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元和年间,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侵扰边境,唐宪宗遂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对策。大臣们纷纷议论道:“自西汉以来,为了减少匈奴的侵扰,和亲就成了一项基本国策。后人认为和亲有五大利益……”宪宗听了没有表态,却转了个话题,说自己听说有一个人很能写诗,他的姓氏比较冷僻,随即吟了那人的一首诗。
“启奏陛下,这是唐德宗时期诗人戎昱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个侍臣答道,“京兆尹见戎昱才华横溢,准备将女儿嫁给他,但说他的姓不但冷僻,而且是‘戎狄’的‘戎’字,实在不雅,要他改姓。戎昱就以这首诗明志,坚决拒绝了京兆尹。”“对。”唐宪宗说,“戎昱虽然是一介贫寒书生,却不为金钱、权势所动,实在可敬。”
稍停片刻,唐宪宗又说:“朕又记起了他的一首《咏史》诗。”对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戎昱,朝中大臣自然知道,既然唐宪宗已经提起,便有熟悉其诗作的大臣当场吟诵起了戎昱的《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位大臣吟毕,庭上一时鸦雀无声,文武大臣都面有愧色。过了许久,才有人怯怯地说:“圣上如此频繁地称赞一个诗人,实在是士林的无上荣耀啊!”宪宗微微一笑,继续自己的思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卿魏绛虽然立有大功,不也太怯懦了吗?”魏绛深受晋悼公器重,极力主张和戎,使得“戎狄亲附”,并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从而使晋国继晋文公之后又一次称霸中原。而如今,宪宗极口称赞戎昱的诗,又嘲笑魏绛“怯懦”,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文武大臣谁还会不识趣地再提“和亲”呢?
唐宪宗在位15年间,励精图治,对外击退北方强敌,对内整顿财赋、平定叛乱,开创了“中兴”局面。
一百多年后,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后唐末帝担心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心怀二志,便与端明殿学士商议对策。端明殿学士道:“石敬瑭如果图谋不轨,一定会请求契丹出兵协助。我们不如抢先与契丹结好通和,将公主嫁给契丹国主,再送给他们一些金帛。这样,不但石敬瑭,其他一些强藩大镇失去了契丹的援助,要想反叛朝廷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了。”后唐末帝非常高兴,在准备具体操作前,又询问枢密直学士的意见。哪知枢密直学士吟诵起戎昱的诗句:“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后唐末帝听后召端明殿学士人宫,严厉责备他,吓得他连连磕头认错。
实际上,在后唐末帝执政时,由于内部相残,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此时暂时结好契丹实为必须之策。就在后唐末帝被戎昱的诗一激,拒绝和亲后不久,石敬瑭率兵叛乱,并以拜契丹国主为父亲、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取得契丹的援助,于公元936年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后唐末帝则自焚而死。
看来,同一位诗人的同一首诗,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运用,这里面还大有学问呢!
编辑/冰如
“启奏陛下,这是唐德宗时期诗人戎昱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个侍臣答道,“京兆尹见戎昱才华横溢,准备将女儿嫁给他,但说他的姓不但冷僻,而且是‘戎狄’的‘戎’字,实在不雅,要他改姓。戎昱就以这首诗明志,坚决拒绝了京兆尹。”“对。”唐宪宗说,“戎昱虽然是一介贫寒书生,却不为金钱、权势所动,实在可敬。”
稍停片刻,唐宪宗又说:“朕又记起了他的一首《咏史》诗。”对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戎昱,朝中大臣自然知道,既然唐宪宗已经提起,便有熟悉其诗作的大臣当场吟诵起了戎昱的《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位大臣吟毕,庭上一时鸦雀无声,文武大臣都面有愧色。过了许久,才有人怯怯地说:“圣上如此频繁地称赞一个诗人,实在是士林的无上荣耀啊!”宪宗微微一笑,继续自己的思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卿魏绛虽然立有大功,不也太怯懦了吗?”魏绛深受晋悼公器重,极力主张和戎,使得“戎狄亲附”,并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从而使晋国继晋文公之后又一次称霸中原。而如今,宪宗极口称赞戎昱的诗,又嘲笑魏绛“怯懦”,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文武大臣谁还会不识趣地再提“和亲”呢?
唐宪宗在位15年间,励精图治,对外击退北方强敌,对内整顿财赋、平定叛乱,开创了“中兴”局面。
一百多年后,历史进入了五代时期。后唐末帝担心镇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心怀二志,便与端明殿学士商议对策。端明殿学士道:“石敬瑭如果图谋不轨,一定会请求契丹出兵协助。我们不如抢先与契丹结好通和,将公主嫁给契丹国主,再送给他们一些金帛。这样,不但石敬瑭,其他一些强藩大镇失去了契丹的援助,要想反叛朝廷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了。”后唐末帝非常高兴,在准备具体操作前,又询问枢密直学士的意见。哪知枢密直学士吟诵起戎昱的诗句:“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后唐末帝听后召端明殿学士人宫,严厉责备他,吓得他连连磕头认错。
实际上,在后唐末帝执政时,由于内部相残,他的皇位并不稳固,此时暂时结好契丹实为必须之策。就在后唐末帝被戎昱的诗一激,拒绝和亲后不久,石敬瑭率兵叛乱,并以拜契丹国主为父亲、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取得契丹的援助,于公元936年灭掉后唐,建立后晋,后唐末帝则自焚而死。
看来,同一位诗人的同一首诗,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运用,这里面还大有学问呢!
编辑/冰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