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强化四种意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情趣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也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情趣,让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教师探究式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四种意识。
  一是情感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始终是以情感为推动力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挖掘学生个性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主体对文本感同身受,并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有情感的自由和心灵的顿悟。学生只有深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感世界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打动自己才能形成内动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为此,教师应不断刺激和反馈,以情感传递人性,以情感表达活力,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语文学习。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作者的感情世界时,如果自己没有澎湃的激情,则很难教出具有浓浓情味的语文课。
  二是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文章有关的情境中来。因此,如何提问,至关重要。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囚绿证》,“囚”是什么意思,绿为什么要去“囚”?《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飞向太空的航程》,太空究竟有多少奥秘?这是任何一个青少年都想知道的。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要事先设置好问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有问题而质疑,教师因问题而解惑释疑,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轻松快乐,学生的质疑也使其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接受走向体验。可以说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
  三是活动意识。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长效性、贴近性、实践性等特征,而实践则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为中心,借以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课堂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馆式”、“座谈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又可采用常规和传统的“讲述式”、“描摹式”的教学方法,这要因课文类型而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延伸要以教材为本,做到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统一。一堂好的语文课,如果没有课外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就无法得以体现。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作文竞赛、辩论、演讲、表演、墙报、笔报、读后感、观后感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这种课外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一些对话性小说和戏剧类课文,都可以用“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里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表达,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是开放意识。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文的生活化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动力,应让学生走向生活,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从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时间和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特别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让语文教学现代化、全球化成为可能,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既充分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又让学生从中获取一生享用不尽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
高考落幕,关于试题的热议似乎已渐无声息。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这里我首先想说的是新课标卷的作文题。这道题让我越读越有味,多次反复研读,我觉得这道题实在是一道绝妙好题,它直击热点又不那么直白,它让考生看得明白又颇费思量,它对考生放中有收,它模范地凸显了新课标精神……真是优点多多,下面具体道来。  绝妙之一:看题不难写好不易  知道说什么,不知道写什么——试题的直观效果。试题材料的内容简单明白:修船
期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备好课。2011年我参加王兰杯赛课,磨课与授课的经历让我深有感触。  重峦叠嶂——“磨”出来的矛盾  回忆小时候的语文学习,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次备《鹬蚌相争》,对于如何让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够自然而有效地传达给学生,经历了三次修改。目的是想结合学生实际,体现读写结合,让孩子在对寓言已有了解的基础上,学着一些
期刊
音乐教学是以音乐的审美价值为核心,已成为当今音乐课堂教学所应追求的首要目标。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现核心价值,我以四年级《五月的夜晚》一课为例,以“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为切入点,让学生尽情地感受与发挥音乐的美妙。  一、创设情境,感受音乐之美  《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描绘了欧洲五月风景如画的春天。在上课时,我以一段优美流动的视听音乐画面(选自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作品《四季》套曲之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一、有效观察,让学生肯写  1.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
期刊
苏联著名文学家米哈尔科夫在《一切从童年开始》一书中写到:“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灯,确定他终生的理想。”可见,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在童年时候就尤为突出。在小学启蒙阶段的阅读习惯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以为,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的有效性,让孩子在“读”中悟出人生味,是值得思考并探究的问题。  一、 捕捉教材的空白,激发探索的欲望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阅
期刊
为师者,尤其是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更应考虑他们的长远利益,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此问题,结合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农村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住校生,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了解也最为全面深入;
期刊
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语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课改中我遇到了如下困惑。  一、观念上的困惑  凡是新的就一定好吗?教学是否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是否也落下了“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  二、教材上的困惑  1.学校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教,选修课目标究竟如何定位?  2.新教材注解与旧教材有出入。如《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期刊
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一段时间了,收效甚微。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周四第六节课又组织进行了“红楼闻香”专题阅读活动课。这堂活动课围绕《红楼梦》第22~28回展开,内容多,内涵丰富,即使让老师处理,也有一定难度。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配置了《红楼梦 》相关音乐,给人视听享受;整个活动过程,就是一段优雅、感性的审美旅程。活动课从设计到顺利完成,除了目的和相关要求我事先与学生进行了
期刊
大家都知道,课后作业的布置就非常有必要。但稍不注意,作业就变成了机械重复的练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怎样的作业,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乐于完成呢?数学日记是我所做的一个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鼓励学生在身边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并以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兴趣很浓,积极地去观察,去思
期刊
大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下面是笔者对结课艺术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归纳总结,耐人寻味  演绎和归纳是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较多采用的则是归纳式。因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