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文教学因诵读而精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时,拉近与古人的距离,这是有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 诵读 古诗文教学 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所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会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使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要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要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这类情况还有很多,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从而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我们可以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一)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注意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只要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仿佛重现眼前。
  在课堂处理时,我们可以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对比揣摩各种读法,争相发表意见,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图文赏读,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在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陋室铭》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既把握好文章,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也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在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在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深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
  六、分类竞读,激发兴趣
  如果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就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激发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背诵、理解的能力。那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原本枯燥单一的古诗文教学精彩纷呈。
其他文献
近年,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大量临床对照试验与随机对照试验均证实采用ERAS理念可获得满意结果.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乃至大外科手术中
摘 要: 本文以拉奥孔雕塑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和罗丹的艺术论,从美的定义和二者美与丑的观点,比较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上的差异,指出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它们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目标。  关键词: 拉奥孔雕塑 莱辛 罗丹 美丑观    一、拉奥孔雕塑及雕刻的题材  古希腊时期的第三个美术中心在罗得岛。1506
对于编辑记者来说,大量的日常的工作是处理所有媒体共享的新闻资源。一家媒体,一个编辑或者记者能够在处理共享的新闻资源中经常发现独家视角,时时高出一筹,甚至后来居上,使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作,通过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改善投资融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从而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
摘 要: 本文对中西方视觉传达设计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视觉传达 差异    传播的对象是人和人群结构而成的受众群体。设计元素是否能引起观者视觉经验的共鸣,取决于刺激物的结构所拥有的力量与它唤起的有关记忆痕迹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视觉传达中,设计是以单一的或连续的作品形式与受众进行对话,如何选择对话的焦点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观众通过与设计作品的接触(视感、听感、动感等途径
摘 要: 实用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不仅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而且是其追求的艺术目的,必须加以重视。内容是事物的内在因素,形式则是表现内容的方式。实用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形式美,而形式美的各种表现则需要依赖实用艺术的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 形式美 实用艺术 多样性 统一性    一、引言  形式美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其中
摘 要: 刺绣艺术以它悠久的历史,合理的实用性,祈求美满幸福的心理要求,质朴的寓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绝,我们要继承和传承这一艺术瑰宝,使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 刺绣 花样 寓意    在民间称为针绣的刺绣,是指用绣针引彩线,按描绘下来的花样,描画在纺织品上,通过刺绣运针,形成的花纹图案。  刺绣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据《尚书》记载,远在4000年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周代也有“绣缋供职
摘 要: 问之于学有重要意见,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问答式”尝试,得出其不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自身的语文素质和教学能力大有裨益。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答式” 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沉寂多年的中国语文界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行之有效的教法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作为一个苦心摸索于语文教学的一员,不揣浅陋,将自己的一点愈见拙笔与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
摘 要: 中国传统符号是中国民族文化漫长的积淀,是民族创造智慧的体现,而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过多地受西方设计观念的影响,设计缺乏民族性。把中国的传统符号元素应用在标志设计中,如何从中国传统符号中吸取借鉴,是现代标志设计的重要趋势。  关键词: 中国传统符号 标志设计 设计方法    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大众传播符号,它以准确精练的形象传达给观众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的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
互联网企业颠覆手机产业的神化可能并不会出现在智能汽车时代。1886年1月29日,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的小型汽油发动机的交通工具获得了专利,这辆车不久后行驶在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