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助体系下的贫困生认定资助方法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资助体系下的贫困生认定形势
  
  2007年下半年,国家实行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受资助学生人数都是往年的数倍。从资助范围看,国家励志奖学金由每年的0.3%扩大到3%;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3%扩大到20%,约400万高校学生获得资助;从资助强度看,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每年1500元增加到2000元[1]。不少院校的资助范围,已经超出了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总数,许多不在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纷纷补办材料,大家争做“贫困生”。面对雪片般飞来、堆积如山的贫困证明材料,众高校深感力不从心,无所适从,高校贫困生认定面临极大的困难,贫困生资助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对贫困生的定义都没有疑问,问题在于贫困生认定缺乏具体、量化、可操作性强的标准,要把贫困生“认”出来绝非易事。贫困生认定历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在新的资助体系下,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人员难以忍受之痛。传统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贫困资助范围不断扩大的新形势的需要,探寻科学准确、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已是刻不容缓。
  
  传统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及其缺陷
  
  1.传统的贫困生认定方法
  目前教育部没有制定具体的贫困生认定方法,预计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有全国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方法出台,贫困生由各高校自行认定。贫困生认定程序一般是:首先由学生本人递交家庭经济贫困证明(从2007年开始还需要提供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评定贫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需学生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开具证明,然后到当地乡镇加盖公章,最后加盖当地县或区民政局公章。其次由学生干部或有关学生调查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的服装费用、餐饮费用、通讯费用、交通费用、辅导班及考试费用、电子产品消费等日常消费情况,初步确定其是否贫困与贫困等级。最后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主要是辅导员)根据贫困证明与学生的意见,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确定贫困生名单与贫困等级进而确定。
  2.传统贫困生认定方法的缺陷
  (1)贫困生认定难
  由于贫困证明真实性低,老师同学的感觉不可靠,以贫困证明为基础结合老师与同学观察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认定标准模糊,可操作性差,弹性较大等致命缺陷。某些省市或高校已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对贫困生认定作出了相关规定,要求各学校成立以年级或专业为单位,以学生辅导员任组长,班主任、学生担任成员的认定评议小组,其中学生代表一般不少于年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0%。但贫困生认定丝毫没有摆脱标准模糊、弹性较大的窘境。无论是辅导员还是10%的学生代表,都难以准确地把握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
  贫困生认定的第一难是尴尬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贫困证明是各高校认定贫困生的首要依据之一,然而,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费用无需地方掏腰包,开具虚假贫困证明又缺乏责任追究制,地方政府都乐意照顾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并不会太为难他们,开具一份贫困证明其实很容易。写好材料后,先到村里和镇里盖章,然后到县或区民政局盖章,有些高校甚至连民政局的章都省了。可信度同样不高的还有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不少学生随意捏造极低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从几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高校贫困生人数众多,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对贫困材料中涉及的家庭人员职业、经济收入等状况各高校自身根本没有财力、时间与精力去逐一实地走访核实。
  贫困生认定的第二难是老师同学的感觉不可靠。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中,除了参考贫困证明外,另一重要依据是同学平时对贫困学生的观察了解,往往根据日常消费状况确定。同学之间比较熟悉,这无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并不说明有学生参与,贫困生认定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同寝室的同学了解情况较多,对不同寝室同学的情况知道得少,对不同寝室,不同班级的同学则更无从说起。日常消费状况难以界定,同学的感觉印象有时不可靠,想从学生的衣着打扮、是否拥有手机、MP3、MP4、电脑等电子产品等来判断某人是否贫困,存在很多困难,也不足以完全证明。学生干部认定贫困生,无法排除小集团主义,不少学生往往优先考虑班干部,或只认自己“圈子”里的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贫困生往往会被忽视。
  在贫困生认定中,辅导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一个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少则二百来人,多则四五百人,日常事务繁杂,不可能对其所管理的每一个学生都知根知底,其审核贫困生资格虽然不是判断葫芦案,很多时候也唯有跟着感觉走。大一新生的贫困生认定更是难上加难,新生一般每年9月初开学,入学后一二个月左右便要进行贫困生认定资助,这时候老师同学对他们的“感觉”都没有找到,新生的贫困生认定几乎无处下手。
  2.手机电脑能否做为判断是否贫困的依据
  拥有移动电话,使用电脑,能否作为认定是否贫困的依据,这也让高校大伤脑筋。不少学校因为判断贫困生不容易,便将手机作为判定是否贫困的标准,对持有手机的学生采取一票否决的态度。更多学校则“与时俱进”,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态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手机已成为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找工作的必需品。现在便宜的手机不过二三百块钱,话费也越来越便宜,手机完全可以成为贫困生的正常消费,不将有没有手机作为评定的绝对条件,只要学生用的不是高档手机,并不影响他们申请贫困生资助。关于电脑,各校规定也有所不同。有的学校认为学生不用笔记本电脑就可以申请资助,而有的学校认为电脑价值几千块钱,在评定贫困生时对拥有电脑的学生一票否决。笔者认为,手机与电脑能否作为认定贫困生的标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是要看款式与价格。市场上手机、电脑的价格相差很大,款式新颖的高档手机动辄几千元一部,低档的不过二三百元;一台中等配置的电脑约5000元,高档的8000元甚至更多,二手电脑1000元左右。其次要看专业,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的学生对电脑的需求极为迫切,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是学习上的正常需要。2007~2008学年度贫困生认定资助时,笔者原计划不考虑拥有电脑的学生,为慎重起见,将递交了困难证明且有电脑的学生喊到办公室,一一谈话了解情况,其中某女生一说起她家姐妹俩上大学,父亲患病无钱医治的窘境时不禁泪流满面,哽咽不已。原来她的电脑是一位亲戚送的,亲戚嫌这电脑购置时间过久,配置低,速度慢而淘汰了。2007年年底,有人对贫困生拥有电脑、使用手机忿忿不平,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实属不该。当然,如果受资助的贫困生“手提‘笔记本’,耳听MP3,胸挂名牌手机”就另当别论了。
  3.贫困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有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看到贫困生能享受助学金、奖学金等诸多实惠,贫困生认定标准又模糊不清,也想趁机浑水摸鱼,搭个“便车”,这又增大了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依据没有多少权威性与真实性保障的贫困证明结合老师同学的感觉认定的贫困生鱼龙混杂,真假不辨,引起公众尴尬及至莫名惊诧也就不足为怪了。2007年闹得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某地城管局副局长之女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一事就是以贫困证明为依据的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结出的恶果。湖北襄樊某学生其父亲乃区城管局堂堂副局长,母亲也有工作,本为中等收入家庭的双职工子女却以贫困生身份受到资助,主要原因是其出示的贫困证明上赫然写着“母亲月收入200元,父亲月收入400元,家庭月总收入600元,夫妻下岗无住房……生活较困难。”[2]另有浙江某高校一贫困生的家长开宝马车,北京某高校宏志班招收的贫困生中有政府部门领导的子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4.侵害学生隐私
  不少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为判别真假贫困生与分清贫困程度,忽视了对贫困生个人隐私的保护,让家庭贫困的同学站到台上,声泪俱下地介绍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然后由同学集体投票;有的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家庭隐私一起张榜公示或网上公示,把贫困生的各种不幸也广泛地传播出去了。于是在他们接受贫困身份认定时,无形当中早已被烙下了“贫困”的印痕,侵害了学生的隐私, “救了大学生的贫,伤了大学生的心”。 因此不少贫困生,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申请认定资助。贫困生有的父母亡故,有的父母下岗,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母残疾,有的亲人正在服刑,而有的贫困生本人是残疾。这些情况,即使不一定属于隐私,但也并不是每个受助者都愿意被公之于众的。
  
  “隐形资助”——新形势下贫困生认定的曙光
  
  贫困证明“失效”,老师同学的感觉不可靠,高校贫困生传统的认定方式如何走出困境?究竟该如何认定贫困生?笔者认为基于高校食堂用餐消费来认定贫困生不失为上策。中国科技大学从2004年开始根据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消费情况来认定贫困生及贫困等级[3],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值得借鉴与推广。学校在“一卡通”网络系统中设定学生消费情况预警线,按月对学生在校内用餐情况进行统计,如果有学生每月在校内食堂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一卡通”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数据库。这时候,学生处便主动核实情况并在其“一卡通”账户中按月存入补助,无须学生申请,也无须签字。“隐形资助”方式实行多年来,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多方好评,既达到了快速准确认定资助贫困生的目的,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与人格的尊重。这种将经济资助与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捆绑”起来,润物细无声的低调做法确实为贫困生认定资助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路子。
  贫困生出身贫寒之家,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体谅父母的难处,牙缝里省吃,裤带上省穿,处处精打细算,不乱花一分钱。贫困生基本在学校食堂就餐,不去校外各种饮食店吃饭,因为相比之下,毕竟学校食堂价格便宜些。他们的食谱基本是:早餐吃馒头、稀饭,一碗面条、一杯牛奶绝对是极为奢侈的东西;午餐与晚餐则是一份米饭外带一个素菜,每隔一、两个星期左右才改善一下,吃一次荤菜,根本不敢去食堂吃炒菜。午饭、晚饭的开支一般都在两元左右,早饭则不超过1元,一个月只有150元左右甚至更低的伙食费。非贫困生的食谱则迥然不同,早餐为面条或牛奶加面包,中餐、晚餐则一餐要买几个荤菜、几个素菜,或频频在学校食堂吃小炒,或穿梭于校外灯红酒绿的饮食店,一个月的伙食费少说也要三、四百元钱。贫困生可以以馒头稀饭为主食,可以仅凭一份青菜汤下饭,这对于非贫困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高校食堂的用餐消费额泾渭分明,以此来认定资助贫困生无疑是最为客观公正,准确可靠的方法。
  2007年是实行新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第一年,大学生争做“贫困生”让高校手忙脚乱,措手不及。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今后会有更多的学生申请贫困生认定资助,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探寻科学高效,更快更好的资助方法,确保真正贫困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资助,避免假贫困生的出现,以保证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 http://cn.chinagate.com.cn/povert yrelief/2007-05/22/content_2376503.htm.
  [2] 副局长女儿成了“贫困生”.深圳商报[N],2007-08-27.
  [3] 熊丙奇.绿色通道可以更人性化.教育与职业[J],2007(34):24.
其他文献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班级作为一个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管理中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对于班级中每位同学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从2006年夏季开学起,担任2006级中文1班的班主任工作。该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在同年级学生中名列前茅,在上学期综合评估中获得了全系第一的好成绩(全系共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学院工作对象的素质即生源质量决定了其辅导员不仅要有满腔的政治热情,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高职学院应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辅导员队伍。 
从1982年开始,以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原始株农垦58S为PGMS基因的供体,用不同的籼稻品种进行单交、复交或回交。研究了PGMS基因导入籼稻背景的效果,单交F2的入选频率为0.0064%,回交或复交F2的入选频率为0.0155%。通过
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提高了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对于高校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而言更是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辅导员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当前辅导员普遍年纪轻,有干劲,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由于工作经验少,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过快,在行为方式、思想认识上与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没有明显的层次差别。大学生变化的新特点与辅导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方法相对
阅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材料并迅速从中理解和提取信息是人们一直关注和感兴趣的重要研究课题。利用图片来帮助人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构建二级学院等教学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广,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尝试结合担任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转变观念,爱岗敬业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教学资源有限,一般将大一学生安排在城市郊区
足不出户照样可以享受上街购物的乐趣,还会得到低于市价的优惠,这种新的消费方式,就是美国“在家购物俱乐站”的得意之作。全美观众,只要扭开专门的电视售物频道,即可坐在舒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黄金时期。而这些都需要有良好学风的保障。学风是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内在品格的外部反映。古人对为学不乏论述,其中《礼记·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精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精英人才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影响重大。  研究生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工作。要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仅要关注其结果的质量,而且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全
一直以来,存现句的研究都是学界的热点话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存现句进行了探讨与剖析。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的句式,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