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关键词:语文课堂;如何激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24-01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知识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们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以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低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二 以情感激趣
语文是一门通过抽象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 以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 以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五 以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摘社会調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因此,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味。
关键词:语文课堂;如何激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124-01
“语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知识呢?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们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以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低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①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②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③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④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二 以情感激趣
语文是一门通过抽象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情感性。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 以幽默激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
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
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四 以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五 以活动激趣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办墙报、手抄报、摘社会調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因此,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