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成长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bi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和国家对贫困所发起的攻坚战,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在创造中华民族从未有过的历史,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的责任担当,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随着全国各地脱贫攻坚战役的打响,“贫困户”成为了这个时代醒目的标志,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更是成为了各学校关注、帮扶的焦点、特重点。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兼有“留守”儿童的双重身份,这个双重身份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无形的压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岌岌可危的困境;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状态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注、去帮扶这部分困境中的青少年。
  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着一种特殊类型的性格---“自卑型性格”。属于这种性格中的“强自卑型”的人,大多数都是“穷苦出身”,或小时候在家里、所在社会环境里受过很大的压抑。在他们的自我、性格形成的童年、少年阶段,贫穷或家庭环境所导致的自卑、压抑,是他们的人生底色。这样的人生底色,必然在局部上影响到社会的底色。大人是如此,小孩子怎么样?他们普遍自卑、“内向”、不擅长和人接触、压抑,心理保护意识很强。从小的生存状态和家庭、社会环境,使他们在自我面对这个世界时非常紧张,无力。而反观非贫困类型家庭的孩子,则很少有这样的自卑和压抑,在呈现自我时,要主动和积极得多;从一开始,他们的自我就具备着长袖善舞的潜质。贫困并不仅仅是穷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它对人的自我、性格、心理结构,具有可怕的塑造力和扭曲力。它本身是社會问题而且也会产生复杂的社会后果。一个人在贫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穷怕了,很容易具备一种“穷人思维”“穷人心理”不懂得要去学习,要去“投资”自己的未来,要去获取可以改变处境的技能,要去具备改变自己命运的素养,他们具有目光短浅的现实主义特征:无论干一件什么事,原则是不花钱或尽量少花钱---心理上,花一点钱就会陷入一种高度的不安全感中。这种自我剥夺,使贫困家庭的孩子,很难突破“心里贫困”的那个怪圈,而他们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现在提起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我们都不会想到其家庭经济极差,生产生活特别落后,紧缺物资援助等等惨状了。因为随着当地政府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还是得到满足了的,加之贫困户在政府的正确引领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日常开销也已经不再是问题。但更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重视的是“贫困学生”精神世界的渴求。
  在学校里,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缺少社交锻炼,不愿和同学交流,不敢轻易坦露心声,将自己成长中面临的问题深埋心底,独自吞咽着委屈和无奈。这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于单一的、机械的、被动的第一课堂“笼罩”而成的,相比非贫困户的孩子,贫困户学生无法在平常的第一课堂学习生活中找到优越感,难于在课余生活中感受学习生活的美好,也不可能找到更大程度的人生释放点;而第二课堂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在“生活大舞台”上可以体会社会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行业人生的艰辛,知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他们明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从而找到人生的目标,找回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出彩之处,找到自己精神世界的富裕源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与非贫困户学生的心理“贫富差距”在这里得到了消除。第二课堂是所有孩子展现自我的舞台,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的减压阀,闪光点,奔富路。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一则消息,说是一个快递小哥骑着一辆电动三轮在送快递的路上一直低头玩着手机,便道处一辆小轿车看到三轮车来势汹汹可已避让不及,便一直打着喇叭他却听而不闻径直撞了上去。事后小轿车主人要求快递小哥赔偿维修费,快递小哥却耍起了无赖“你一个开轿车的在乎这点维修费干嘛,我没钱无法赔你。”,这是典型的“我穷,我有理!”。以自己是弱势群体而道德绑架别人,这是贫穷思维的可耻之处。而另外一则报道却令我们欣慰不已:一个小学生上学路上不小心自己的自行车剐蹭到了停在马路边的小轿车,小学生立即取下笔纸给车主写道歉信,并将自己身上所用的零花钱留了下来;实在等不到车主来的情况下,才继续上学去。这就是不同的人生格局呀。
  穷人家孩子怕的不是穷,而是贫穷思维。穷人家孩子缺的不是钱,是眼界,视野与格局。用长远的眼光培养孩子,用开阔的视野教育孩子,用远大的格局规划孩子的人生,家境再贫穷,也阻挡不了孩子的青云之路。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第二课堂中将得到更加充实的洗礼,这里会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长;跳出常规课堂的束缚,他们的人格定会得以健全---摆脱贫困的、自卑的心理,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他们活得自信起来,精神世界富足起来,人生精彩起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从根本上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他们在第二课堂中的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社会中的不同行业,随之带来的是企业服务意识的提升,校园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现阶段传统图书馆的弊端日渐显露,如服务模式单过于简单、服务内容单一、部分服务也不人性化甚至缺失,所以,校园图书馆抓住机会必须主动出击,开发和探索新的服务与服务模式,以不断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新的需求。  图书馆可以借助微信这一有利工具,将图书馆线下的原有服务和资源,
期刊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许多国家都讲英语,许多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外语教学应从娃娃抓起。然而,小学英语内容简单,学生大多是初次接触,教起来并不太容易。但儿童时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发展的阶段,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对农村小学来说,可运用现有条件,讲究教法,会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地参加课堂的交际
期刊
一、教学内容  第17页,第18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什么称之为母语,我想:凡是对母亲这个词汇有着深刻理解的人,都能感受到汉语的亲切、自然和温暖。还是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沐浴着母语的呼唤、母语的爱怜。后来,我们开始伢伢学语,开始用吐字不清的母语叫着爸爸妈妈。再后来,我们走进校园,走近社会,和他人交流,传递信息和情感,母语更是和我们如影随形。说好母语,让朗读如歌,是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更是愉悦生活,陶冶性情的有效手段。  腹有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当家”先自立,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遇事多动脑筋解决,少给父母添麻烦。  2.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就给爸爸妈妈提个醒,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明白怎样才能“当家”,如何“当好家”。  难点:在谈话和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1.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
期刊
一、微课在中学物理教学使用现状分析  微课是以阐述某一个知识点或解决某一个问题为目标,以短小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基本目的一种支持多终端的数字化课程。可以说,微课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新课改融合的产物,它主题鲜明、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快速的学习,循环往复的学习,故这种学习方式对当今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了空前关注。从物理教学实践来看,通过
期刊
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文,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比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诗文所表达的情感也大都
期刊
一、课标的要求  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二、无理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其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  (一)无理数概念  教材给出的无理数的概念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实质上,无理数的本质属性是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等价性,从有理数的角度来看,无理数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教材将认识无理數这一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在生活中的存在性和广泛性。第二课时主要用估算的方法得到无理数的小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专家提出了契合学生成长的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古诗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结晶,是我国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依循古诗的体裁特点,把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在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基础上,着力培养
期刊
中国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产生动力,激发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其先导功效,教育应先行。  一、教育是实现“中国梦”伟大的理想先行者  国家未来创新人才从小学开始抓,用科普教育托起中国梦的理念,创新初始教育方法,培养启蒙学生对前沿科学爱好。  1.从学生进入学校,是人生认知的起步,我们的教学教材应对新时代需要,编写有趣的现代科普故事  如《向日葵为什么会随着太阳转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