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谈判内幕:从天津到坎昆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被请求”,天津会议“无中生有”。世界看美国,美国看中国。坎昆谈判焦点还在中美两国。2011年的南非大会才是重头戏
  
  坎昆会议的顺利进行与两个月前结束的天津谈判工作会议密不可分,但外界并不了解的是,天津谈判工作会议竟然是“无中生有”来的。
  哥本哈根会议的进程使成员国对谈判进程如何进行产生了分歧。发展中国家认为正是由于小范围的磋商导致哥本哈根会议无果而终,下一步谈判应继续坚持所有成员国参加的正式谈判工作组会议。然而,发达国家则认为所有成员国参加的谈判效率极为低下,不可能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对正式谈判工作组会议较为消极。
  
  中国“被请求”
  在这种分歧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仓促决定,在2010年召开两次谈判工作会议,一次是5月初在波恩,一次是12月初在坎昆。但是,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仅有两次谈判工作会议,这绝不可能完成谈判,要求增加工作会议的次数。然而,态度消极的发达国家则拒绝为增加会议提供会议经费。
  这时,刚刚卸任77国集团年度主席的苏丹常驻联合国大使迪·阿平,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副主席、所罗门群岛常驻联合国代表,紧急约见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请求中国政府出面举办一次谈判工作会议,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争取年底前能够达成协议。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也直接找到负责谈判的国家发改委的官员,希望中国承担起这个责任。
  实际上,作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份量较重的一方,出面举办这样的工作会议对中国并无益处。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惹火烧身。但经过再三权衡,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为了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工作的进展,中国政府最终还是决定于10月初在天津承办一次谈判工作会议。
  
  坎昆会议预演
  同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明确指出,此次会议的主办方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方仅是此次会议的承办方。中方希望通过承办这次谈判会议,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沿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按照“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取得进展,将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的政治共识反映到谈判最后的结果当中去,从而为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做出贡献。
  为了本次会议取得成功,中国政府做了巨大的努力,组成了由发改委、外交部和天津市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筹备机构,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各缔约方等密切配合,紧密协调,从会议的定位、组织、议程等方面做了周到的安排。
  在离坎昆会议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作为坎昆会议前最后一次谈判工作会议,天津会议为坎昆会议应该集中讨论的议题进行了磋商,就可能达成协议的问题增强了共识。可以说,天津会议就是坎昆会议的一次预演。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新任执秘菲格雷斯盛赞此次会议非常成功,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为坎昆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坎昆会议低调的期待
  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的高调相比,2010年的坎昆会议所面临的氛围是现实的,期待是低调的。没有任何一方指望坎昆会议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经过两年的大上大下,国际社会对当前气候变化谈判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作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奥巴马政府中期选举失利后,美国带给国际社会不切实际的期待也已经消失殆尽。各方不再指望付出“任何代价”换取美国“上车”。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对外贸易量,不管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头等要务。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秘菲格雷斯直言,坎昆会议仅是通往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道路的一步。没有人指望坎昆会议会就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达成一项全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
  
  坎昆或有四共识
  在这种氛围下,坎昆会议可能会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结束,并在各方较有共识的几个方面达成成果:
  首先,正式成立绿色气候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包括为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REDD)在内的缓解、适应、能力建设、技术开发和转让有关的项目、方案、政策和其他活动。
  其次,进一步明确长期愿景目标,即全球温升幅度维持在2摄氏度以下。
  其三,发达国家承诺更大的减排目标,但具体的减排数字仍留待进一步的谈判。
  最后,启动快速资金的运作。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中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2012年期间以3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之前,菲格雷斯已经宣布,目前已经筹集到约280亿美元,已经接近目标水平。这也是坎昆会议能否取得成果的最重要标志。中国代表团苏伟表示,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否重建信任的重要因素。
  至于强制减排目标、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机制以及“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等关键的问题,本次会议不太可能达成协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可能达成协议的问题均是《哥本哈根协议》中各方均已认可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坎昆会议无非是将2009年12月无法由各国完全认可的《哥本哈根协议》经过一年的争论后,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正式核可、盖章,取得一个合法地位而已。
  
  坎昆“绕圈子”谈判
  此轮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主要目的,应是谈判制定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2012年后的减排目标。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普遍不甚理想,《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多数国家并没有达到,有的国家不减反增。为了推卸责任,发达国家有意混淆谈判内容,指责现行的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框架已经过时,要求对整个框架进行修订,也就是要推翻《公约》和《议定书》,同时,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入减排行列。本来简单的谈判被绕了一个又一个圈。谈判变得异常复杂。
  坎昆会议之后,下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一年后将在南非召开。随着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特别是随着2012年《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第一承诺期临近,国际社会对下一步国际合作的走向期待重新上升,气候变化谈判将可能重新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来看,谈判中几个关键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转折。
  首先是美国因素。美国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焦点。今年在民主党占据白宫、参众两院的极佳政治环境下美国仍未能通过有关气候变化的立法。在民主党遭遇中期选举失利的打击后,面临竞选连任压力的奥巴马政府已经失去了执政初期的强势。期望美国国内通过相关减排立法成为遥不可及的事情。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不得不承认,在今后数年内通过减排法案是不可能的。
  3年前,在印度尼西亚巴厘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代表指着美国代表的鼻子说,“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愿意发挥领导作用,我们热烈欢迎。但是,如果美国不愿意发挥领导作用,反而要阻碍这个进程,我们只能说,请你走开。”在当前的情况下,国际社会能否接受占世界排放总量四分之一的美国继续游离在国际框架之外呢?值得怀疑。
  其次,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问题。《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规定发达国家到2012年应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到如今,多数发达国家均未能达标。而根据联合国有关评估,为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发达国家应该减排25%至40%。但目前各发达国家的表态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16%到17%,远远低于国际期待值。
  在已有的承诺中,多数也仅只是停留在纸面而已。如日本政府承诺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对于这一目标,日本常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们也直摇头说,“既使把日本工厂里的所有机器全部停转,我们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减排表现最差的加拿大则明确表示,需要等待美国通过相关法案后才能决定加拿大的政策。不久前,加反对党提出的减排法案被执政党否决。这项法案要求加政府将本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5%。这足以表明加政府在减排政策上的消极态度。
  此外,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问题、“三可”问题、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机制问题等目前来看均是无解的难题。
  
  焦点还是在中美
  自始至终,中国就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重要的一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来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义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前这轮谈判中的焦点几乎就可以用“世界看美国,美国看中国”来描述。
  尽管中国政府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问题的谈判,并在国内切实采取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正如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展中国家做的,中国都做到了。但是,由于西方媒体及某些国家政府的有意炒作,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责任与作用被无限放大,承担着与自己的实力不相符的压力。特别是当重要的谈判无法达成一致时,中国总是第一个被找来当“替罪羊”。
  对此,解振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各国都负责任地参与,特别是中美两国的参与。现在中美、中欧、中日、中加、中澳,中国和印度、巴西、南非,以及中国和77国集团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磋商、对话、合作的机制,应当通过各国共同协商,共同努力,来推动整个谈判的议程。谈判要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所有的关键问题上,需要各国采取一些灵活的姿态,作出一些妥协,最后达到一致。
其他文献
当下最不值钱的,恐怕就是“钱”了。  在“流动性泛滥”又一次令亚洲各国谈虎色变,在G20峰会上“热钱”一词屡被提及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全世界竟无从寻求有效的应对策略。  “虽然说堵不如疏,但是当洪水来临,堵是首当其冲。”一位金融决策层的官员建议,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国内应该进一步加强资本管制,目的在于“抵御洪水”。  2010年11月,中国货币当局逆势加息并在10天内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加大
期刊
超越极限的增长,代价可能越来越高,改革的成本和阻力也将越来越大    2010年12月,又一个会议月。在这个月度里,将召开一系列中央层面的会议,决定来年中国经济的政策走向。  最重要的首推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部委的年度会议也依次召开。前者是决策,后者则事关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没有人怀疑,2011,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年。宏观决策面临诸多
期刊
增势良好的iphone手机让苹果公司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但其供不应求的销量也暴露出苹果产业链条的缺陷。要将iphone的辉煌延续下去,乔布斯的苹果,还需要面对更多挑战    北京西单大悦城一层,苹果公司旗舰店内人潮攒动。  进入这家旗舰店的顾客大部分介于15岁至45岁之间,每个体验产品的顾客身后都有人在排队等待。  在这里,不但有苹果热销的产品iphone4,也有稍早的ipod,以及新推出的ipa
期刊
上汽以投资者形象参与通用IPO,既帮助通用借“中国概念”抬高新股发行价;同时深化了与通用的合作伙伴关系,借助通用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    “国 际化”势头正劲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汽”),敲开了华尔街的大门。  11月18日,上汽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33美元的价格,共计5亿美元的资本,认购了美国通用汽车(下称“通用汽车”)配售的15151515股普通股,约占后
期刊
资深汽车评论家。原新华社国内部编委、经济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是国内媒体呼吁“轿车进入家庭”第一人    放开汽车合资企业50%对50%的股比限制,最近引起一轮热炒。在中国竞争性产业中,还保留合资企业股比限制的,仅汽车一家。然而,留不留这条“小尾巴”,在汽车业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官员、国企、“意见领袖”群情激奋,惊呼股比是一道“马其顿防线”,放开股比底线,中国汽车将危在旦夕。  这种反应一定程度上代
期刊
大连船舶船坞倒塌事故,折射中国造船业产能急速扩张的背后,存在技术和管理的双重软肋    从 12米高的船坞支架摔下来时,45岁的外协员工杨长明脑子里只来得及闪过一个念头——死定了。  杨长明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大连船舶)的外协工。11月26日上午8时40分,大连船舶一辆正在组装的30万吨船舶发生船体倾斜,船坞倒塌造成正在作业的多名工人死伤。  “多亏身上的安全带拉了兄弟一把。”杨长明
期刊
是有意造假还是统计疏忽?环保部的介入使中石化环评事件再起波澜    年终将至,中石化的环评事件仍然余波不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28.SH,下称中石化)今年计划以可转债方式再融资230亿元。环保部对中石化的上市环保核查情况进行公示后,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发现了环评核查报告中多条记录与事实不符。而在核查范围外之外,中石化还有11家下属企业存在环保违规问题。环保组织就环
期刊
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冯久玲出版的《文化是好生意》一书,在上次金融危机期间风靡全球。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把文化这个生意做好,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且听文化部长蔡武详解    蔡武,这位共和国的文化部长,最近的心情,可谓既兴奋,又不无担忧。  兴奋的是,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建设都进入了历史上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赋予了“国民经济支
期刊
平安综合金融的核心就是,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打造无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在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的心里,有两座“中国第一高楼”。  有形的那座,平安国际金融中心,115层,将于2014年竣工,位于深圳福田CBD中心区,届时将成为“物理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高楼;无形的那座,也在建设中,按照平安的内部规划,或将完成于2015年,届时中国平安(SH.601318,HK.2318)可能超过工商银行(SH
期刊
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11月29日至30日召开。市委书记刘淇在谈及创造性地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时,强调的五项工作的第二条,即是“要着力加强城市管理。抓紧出台、抓紧落实治理交通拥堵方案,使治理交通的措施尽快见效。”  《财经国家周刊》2010年第24期封面文章《拯救“堵城”》,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危害,并率先报道北京市正在酝酿出台治堵新措施的消息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  “堵城”的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