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产业名城的改革激荡与创新担当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q769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本刊推出“改革开放江苏行”特别策划专栏,旨在总结我省改革开放的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新时代江苏发展的创新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我社组织开展“改革开放江苏行”系列调研活动,并撰写一组调研文章。现刊发首篇无锡篇,以飨读者。
  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曾以工商实业的繁荣兴盛扬名天下。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应势而生、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强势崛起,无锡勇当“弄潮儿”,在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四千四万”精神等中烙上富有时代特征的无锡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无锡顺应产业变革新趋势,以超凡定力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推动这座百年工商名城在新时代转型突围、激荡跃进。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511.80亿元,成为全国第14个“万亿之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无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部署要求,努力建设世界格局中、现代化形态中的无锡,奋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和领跑者。
  大胆试大胆闯:激情书写改革开放传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无锡人民发展实业、重工恤商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19世纪末,现代形态的无锡工商文化孕育而生,兼具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西方工业文明的鲜明特点。独特的工商文化,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投身实业,相继崛起了以荣氏、唐蔡、唐程、杨氏、周氏、薛氏等六大资本集团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工商基因在无锡人血液中激荡流淌、生生不息,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绝伦的改革传奇。
  踏着改革春潮,无锡率先起步、闯出新路。改革开放初期,无锡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冲破农业单一粮食经营的束缚,打破人民公社体制,利用有限的农业积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依靠“星期天工程师”、农村能工巧匠和城市下放工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说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艰苦创业,形成了乡镇企业星火燎原之势。1983年初实行市管县体制后,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当时的无锡县堰桥镇为代表,率先创造了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厂长选聘制、浮动工资制、合同用工制为主要内容(即“一包三改”)的改革经验,拉开了乡镇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序幕,极大地增强了乡镇企业的内在发展活力。1989年,无锡乡镇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占全省的19.1%、占全国的3.6%。当时的无锡县、无锡市郊区和江阴华西村赢得了“华夏第一县”“神州第一郊”和“天下第一村”的美誉。上世纪90年代,无锡的实践融合于苏南创造性发展中,为铸就“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所有制结构以公有经济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坚持共同致富”(即“三为主、一共同”)的“苏南模式”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书写了精彩华章。
  抢抓变革机遇,无锡敏锐务实、占得先机。1985年,国家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抓住这一契机,无锡的江海木业、周庄模塑先后开辟了全省城乡企业中外合资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无锡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强大动力,大胆冲破“姓社姓资”的思想桎梏,探索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资本,鼓励乡镇企业以合资合作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和利用外资,对外开放领域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此后,又以资本经营为抓手,推出全省第1家上市公司,开启了股票市场上的“无锡板块”。与此同时,无锡乡镇企业开始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造就了华西集团、红豆集团、海澜集团、阳光集团、远东集团、法尔胜集团等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大企业集团。接下来,无锡放眼全国产业格局,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取得极大突破。如今,无锡已经集聚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高端人才超过3000人、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7年物联网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接近全省的1/2,成为当之无愧的“物联网之都”,打响了“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的闪亮品牌。
  直面困难挑战,无锡不忘初心、再创辉煌。传承工商基因,发展实体经济,无锡在顺境中坚持如一,在逆境中同样坚定不移。前些年,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无锡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主要经济指标低位徘徊,整个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2015年3月,直面各种困顿和焦灼,无锡市委展开密集调研和分析研判,进行“触及灵魂”的深刻反思,置于全国发展、区域经济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当年8月中旬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认为,无锡经济发展的历程、禀赋和定位,决定了无锡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的发展道路,绝不能逾越发展阶段,绝不能“脱实向虚”。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重振产业雄风”,由此再次激活无锡人民血脉中的工商基因,开启了契合无锡实际的转型突围之路。此后,无锡聚焦产业强市这个发展主题,咬定实体经济之本、抓牢制造业之根,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画出经济“止跌、企稳、回升、向好”的优美曲线,走出一条转型之路、变革之路。实践证明,传承好工商基因,无锡的发展就会顺利向前;传承不好这个优质基因,无锡的发展就会遇到挫折。正如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所深刻指出的:“无锡的工商基因成就了过去輝煌,也是当前无锡产业的根基所在、希望所在。”
  勇转型勇奋进:产业强市尽展时代雄风
  转型之路必然是变革之路,在变革中奋进,在奋进中突围,无锡在创新驱动的轨道上加速前行,以超凡定力和气魄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能级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无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上市企业总数达129家,人均GDP超16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5%,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雄风雄姿。   富起来强起来:因应时代激发奋进伟力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无锡跃升为“万亿之城”,产业印象从“布码头”嬗变为“物联网之都”,城市格局从“运河时代”拓展为“太湖时代”。流淌在无锡人民血脉中的工商基因,始终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持续裂变,激发出区域发展变革的奋进伟力。这场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转型蝶变,构成改革开放伟大史诗的精彩篇章,成为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鲜明注脚。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始终挺立改革发展潮头。改革开放以来,无锡每一次发展大跨越都是从思想大解放开始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与时代发展齐头并进、相向而行。无锡取得的一切成果,说到底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正是因为冲破了“农业单一粮食经营”的思想误区,放手发展壮大乡镇企业,进而实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打破了“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才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推动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等,无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追求大、追求快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只有真正解放思想,打破思维束缚和路径依赖,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审视区域发展,才能认清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把准社会进步的脉搏、产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在转型和转折关头作出正确的决断。
  坚持以壮大实业为根本,咬定产业强市笃定不移。无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造业发展史、一部产业发展史、一部经济发展史。实业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发展的根基所在、特点所在、优势所在和坚实底气。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形势下,都能咬定产业强市这座“青山”不放松,坚定信心抓产业、增强忧患抓产业、满怀激情抓产业、保持定力抓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气场。在实践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步往前走,稳扎稳打推动制造业走向中高端,最终实现整体发展的强势突围、全面提升。这表明,区域发展必须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无论发展形势怎么变,对自身能力禀赋的清醒判断不能变、对发挥自身优势的信念信心不能变,在科学决断中制胜未来。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敢为人先中务实奋进。40年来,无锡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广大干部群众敢闯敢试、善作善为,破除发展桎梏,实现一次次的领跑型、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一包三改”探索,后来的以企业改制转制为重点,大胆推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让无锡成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高地”。近些年,江阴开展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把分散的“盆景”变成整体的“风景”,形成改革的集成效应,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纵观历史,无锡乡镇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先进制造的腾飞、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质量的提升,都是敢闯的故事、改革的产物、创新的成果,在不同發展阶段烙上深深的“改革印记”。实践雄辩证明,改革创新是城市与区域转型跨越的动力之源、活力所在。无锡勇立时代潮头,因改革而富,未来必将走在前列,因改革而强!
  (调研组成员:周锋、李程骅、戈尚达、苏胜利、陆国建)责任编辑:金 雯
其他文献
自2017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起,上海市各区开始不断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群落。其中,杨浦区形成了创智产业带、创谷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强富美高”蓝图,立足江苏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作为先发地区,江苏在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有责任有条件展开先行谋划和实践,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现代化路径。  基础遵从:把
2018年12月13日,2018年产业互联与数字经济大会——首届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暨两化融合推进会在北京举办。此次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要突出县一级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线和主阵地,夯实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本文指出了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分析了SSLVPN的原理和实现技术,从用户分类管理、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系统可用性等五个方面,论述了SSLVPN是保障电子政务系统
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一般为5年,党的总支部委员会、支
简述张从正对补法的运用特点。认为:张氏对补法的认识源自《内经》,通过严密辨证来运用补法;主张补中要有通,补而不滞,平而不强,以顾护胃气为要;善用先攻后补及攻补兼施;力倡用饮食疗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盛大召开.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有五大洲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调查研究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源泉。抓住了问题就抓住了工作的“牛鼻子”。我们党的领袖都是运用“问题论”的大师。回望党的历史,什么时候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蒸蒸日上。各行各业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领导干部不可能什么行业都熟悉,什么工作都精通。要摸清情况,掌握实情,就必须在调查上下功夫,在研究中见功力,做到问题出在哪儿,调查研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