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如何施肥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haozh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土地连续耕作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引发粮食减产。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知识的人们,已懂得使用化肥来提高土壤肥力。那么,宋代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是如何应对的呢?

肥料来源


  宋代以前,人们大多通过休耕来恢复土壤肥力,从而达到土壤“再易者功必倍”的效果。进入宋代以后,随着人口的急遽增加以及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单靠休耕的方式已无法保持土壤肥力。特别是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有限的中原及江南一带,倘若长时间抛荒休耕,必然引发严重的粮食危机。缘于此,宋代人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方法来维持土壤肥力,继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事实上,在宋代以前,人们已懂得简易的施肥方法,最为普遍的便是“刀耕火耨”。《旧唐书·严震传》记载“梁汉之间,刀耕火耨”,说的就是播种前先砍伐树木焚烧野草,以草木灰肥田。这一做法在宋代已颇为少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垦荒面积的扩大导致原始林木面积大幅萎缩,植被遭到破坏,可以说,已经到了无林可烧的境地。因此,宋代人不得不寻求新的施肥方法,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与发展,宋代人逐渐掌握了不少新式施肥方法,大体来说有绿肥、水肥、堆肥、泥肥、火粪、灰粪以及矿物肥料等。绿肥,指的是运用紫云英、苜蓿、大豆、绿豆等豆类植物以及水田杂草、山野落叶、河川野草等施肥。水肥是宋代最为常见的施肥方法之一,主要以人的尿液和家畜尿液作为土壤肥料的来源,堪称“尿素”的雏形。堆肥,大致分为植物质堆肥、动物质堆肥和雜物堆肥三类:植物质堆肥,主要以藳、谷壳、麻枯以及酿酒榨油的残渣为主;动物质堆肥,主要以人和动物的粪便以及动物的皮毛骨、蚕蛹和蚕粪等为主;杂物堆肥,则是植物质堆肥和动物质堆肥的混合物。泥肥,指的是将河川淤泥或池塘淤泥运入水田之中,借以施肥。火粪,指的是植物肥、动物肥以及土壤混合物焚烧而成的肥料。灰粪,则是用植物质、动物质材料焚烧后的灰烬进行土壤施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人还懂得使用矿物肥料,主要利用石灰、钟乳粉等矿物质作为肥料来源。
  宋代的肥料来源多种多样,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后,宋人将施肥与农田轮作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农作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绿肥种植


  五代时,江南地区吴越国境内的人们已懂得利用未开垦荒地中的野生植物以及休耕地上的野草、残秸等作为施肥原料。南宋时期,随着宋室及大量移民的南迁,单靠野生植物已无法满足绿肥来源。为此,农学家开始劝导人们利用农田杂草施肥。南宋农学家陈旉在《农书》中记述,北宋末年,东南一带的农民并不懂得将农田杂草作为施肥的原料,在北来农民的指导下,人们才懂得将农田杂草和以稀泥深埋在稻苗之中,来年土壤必将“草腐烂而泥土肥美”,达到“嘉谷蕃茂”的目的。
  南宋中期,两湖一带的农民已懂得将田野丛生的蕨类植物作为肥料,“蕨有青、紫二种,生山间,以紫者为胜”,倘若“取置田中,或烧灰用之,皆能肥田”。太湖一带的人们则懂得使用巢菜作为肥料,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施肥时间。巢菜,即“广布野豌豆”,又名“草藤”,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的一种豆类植物。巢菜的嫩苗称为巢芽,在四川一带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豆类植物之一。与四川不同的是,太湖一带的人们只将其作为施肥原料,并不食用。
  尽管南宋时期人们已尝试种植绿肥植物,但这一现象并不普遍。陈旉在《农书》中指出:冬耕不仅有很好的除草效果,而且杂草腐烂后可以肥田,但是绿肥的生长周期与冬耕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如紫云英等绿肥植物需要一个冬季的生长时间,倘若种植绿肥则无法冬耕,影响了农民种植绿肥植物的积极性。

火粪制作


  火粪,又名“熏肥、烧土”。宋代的火粪指的是将杂草、藳等植物质与土壤混合燃烧后制成的肥料,同时也会将家禽粪便等动物质加入其中。宋代地方志中记载了火粪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当春初或深秋时节,锄杂草和苔藓,并将土壤表层的泥土轻轻削起约二三寸厚,曝干堆积,上覆以薪,引火烧之,令成煨烬。几天过后,即可用作肥料,民间称之为“火土灰”。


▲ 火粪


▲ 烧田

  火粪这一肥料的制作方法,最早源自于上古时期的野烧,即焚烧平原草木以作田。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宋代火粪的制作方法主要分为野烧和烧田两类。野烧,主要在山地环境中使用;烧田,则主要在盆地、河谷一带使用。植物焚烧后的灰烬中含有钾、磷等无机元素,并且大部分具有水溶性,利于作物的吸收,因此,火粪可以有效保持土壤肥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土流失。
  总体而言,宋代人已懂得了施肥的主要方法,并尝试种植绿肥植物,开创了施肥与农田轮作制度,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如今,在我国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人们依旧使用着这些传统施肥方法。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苏联学者巴赫金(М.М.Бахтин)已经成为学界热切关注的大人物.巴赫金学说横跨各个人文学科领域,思想渗透进美学、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教育学,等等,已经成为成绩斐然的“特殊人文学科”,他本人也已经被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行列.巴赫金学说的哲学出发点和理论归宿,是他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他的学说从始至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期刊
谚语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记录着前人生活经历、经验与哲理的语句,浩如烟海的谚语承载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在外语教育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n一、引语rn谚语广泛存在于各种语种中,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资料,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在语言学习中尤其是入门阶段的独特作用值得挖掘,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外语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
期刊
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学校历史文化的重任,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环境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风貌.生态共融视角下的学校建筑设计要遵循绿色、共生共融的理念,坚守人文精神,才能赋予建筑活力.
期刊
萝芙木属(Rauvolfia Linn.)植物富含的单萜吲哚类生物碱在降压、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为缓解野生萝芙木资源濒危的状况,萝芙木的保育需要同时满足资源量和药用质量两种需求.对萝芙木保育的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栽培管理、收获部位及药用质量评价进行了综述,着重梳理了建立萝芙木离体再生体系的最优组培条件和毛状根诱导及生产利血平等生物碱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萝芙木保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夏秋交替时节的到来,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地、河岸以及丘陵山区,一种低矮匍匐、大片生长的草本灌木正迎来美不胜收的盛花期,那一片片紫色的小花宛若点点繁星,密密匝匝地绽放在叶丛顶端,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靓丽的紫毯,令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更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浓郁花香扑鼻而来,空气中霎时溢满了让人心情无比明朗的甜美味道。这种漫山遍野绽放着迷人魅力的花草有着一个朴素而好听的名字
期刊
在现阶段金融精准扶贫不断开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扶贫体系,但是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落实过程中在逐渐暴露出来很多问题,需要针对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从法律社会学视角分析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保证扶贫的精准度.
期刊
电子产品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同时也使人们更多地置身于电脑、手机、电视等液晶显示屏的辐射中.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网民中20岁以下占比为16.6%,学生群体占比为21%,人均上网时长26.2小时每周.手机网民中青少年占比逐年提高,同时手机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
期刊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主持变法,轰动一时,成果显著,朝野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当变法遭到司马光、苏轼等人的反对、两派彼此生隙之时,两方首要人物只限于政见争端,没有使用小人手段进行打压,如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为其求情,这是历史少见的君子之争.这种文明且激烈的争论在当时政治现实面前并不是主流,但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朝臣党争夺权、派系林立的局面由此发端.
期刊
在思考“愤怒”这个话题时,笔者脑海中浮现出湖南卫视的一档青少年成长教育节目《变形计》,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名叫钱多多(化名)的孩子。在节目中,他和父母之间毫无征兆地爆发了一场剧烈冲突。  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事情的经过,这让我们可以细致地观察到钱多多的情绪变化过程,作为一名经常与青少年接触的心理咨询师,笔者希望通过分析钱多多和父母的互动细节,管中窥豹,探索导致青少年愤怒的典型因素,从而帮助父母们改善
期刊
▲ 黄帝问道处  说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里的崆峒派,相信不少人都不陌生;不过,要问这崆峒到底在哪里,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五大武术流派的崆峒派可谓源远流长。《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崆峒之人武。”“诗仙”李白留有“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诗句,杜甫也曾发出“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赞叹。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崆峒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