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创新教育的三个境界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听课中发现目前的语文课堂上确实出现了不少创新教育的“亮点”,对它们进行整合思考,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依据创新机制去开拓教学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体现着创新教育。
  境界之一:入坐,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闲暇出智慧。”也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
  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在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这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吗?
  语文课堂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还有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的应用,是用褒扬赞美取代斥责批评,这是最具“人情味和凝聚力”的,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尴尬,也不会因批评而失意,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如一位老师教学《游园不值》,鼓励学生做做动作,看看你对“应怜屐齿印苍苔”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上讲坛来做,并且把评议结合起来。学生轻手轻脚,步子拉得很大,把诗人那种生怕践踏绿苔、毁坏清幽的爱春惜春情怀表演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富于情趣的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
  境界之二:读书,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重视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的基本过程是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光潜先生也说过,一首好诗,可以是一幅“画境”,可以是一幕“戏景”。有经验的老师当学生读书时总要问问“你们读进去了吗”,“脑子里有没有一幅图画”?以下是一位老师教读《第一场雪》的一个片断:师: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好!)雪景很美,谁能美美地读出来?读的时候,大家闭住眼来听,看自己能不能步入雪景中去。(生读)
  师:你们听了这一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景中了?(学生反映不一)
  师:刚走到雪地边上,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学生再读,可未读好)
  师:进去了吗?(生:没有)
  师: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咱们到雪地边上,他又领咱们回来了。让我来给大家读一读,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范读,接着领读,提示:谁能把雪读得很大很大,谁能把雪读得很静很静,读出了雪景之美)。读完问:我们往前走了没有?(生:走了)
  这种读是“披文入境”,读中感形。是学生调动表象储备,讲行再造现象的过程,他们想像的“产品”也各具特色。如读《所见》,一位老师让学生读后就“交流”出三个画面: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此其一;诗人(诗人所见)——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此其二;蝉“闭口”不鸣——牧童“闭口”不唱(谁“闭口”无从考证),此其三。
  学生读书,展开想像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小学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一篇(产品说明书之类的说明文除外),都是形意情理的“混合物”。比如《蛇与庄稼》的第一个故事,其基本情节(图景)是:海啸时,洪水泛滥,淹没田野村庄,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庄稼长势喜人,茁壮葱绿;后来,田鼠作祟,枝折花落,一片狼藉。伴随这个过程的情感经历是:洪水肆虐的惊恐——丰收在望的喜悦——庄稼歉收的遗憾。此外还有:“蛇——(吃)田鼠——庄稼”,这个食物链所揭示的事物联系。这段课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的情理,犹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如果一篇课文的情感因素较强,就应该通过朗读读出情意,读出味道,做到声情并茂,即声以情发,情因声显。
  “形象多于理性” 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境界之三:讨论,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
  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無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的发明创造上,凯库勒受火炉“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都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取所需,牛顿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不往天上飞,决不是别人给他指点了方法的,所以重在质疑习惯的培养。语文课堂讨论,注意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这就给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摘要]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點“醋”,让其更加的有滋有味。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趣味 人文味 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
一、深入理解江泽民同志“5·31” 讲话精神 江泽民同志“5·31”讲话,是在重要时刻发表的重要讲话。说重要时刻,是因为在十六大前夕,需要全党在解放思想中更好地统一思 I.
本文采用磷酸氢二铵-硝酸镁作基体改进剂,横向加热平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排污河水中的铅、镉. 加入基体改进剂,提高了灰化温度,消除基体干扰,可直接测定河水中μg/L级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出发,提出培养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对今后数学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的落后、观念的陈旧、教学目标
本文在关注商业秘密引进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的同时,分析了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及产生原因;并从信息对策论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r
摘要: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语文教育的理论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学习的模式。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况,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中语文活力课堂,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深受广大师生、家长的欢迎。  关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突破难点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在新课标中数学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本文从钻研文本,激发兴趣,发展智力三个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
语文教学中,除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使知识通过兴趣、情感、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本文
未来属于众筹。这是吴帝聪在《众筹筹天下》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新势力正以翻江倒海的态势搅动着传统金融领域,推动着金融领域的变革和发展,而众筹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