不到育子的目的。同时颜氏告诫;对子女的饮食行为,任意放纵,本应告诫子女要注意的,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斥警告的,反而一笑了之,这是不对的。这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严和慈尺度的把握,要努力做到严慈相济,民主和谐。严过而慈不足,会造成亲子感情对立,父母的话塞耳不听。慈过而严不足,会造成子女放任自流,难以控制。待到子女的坏习气养成了,再去严厉制止,只能是“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即便鞭抽棍打到死的地步也树立不了父母的威信,只能招致子女更大的怨恨。现实中那些伤害甚至弑杀父母的活生生例子,难道还不足以引起警醒吗?据专家调查分析:过分溺爱,过分严厉,是我国目前家教中两大通病。过分溺爱可能与当代“一孩化”以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有关,过分严厉可能与传统的“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有关。   親子关系到底应是什么样子呢?颜子推的观点是:“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狎者,亲近而态度不庄严;简者,怠慢而轻忽失礼。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应该严肃,不该过分亲昵;亲生骨肉之间的相爱感情,不能不拘礼节。如果不拘礼节,那么慈爱就引不来孝敬。如果过分亲昵,那么怠慢不敬之心就会产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父母铁石心肠的人,都生在那些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按照现代民主型家庭来说,父母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做父母的,也应在子女面前做出好样子,不能随随便便,轻浮无理,不然,也将失掉固有的权威,让子女看不惯瞧不起。毕竟亲子平等,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平等。固有的血缘角色权威在亲子关系中还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但不能溺爱、偏爱、无是非的爱。管教自己的孩子,须严格要求,但不能动辄打骂,甚至虐待,现代教育使孩子的民主、人权意识逐渐增强,父母血缘权威性逐渐减弱,“棍棒下出孝子”的观念已经过时。
  四、家教成功的基础是家庭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基本价值就是“和”。和为贵的理念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三国时丞相长史向朗在《遗言戒子》中,教诲子孙凡事要和为贵。他说:“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即:天地和谐,风调雨顺,则万物茁壮成长。君臣和谐,则全民团结,国家太平。全家族的人和谐,要想做的,什么事都能达到目的,就是静下闲暇时,也平安无事。这一段家训,作者从宏大自然到整个社会、乃至一个家庭三个层面,论述了“和谐”“天人合一”理念的普遍意义及重大作用。也道出了历代圣贤名士至死坚守“和谐”而不变的根本原因。“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这句话,一语道出“家和万事兴”的真理所在。
  怎样才能做到九族和呢?颜之推认为应该有一个好的家风,提倡“人伦为重”“兄弟相顾”等治家理念。但关键问题是长辈应当为晚辈做出榜样。他把这个榜样的作用,称之为“风化”。他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也就是说,家族风俗教化,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前辈人影响后代人的。因此,父亲不慈爱,儿子就不会孝顺,长兄不友爱,弟弟就不恭敬,丈夫不讲亲义,妻子就不归顺。可见长辈榜样作用的重要。但这个作用的发挥,不是强制的,而是自然仿效的,这正是家庭血缘权威性的客观体现。所以,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对孩子的管教,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然而,我们一些家庭就是缺乏一种祥和的气氛。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成员功能缺失,诸如:父母行为不端、父母离异或再婚、留守儿童等家庭,有的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既没有温暖,又没有学习的榜样,也没有家规的约束,出现在家不听管教,外出惹是生非的恶性局面,这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五、关心子女读书,更要关心子女做人
  古代贤人不仅自己乐于读书,而且特别重视子女读书,所以教子读书的家训比比皆是。唐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愈主张诵习“四书五经”,坚守“仁义礼乐”,并把教子读书视为家训之本。他在论述知识的价值作用时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黄金璧玉虽然贵重,但它的价值终有一天花费完而难以保存,学问就不一样,它藏在自己身上,只要活着就用之不竭。显然,知识贵于财宝。韩愈的这些话,深刻地论述了知识才学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正如宋时石林居士叶梦得在《石林家训一旦必读书》中教诲儿子要多读书,常读书,这是躲开丧身破家的良方。他说:“旦起须先读书三五卷,……暮夜见烛亦复然,若遇无事,终日不离几案。”就是说早读、晚读、无事终日读。相反,一天忙于琐事,日子长了就会“与书卷渐远,岂复更思学问?……近二三年,远五六年,未有不丧身破家者。”若与书渐渐疏远,那里还会想再去做学问,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一定会丧身破家。尽管这里有追求私利的企图,但古人这种废寝忘食,持之以恒,追求向上,以防落后的读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而随意加重学习负担,或不管孩子的意愿兴趣而随心强迫学这学那,也是值得注意和改进的。
  在众多贤人家训中,大多既有如何求学的教诲,也有如何做人的教诲。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与长子受之》家训中告诫儿子,要努力求学,做到:“早晚受业请益,随众例不得怠慢。”同时要儿子做到:“居处须是居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语需要谛当,不得戏笑喧哗。凡事谦恭,不得尚气凌人,自取耻辱。”“不得饮酒,荒思学业。”“交游之间,尤当审择。”对自己的不足要“须痛加检点而矫革之,不可荏苒渐习,自趋小人之域”。起居尊重别人,不得傲慢懒惰,言语慎重得当,交友慎重选择,缺点坚决革除,坏习惯不再沾染。这些立身处人之道,是基本的礼仪品行,这在当代更是必需的。
  纵观我们现代的父母,对待子女的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应该说是用心良苦,但关心子女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品行是不够的,甚至有的是非常不够的。
  六、家教的重点是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显明的特点,就是注重修身养性,注重人的价值凸显。由此建立了完善的以“仁”为核心,义、善、礼等为标志的道德思想体系。以儒家为例,孔子所描述的“道”,就是指适应当时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这是社会客观的共同需要。所谓“德”是指人内心的信念追求、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显然这是带有主观色彩的东西。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和主观的“德”的关系时,特别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检查,反求诸己,使适应社会客观的“道”的规范变为每个人内在的自觉追求,这一点很像要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以适应客观世界需要的现代观念。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改造过程叫“内省”,并认为这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三国时刘备临终时给儿子的遗诏中,勉励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宋时王安石说得就更清楚,他在《致一论》中说:“以小善为无益,以小恶为无伤,凡此皆非所以安身崇德也。”认为做一件小的好事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好处,做一件小的坏事对自己的品德也没多大的伤害,所有这些都不是使自己生活安宁、道德高尚的正确态度。事实上积小恶为大恶是一个人走向深渊的必然结果,而积小善为大善也是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当然,是从善还是为恶,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活动的驱使。这方面,明时忠臣杨继盛有精彩论述,他在被害前写给儿子的遗嘱中说:“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私意,虽欲行好事,也是有始无终……方行一事,则思之:以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若是合天理,便行。”上面这一段文字,活龙活现地呈现出内心自省的全过程。同时也揭示了自省依据、自省结果对人行为制约的重大作用。现在,这个内省模式对我们还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要从小教育子女遇事多为他人着想,为集体、为社会着想,反思偏见与私欲,那一定会使自己的行为合天理,适公道,有益社会。
  七、理想志向是子女成才的必备前提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思想的突出体现。而早立志、立大志是古代家训中常见的重要内容。所谓志,一是说志向,即将来要做什么事,要成什么人;二是说志气,即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立大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并同时要对美好未来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强不息。魏晉时的著名思想家嵇康在给儿子的一篇家训中,特别强调立志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性,同时论述了实现志向应注意的事项。他说:“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人不树立志向,就不能算是人。但君子考虑事情,行为不离准则规范,总是要效仿好人的榜样,经过认真策划后,再付诸实施。同时强调如果要做的事已定,就要暗下决心,发誓做好。如果一旦小事私情取胜,那么,立志要做的事就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这一论述,明确地告知儿子,立志不能盲目随便,要认真思考,实事求是,选准方向,确定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就要努力实施,不能动摇。既不能被外界的诱惑而干扰,也不能被自己的懒惰而荒废。勾画出一条立志、守志、成才的人生成功之路。
  关于立志成才的话题,三国时丞相诸葛亮更有精辟论述。他在《戒外甥书》这篇家训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一个人树立志向应该高尚远大,仰慕前代有德才的人,灭绝个人情欲,抛弃停滞不前的思想,使自己要做高尚人的志向显露出来,让别人能恳切地感受到。另诸葛亮在给儿子的《诫子书》中四句名言更是广为流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材,非志无以成学。”可见,“明志”对于“广才、成学”的极端重要性。立志与成功有着内在的联系,虽然,立志者未必都能成功,但无志者肯定都不会成功。当然,立志要胜人,更要胜己,正如战国时韩非之名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胜己。”
  当然,古人教子立志的目标是齐贤达仕,光宗耀祖,带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这和当代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理想信念是格格不入的。但古人重视立志,并为之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是可取的。当代,在多渠道、多元化立志成才的道路上,行行都能出状元,只要有创新之意,务实之能,持之以恒,肯定会越走越广阔,越走越辉煌。
  八、树立正确的名实观
  正确的名实观就是人和事的名符其实,名实一致。用古语说就是“言者忠信,行者笃敬。”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实则应是诚信经济,法制社会。然而,就在和谐主旋律中,变调跑调时有发生。身为高官,贪污腐化,道德败坏;社会名流,巧装打扮,丑事不断。一些广告宣传说得天花乱坠,实为次品假货。追逐名利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热点,同时,过分的追逐名利又沦为当代社会的一大污点。追求名实一致是我国优良传统美德之一,也是贤人家训的重点。最有名的应是颜之推《颜氏家训一名实》篇。他开篇就论述了名实的一致性。他说:“名之与实,忧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名与实就像形与影一样。如果一个人德才兼备,他的名声必定好;一个女子如果容貌艳丽,那么她的影子也必定很美。接着痛斥了那些只要名不要实的心理丑态,他说:“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现在,有些人不注意道德修养而又想在社会上获得好名声,就像容貌丑陋却想在镜中看到漂亮的影子一样。这显然是痴心妄想。紧接着他提出三个不同层次的求名者,即:“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并进一步论述了三者的特点,即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求名声的;道德修养中等的,想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好名声,且担心别人看不到自己做得好事;道德很差的,则不择手段窃取虚假的好名声。显然,忘名者最高尚,人生最高境界正是既品德高尚,又淡泊名利。其次,立名者,在当代多元价值观社会也是可取的,要想有好名声,先得修身养性,多做善事。只有窃名者,无论如何不容其存身,必须予以揭穿,令其原形毕露。
  如何建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东汉时硕儒郑玄在晚年写给儿子的《戒子益恩书》中,在讲述了自己求学、辞绝做官、潜心著述一生经历后,正面训戒儿子,须在学业、生活方方面面,力求建立好的声誉。他说:“其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意思是要勤勉追求人格高尚的人的学说,深入钻研,不要废弃,做事要严肃谨慎,保持庄严的容貌仪表,以此来接近有道德的人。这样,显赫的声誉在同伴朋友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德行在自己的志向中自然建立。这也正如前面所说:“德艺周厚,则名必善。”
  然而,做了好事,大家一定能异口同声赞誉吗?也不见得。特别是在当代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复杂的社会舆论中,什么事都有人说三道四,甚至流言蜚语。难道好事就不做了吗?显然不是。那么,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指责议论甚至诽谤呢?三国时名仕王昶对子的家训中有精彩论述。他说:“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修己也。”当有人说自己的坏话,诋毁自己时,应该先退一步,好好从自己身上寻求原因。听到别人诋毁自己就发怒,把坏名声强加于人,报复别人只能使自己的名声更坏,不如保持沉默并修养自身。正如谚语所言;“救寒莫于重裘,止谤莫于自修。”毛主席说得更好,那就是:“有者改之,无者加勉。”   九、学会交朋友
  古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现代歌曲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春常在。可见,拥有朋友,特别是好朋友,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在当代,要想成就某一项事业,即便有了好政策,好机遇,一个人也是很难做到,必须靠团队、靠朋友、靠协作精神。可以这样说,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财富,他既是精神财富,也是物资财富。当然,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子,也可以直射出这个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水平层次。
  古人结交朋友的标准,大都是遵循孔子的主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把交朋友分两类各三种,有益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多识广的人交友。有害的交友三种:同善于走歪门邪道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这三种人,过去是损人,在现代生活中,更是花样翻新,防不胜防,须时刻保持警惕。
  三国时名臣刘广下面加異在写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中,专门告诫要同贤能的人交朋友,劝其坚决同不修德行的人绝交。他说:“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结交朋友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得到有德才的人帮助。因此,不可不审慎选择。而当今世上交朋友的,往往不能慎重地选择朋友,正确地结交朋友,甚至一定要结成团伙,这完全违背了圣人孔子有关交友的教导,当然不能称作厚己辅仁。南宋思想家朱熹在家训中也告诫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大凡敦厚忠信,能言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交朋友,尤其要慎重选择,一般来说,待人忠厚老实,能检讨自己缺点和过失的人,是好朋友,那些阿谀奉承、语言轻薄、傲慢放荡、引诱他人做坏事的人,是坏朋友。
  上述家训告诉我们:要想交朋友,要目的明确,那就是“在于得贤”。如果目的不纯,胡乱交友,那就有可能有害而无益;要标准正确,那就是“敦厚忠信”,如果朋友华而不实,那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标准不正确,态度不审慎,又不倾听别人劝告,那很有可能坏朋友乘机而人。要维护友情,也要善于割除自己的毛病,以诚相见。
  当代社会,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市场精彩纷呈,诱惑甚多,给择友带来极大难度,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少伙伴,家庭多呵护,交往缺经验,能力相对差。所以,培养和提高孩子择友、辨友、处友的能力至关重要。
  十、崇尚勤俭,鄙视奢靡
  古人云:历览古今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过去,无论是贤人,还是平民百姓,总是崇尚勤俭。就连明君皇帝都把节俭作为“帝范”来推崇。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凡盛世清明之君,必保持节俭的美德。即便是富有四海,也要安于俭约而不奢侈。他在写给儿子李治《帝范》一文中说:“斯二者荣辱之端,奢侈由人,安危在己。”他认为骄奢与节俭,是荣与辱的开端,奢侈与节俭由人自己决定,他涉及到自身的生存与安危,寥寥数语指出崇俭的地位和作用。他告诫儿子要懂得:“五关近闭,则嘉命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如果耳目鼻口身的情欲尽快收敛,则美德会长远充盈。如果千种嗜欲攻身,则必有可怕之事外发。这深刻地阐述了遏制不该所得欲望对于美德修养的极端重要性。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人,特别是那些上流社会权势之人,如若肆意放纵,贪得无厌,终酿大祸。如若依规约束,严于克己,则可平安无事,那些高官由此而落马的悲剧应为世人警惕。
  宋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为教育儿子司马康,专门作《训俭示康》。在这篇家训中,他针对当时社会上奢侈的现实,深刻地抨击为“风俗颓弊”,并明确表示:“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在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时,司马光心里却认为节约朴素是美德,别人笑他寒碜丢人,他却不以为然。并清醒地认为,古人以简朴为美德,现在人却以简朴为耻辱而予以指责,真是奇怪啊!同时,他告诫儿子一定要懂得:“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如果坚守俭朴,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求,个人欲求少了,就不会被钱物所支配,就可以沿着正道行事;相反羡慕奢侈,过多欲求,就会贪图富贵而误入歧途,迅速召来灾祸。所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就是说,俭朴和美德是相同的,奢侈是最大的恶。那些道德品质优良的人,都是以俭朴作基础的。
  大家都知道,清代曾国藩注重家风,家教甚严。他在给儿子信中自我表白:“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曾国藩的态度是,保持俭朴家风,极其勤俭行,稍微丰裕一点也行,但太富足就不敢了。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生活已不像以前极其节俭,小康已达丰裕,但如果超过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过分富足,必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我们还是要记住: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不可贪恋奢华而养成懒惰的习惯。
其他文献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以及孩子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效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能大幅度提高小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积累.如今大部分小学生对阅读兴趣不浓,没有良好的阅
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班主任责任重大.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真正地做到言传身教.班主任工作离不开班干
在教育教学中,“学困生”都一直客观存在.“学困生”表现在学习习惯差或学习困难,自卑,自尊心强,甚至存在不遵守纪律,道德缺失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转变“学困生”进行解答.
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力量.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待,有了爱,学生才会变得可爱,有了爱,老师才会变得温柔.老师对学生的爱包括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
小雪是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在班里成绩第一,在年级前三名,舞蹈也跳得很棒,但大家都不喜欢她,这里有嫉妒的成分,但最主要的是她和同学、父母关系都不太好,和老师的关系也不
进入网络时代,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开始侵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对网络知识知之不多的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家长学校开展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家长的网络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对中国的访问,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中央电视台除现场直播了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共同会见记者和克林顿总统在北京大学演讲并回答学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育儿观念、教育行为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优秀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心中充满阳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
岁月更替,华章日新。挥别2016年的冬季,我们迎来2017年的春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家庭教育研究》正式创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为了家庭教育的情怀和使命,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