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我在践行新课程、新课标的标准后,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尝试,效果良好。现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和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创新的能力。一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而且是因为“创造”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更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并且只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创新的实践。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受大纲和考试范围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要么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取笑,要么怕老师责怪而不敢问,要么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不善问。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些教师把死板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结果造成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效果欠佳。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使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地进入科学探究过程。
三、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会并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比学会一点知识更为重要,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探究性学习”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得到改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改进一个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追求的结果。
四、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应用。
实践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会更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很重要的位。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体现了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学习方式,把基本概念和公式当作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佐证和工具,从而产生学习物理有用的感觉,也真正改变了学校教育始终是围绕着考试转的局面,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一、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理性认识,如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等,而且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创新的能力。一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而且是因为“创造”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更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并且只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有创新的实践。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受大纲和考试范围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要么有问题时怕问不好导致同学取笑,要么怕老师责怪而不敢问,要么受所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乏正确的提问方法,不善问。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要性就在于提出问题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些教师把死板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结果造成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效果欠佳。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有问;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有感而发,要问、善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使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揭谜的心理,进行鼓励、诱导,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一种好奇、渴盼、急不可耐的境界,积极主动地进入科学探究过程。
三、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会并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比学会一点知识更为重要,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探究性学习”则重在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方法得到改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按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来说“成绩”不是很好,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研究的结果,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策划一次活动、改进一个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追求的结果。
四、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应用。
实践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多少。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习题)的活动相比较,“探究性学习”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会更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很重要的位。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树立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体现了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学习方式,把基本概念和公式当作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佐证和工具,从而产生学习物理有用的感觉,也真正改变了学校教育始终是围绕着考试转的局面,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