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个体的基本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于客体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有着根本对立和冲突的利益诉求。矛盾的协调和不可协调都要求政治的参与。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观点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由此,人们也会出于对某种利益或价值的关切和对自己某种政治需要的满足感,而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这种态度和体验就是政治情感。正如南京大学金太军教授所说:“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关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热情或冷漠,喜好或厌恶,尊敬或蔑视等心理反应的统称,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念、信仰的形成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什么样政治情感将对他们的政治观乃至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是高校政治观教育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现状
要做好高职大学生健康政治情感的培养工作,必须要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的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成效。就整个高职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政治情感的主流是好的,对当前我国的政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体制、大政方针能够认同和拥护,但也有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和情感上的误区。总起来看,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1.热情与淡漠并存
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非常关心,并且具有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这可以从高职大学生多方面的言行表现出来。比如,现代网络快捷便利,不少高职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积极了解时政要闻,关注国内外的发展局势,尤其是对某些国际国内所发生的热点问题更表现出浓厚的热情,积极参与网上网下的探讨,敢于并善于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更有部分学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同教师展开课下沟通。他们并不满足于言论方面的探讨,更把一些比较成熟的政治理念和做法付诸实践,积极运用到班级和系部的民主建设中去。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并不感兴趣,采取消极无为、漠然置之的态度和行为,对政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还是多学些技能更加实惠,沉溺于技术学习。还有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则由于种种原因,追求一种政治超脱,不关心我国的政治发展和自身的政治发展。虽然这部分学生是少数,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务实性与功利化并存
大部分高职大学生之所以报读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好一门或几门就业技能,因此注重实际也就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表现在政治情感上也同样如此。这种注重实际的精神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大部分高职大学生都非常强调政治的务实作用:政治理论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适合自身所在群体的实际;这些政治理论及方针政策是否易于操作,在实践上是否得以贯彻,尤其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有无相关的政治实践,该怎样才能更好的实践,等等。“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和关注,不再是盲目、狂热,也不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喊口号,抽象的原则和理想的激情,而体现为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行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正逐步务实化、理性化。”[2]这种务实的政治情感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的态度,也是政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也有少部分高职大学生并不关心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利益,更不关心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而是仅仅把政治追求当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当作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工具。比如,有些同学要积极入党,不是由于对于党的正确理解和信念,而是把入党当作满足权力欲望的工具或者就业投资。
3.稳定性与冲突性并存
总体上来说,多数高职大学生能够认同当前我国的主流政治观念,政治情感比较稳定:热爱祖国,具有深刻的民族感情,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但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价值多元,各种观念纷纷登场,给政治情感正在形成中的高职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冲击,再加上现实中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也使得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左右摇摆,引起政治情感的冲突。
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之所以呈现如此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高职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其政治情感的发展
高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热情,并且日益注重社会认同,注重个人对社会事务包括政治事务的影响力,关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高职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发展也进一步稳定,个性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看待问题更加务实和理智。但是大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发展并未达到稳定平衡, “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3]其情感和理性之间还会发生冲突,导致大学生会在这些冲突中难以把握自己。高职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表现在其政治情感上就是政治情感发展的多样性。
2.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是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当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而且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便利性、隐匿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它成为各种价值观念进行交锋的重要阵地,各种政治观念也在此交汇、碰撞。作为主要的网络受众的高职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在其政治情感上形成激荡。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较为复杂的重要原因
政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理论的政治和现实的政治有一定的差距,要达到政治的理想境界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民主政治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腐败。因此,理性的看待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作为高职大学生,其理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理智看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理想性,且由于没有实际政治经验,仍然难免用理想的眼光看待一些政治现象。这就导致了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情感的复杂状况。
4.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滞后发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遵循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这是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选择。但是,在事实上,这些特征和选择也易于有些高职院校把培养实用型人才当作唯一目标,把学以致用仅理解为专业技能的实践。与此相应,这些高职院校就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包括政治素养的教育,当然对相关教育也就缺乏支持力度,相关教育承担者也就缺乏热情或者有心无力,阻滞了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高职大学生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高职院校片面教育理念的影响,轻视政治观教育。高职院校的政治观教育者由于自身原因以及上述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地位、组织、内容、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象,忽视对高职特色的政治观教育进行教学研究,忽视政治情感在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途径或方法
高职院校作为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培养的教育机构,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责无旁贷。但如何培养健康的政治情感呢?尽管我们在政治情感的培养上积累了不少有效方法,也创建了多种培养途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缺憾,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探索培养健康政治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的主渠道
“两课”教学是我国高校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政治情感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1)保证政治观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不厚此薄彼。我国的政治观教育内容丰富,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研究者认为,国家观和民族观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灵魂,对其他方面的政治观教育内容起主导作用,民主观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重心部分, 与政党观、法治观、人权观相互包容。[4]同时,在政治观教育中,应注意积极联系社会现实,如果对有些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不够,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不够,甚至有意回避,造成学生政治认知上的混乱,将不利于健康政治情感的养成。(2)坚持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生动性。通常,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讲授法有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因而是被运用最多的方法。但是,讲授法易流于刻板和单调,不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和生动的政治现实不相符合,尤其是对于习惯于实用性教育的高职大学生而言,易使其产生枯燥感,从而不利于其积极的政治兴趣和情感的形成。因此,教育者应积极开发适应高职大学生特点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积极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思维。
2.社会实践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的生命线
政治是一种现实,政治活动是一种生动的又和个人、社会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政治观教育的内容也应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单纯的课堂教学能够提供的更多的是政治知识,培养一些抽象朦胧的政治情感,要使学生对政治活动有更为具体的认知,对其产生更为具体实际的情感,产生切实的兴趣,还必须联系实际,与政治现实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培养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应充分运用实践教育手段。并且在组织实践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和高职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参与的社会事务应有所不同,应和高职大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否则,超越高职大学生学生年龄阶段和理解力的社会实践,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会导致学生在政治观念和政治情感上的是非混淆,不知所措;滞后高职大学生年龄阶段和理解力的社会实践,由于过于简单而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和走形式之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对政治的淡漠甚至逆反。(2)组织社会实践要尽量逼真切实。最好能够组织一些高职学生切实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对政治有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从而对政治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进而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政治和个人、群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参与意识,促进积极政治情感的形成。(3)所组织的实践教育最好能够与其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促进高职大学生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共同发展。
3.现代网络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的重要载体
现在是网络时代,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促使经济快速发展,更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捷,且由于其具有隐匿性,使信息交流更加自由和繁杂。这既给我们的政治观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跨时空性,使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但是网络的信息又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声音相互碰撞,如何使我们的声音吸引受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们要迎接这一挑战,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建设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的阵地。我认为,运用现代网络载体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快捷性。适应网络交流迅捷的特点,有关政治观教育的网络交流也应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我们的思想也应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2)真实性。我们要抵制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就要保证我们的信息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以真实赢得信任。(3)生动性。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武器,使我们能够用多种形式展现我们的理念,吸引受众的注意,反之,如果我们没能以生动求互动,那么受众就可能被其他信息夺走。
4.构建平等、民主、文明、和谐的高职校园政治文化环境
有人说,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虽然这句话还值得商榷,但却有一定道理。校园不是一堆学生的随意组合,而是有其自身的组织、机构和秩序,比如党团组织、学生会、院系组织、各班委会和一些社团等。这些组织、团体又通过一定的程序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些政治理念。尤其是高校党团组织的运作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还起着表率作用。这些党团组织、院系组织及校园社团可以说是校园政治文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参与校内党团组织和社团,大学生们会对政治运作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和感触。虽然它们不一定都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但是对于大学生们的政治情感的养成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的带动作用,构建平等、民主、公正、文明、和谐的高职校园政治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对这些组织、社团的领导和引导工作,指导其建立健全平等、民主、文明、高效的运作模式和程序。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尊重这些组织、社团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这些“准政治活动”中探索和体会,培养出理性、积极的政治情感来。
参考文献:
[1]金太军,洪海军.论政治行为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2(2):55.
[2]潘吉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倾向研究[J].经济师,2006(2):96.
[3]宋永嘉,田林钢.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师的教育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96.
[4] 许浩.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系统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129.
[5] 潘松文,阎高程.论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2(7):37.
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的现状
要做好高职大学生健康政治情感的培养工作,必须要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的状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更有成效。就整个高职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政治情感的主流是好的,对当前我国的政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体制、大政方针能够认同和拥护,但也有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和情感上的误区。总起来看,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状况具有如下特征:
1.热情与淡漠并存
大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非常关心,并且具有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这可以从高职大学生多方面的言行表现出来。比如,现代网络快捷便利,不少高职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积极了解时政要闻,关注国内外的发展局势,尤其是对某些国际国内所发生的热点问题更表现出浓厚的热情,积极参与网上网下的探讨,敢于并善于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更有部分学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同教师展开课下沟通。他们并不满足于言论方面的探讨,更把一些比较成熟的政治理念和做法付诸实践,积极运用到班级和系部的民主建设中去。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政治并不感兴趣,采取消极无为、漠然置之的态度和行为,对政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还是多学些技能更加实惠,沉溺于技术学习。还有一部分高职大学生则由于种种原因,追求一种政治超脱,不关心我国的政治发展和自身的政治发展。虽然这部分学生是少数,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务实性与功利化并存
大部分高职大学生之所以报读高职院校,就是为了学好一门或几门就业技能,因此注重实际也就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表现在政治情感上也同样如此。这种注重实际的精神体现在政治方面,就是大部分高职大学生都非常强调政治的务实作用:政治理论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适合自身所在群体的实际;这些政治理论及方针政策是否易于操作,在实践上是否得以贯彻,尤其是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有无相关的政治实践,该怎样才能更好的实践,等等。“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和关注,不再是盲目、狂热,也不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喊口号,抽象的原则和理想的激情,而体现为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行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正逐步务实化、理性化。”[2]这种务实的政治情感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的态度,也是政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也有少部分高职大学生并不关心党和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利益,更不关心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而是仅仅把政治追求当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当作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工具。比如,有些同学要积极入党,不是由于对于党的正确理解和信念,而是把入党当作满足权力欲望的工具或者就业投资。
3.稳定性与冲突性并存
总体上来说,多数高职大学生能够认同当前我国的主流政治观念,政治情感比较稳定:热爱祖国,具有深刻的民族感情,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但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价值多元,各种观念纷纷登场,给政治情感正在形成中的高职大学生们造成很大冲击,再加上现实中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也使得部分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左右摇摆,引起政治情感的冲突。
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之所以呈现如此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高职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其政治情感的发展
高职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左右,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热情,并且日益注重社会认同,注重个人对社会事务包括政治事务的影响力,关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高职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发展也进一步稳定,个性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看待问题更加务实和理智。但是大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发展并未达到稳定平衡, “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摇摆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最基本特征。”[3]其情感和理性之间还会发生冲突,导致大学生会在这些冲突中难以把握自己。高职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表现在其政治情感上就是政治情感发展的多样性。
2.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是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当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而且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便利性、隐匿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它成为各种价值观念进行交锋的重要阵地,各种政治观念也在此交汇、碰撞。作为主要的网络受众的高职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在其政治情感上形成激荡。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影响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较为复杂的重要原因
政治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理论的政治和现实的政治有一定的差距,要达到政治的理想境界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民主政治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腐败。因此,理性的看待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作为高职大学生,其理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理智看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理想性,且由于没有实际政治经验,仍然难免用理想的眼光看待一些政治现象。这就导致了高职大学生中存在着政治情感的复杂状况。
4.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滞后发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遵循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这是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选择。但是,在事实上,这些特征和选择也易于有些高职院校把培养实用型人才当作唯一目标,把学以致用仅理解为专业技能的实践。与此相应,这些高职院校就会有意无意地忽视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包括政治素养的教育,当然对相关教育也就缺乏支持力度,相关教育承担者也就缺乏热情或者有心无力,阻滞了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高职大学生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高职院校片面教育理念的影响,轻视政治观教育。高职院校的政治观教育者由于自身原因以及上述消极因素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政治观教育的地位、组织、内容、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象,忽视对高职特色的政治观教育进行教学研究,忽视政治情感在大学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政治情感的途径或方法
高职院校作为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系统培养的教育机构,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责无旁贷。但如何培养健康的政治情感呢?尽管我们在政治情感的培养上积累了不少有效方法,也创建了多种培养途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缺憾,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探索培养健康政治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的主渠道
“两课”教学是我国高校政治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政治情感的主要途径。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1)保证政治观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不厚此薄彼。我国的政治观教育内容丰富,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研究者认为,国家观和民族观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灵魂,对其他方面的政治观教育内容起主导作用,民主观是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重心部分, 与政党观、法治观、人权观相互包容。[4]同时,在政治观教育中,应注意积极联系社会现实,如果对有些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不够,和社会现实的联系不够,甚至有意回避,造成学生政治认知上的混乱,将不利于健康政治情感的养成。(2)坚持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生动性。通常,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讲授法有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因而是被运用最多的方法。但是,讲授法易流于刻板和单调,不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也和生动的政治现实不相符合,尤其是对于习惯于实用性教育的高职大学生而言,易使其产生枯燥感,从而不利于其积极的政治兴趣和情感的形成。因此,教育者应积极开发适应高职大学生特点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积极运用启发式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思维。
2.社会实践是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的生命线
政治是一种现实,政治活动是一种生动的又和个人、社会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政治观教育的内容也应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单纯的课堂教学能够提供的更多的是政治知识,培养一些抽象朦胧的政治情感,要使学生对政治活动有更为具体的认知,对其产生更为具体实际的情感,产生切实的兴趣,还必须联系实际,与政治现实结合起来。因此,我认为培养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应充分运用实践教育手段。并且在组织实践教育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和高职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参与的社会事务应有所不同,应和高职大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否则,超越高职大学生学生年龄阶段和理解力的社会实践,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会导致学生在政治观念和政治情感上的是非混淆,不知所措;滞后高职大学生年龄阶段和理解力的社会实践,由于过于简单而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和走形式之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其对政治的淡漠甚至逆反。(2)组织社会实践要尽量逼真切实。最好能够组织一些高职学生切实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对政治有直观的真切的感受,从而对政治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进而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政治和个人、群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其参与意识,促进积极政治情感的形成。(3)所组织的实践教育最好能够与其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促进高职大学生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共同发展。
3.现代网络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康的政治情感的重要载体
现在是网络时代,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促使经济快速发展,更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捷,且由于其具有隐匿性,使信息交流更加自由和繁杂。这既给我们的政治观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跨时空性,使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但是网络的信息又是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声音相互碰撞,如何使我们的声音吸引受众,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我们要迎接这一挑战,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优势,建设高职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的阵地。我认为,运用现代网络载体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快捷性。适应网络交流迅捷的特点,有关政治观教育的网络交流也应联系实际,及时更新。我们的思想也应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2)真实性。我们要抵制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就要保证我们的信息真实可靠,经得起推敲,以真实赢得信任。(3)生动性。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武器,使我们能够用多种形式展现我们的理念,吸引受众的注意,反之,如果我们没能以生动求互动,那么受众就可能被其他信息夺走。
4.构建平等、民主、文明、和谐的高职校园政治文化环境
有人说,校园是社会的缩影。虽然这句话还值得商榷,但却有一定道理。校园不是一堆学生的随意组合,而是有其自身的组织、机构和秩序,比如党团组织、学生会、院系组织、各班委会和一些社团等。这些组织、团体又通过一定的程序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些政治理念。尤其是高校党团组织的运作模式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文化还起着表率作用。这些党团组织、院系组织及校园社团可以说是校园政治文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加、参与校内党团组织和社团,大学生们会对政治运作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和感触。虽然它们不一定都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但是对于大学生们的政治情感的养成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的带动作用,构建平等、民主、公正、文明、和谐的高职校园政治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重视对这些组织、社团的领导和引导工作,指导其建立健全平等、民主、文明、高效的运作模式和程序。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尊重这些组织、社团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这些“准政治活动”中探索和体会,培养出理性、积极的政治情感来。
参考文献:
[1]金太军,洪海军.论政治行为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J].江苏社会科学,2002(2):55.
[2]潘吉平.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与倾向研究[J].经济师,2006(2):96.
[3]宋永嘉,田林钢.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师的教育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96.
[4] 许浩.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的系统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129.
[5] 潘松文,阎高程.论政治情感与政治观教育[J].党政干部论坛,200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