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400l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韵"字进行追本溯源的考察,明确其音乐本义后再出发,能为"气韵"研究带来新进展,澄清许多问题."韵"字古与"均"通,本义为十二律吕及其相生运转,源于运化宇宙万物的阴阳二气运动的节奏."节奏"是朝向一个目标不断推进、连续而规律变化的过程,"韵"是"气"有节奏地运动在声音这一感性形式中的显现.人物品评、文论与画论对"韵"的使用,皆是对此含义的引申:"韵"为"'气'有节奏地运动的感性显现"——或显现为声音,或显现为笔墨.
其他文献
悠久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诸如河图洛书、会社传统、理学渊薮等.尽管明清时期的洛阳早已辉煌不再,但其悠久的传统仍不断为地方士绅所称颂和追慕,并被作为重新建构地方文化的丰富资源.从这一视角来看,明代洛阳士绅的结社与会讲活动既与整体范畴的理学嬗变合拍,同时也具有接续传统的地方话语意义.对传统象征和资源的发掘与对地方文人传统的接续和弘扬,贯穿于明代洛阳士绅的结社和会讲活动之中,他们徘徊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探寻着应对社会变迁的良方.
20世纪美国的水坝之争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的水坝之争,以赫奇赫奇水坝论战为典型;20世纪中叶的水坝之争,回声和大峡谷水坝论战为高潮;20世纪70年代及其以后的反坝斗争,以赫尔斯峡谷水坝斗争为开端.从微观上看,水坝之争反映出开发水利资源以发展经济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与保留自然原初状态的新自然观之间的冲突;从宏观上看,水坝之争反映的是荒野与文明的矛盾.随着时代变迁,美国人对荒野价值的认知不断拓展和深化,支持荒野保护的力量也不断壮大.借助水坝之争这个窗口,来考察荒野与文明的关系在20世纪美国的演变轨迹,
陈子龙对"温柔敦厚"的阐释是丰富驳杂的.他既主张诗应有"温厚之旨",又认为"温厚"之诗不足以"写哀宣志";既认为"悲愤峭激""不平之气"不违背"风人之义",又为"婉刺"提供了多种策略.这些思想使得他的"温柔敦厚"阐释既富张力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陈子龙论"温柔敦厚"过程中的"既/又"结构,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范畴拓展性阐释中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折射出在传统资源背景下进行创造性阐释的复杂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化研究"从一种理论旅行开始,其理论观念逐渐深入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内部,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普泛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热潮.这个过程充满了西方理论旅行的普遍性特征,但也存在接受上的匆忙与激进,在方法论、价值论的转换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鸿沟.对于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与问题而言,理论上专深精辟的学术阐发不能完全替代文化批判层面精致细微的应用,特别是如何从方法与个案层面展开比较互渗的研究,进入中国问题与语境的本土化探索,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精进之路.
间性问题日益引起当代哲学和文化理论的关注,如在胡塞尔、巴赫金、哈贝马斯、T.S.艾略特、威廉斯、赫尔曼斯、朱利安等人那里所表现的,有的学者甚而创造出一个"间性学(interology)"新词,但是对于构成间性的主体的界定则基本上仍然沿用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的理性机能架构,未能将认识性的主体同时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以至于将人类的交往、对话仅仅看成是话语性的,而且由于结构主义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影响,话语只是纯符号性的,与人的物质存在无关.而间在论则借鉴例如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将再现看作人的存在的延伸,因而话
实践中日渐增多的金融司法监管化现象,引起学术界的争议,支持和质疑形成鲜明对比.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在于金融监管介入金融司法的时机和限度,部分学者论及的私法不足是基础性条件,另一部分学者批判的金融监管介入司法干涉了自由则是警示牌,相当于一个下限一个上限,二者并不冲突.金融立法的不完备等使得金融司法监管化具有正当性,立法技术层面公序良俗的转介使其具有规范性.金融司法监管化是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的联动,有助于降低司法成本.监管规范的选择之繁,体系间的协调之难,转介内容的界定之茫及法官的司法考量之取舍会影响金融司法监管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以色彩论文学的现象.首先,人们借助器物色彩的礼制规定,说明了文学作品的礼制内涵,引申出了雅与俗、真与假的趣味之别.其次,人们通过器物色彩的铺排顺序和修饰功能,说明修辞有助于作品的流通和经典化,其中,以文采传达作者情志是关键,但过分注重文采容易忽视文学的讽谏和社会功能.再者,人们以色彩喻文学,揭示了文学成像的原理.这是因为汉字起源、文章载体和文学目的,往往以器物色彩的图像和视觉形态为重要参照.色彩之喻这一表述方式具有与西方诗学的"文本—织物"说展开对话的空间.
封闭公司中,控制股东往往滥用股东权利,实施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的行为,谋取不当私利.司法实践中,采纳《公司法》第20条第2款"禁止滥用股东权利"的一般性条款,对控制股东的滥用权利行为予以规制.司法实践中发现,封闭公司中的控制股东与非控制股东并非处于平等地位,《公司法》第20条第2款的救济作用具有功能局限.对控制股东规制难题,应将控制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直接规制对象,使控制股东对公司与非控制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对非控制股东的诉讼难题,应允许非控制股东以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为由提起直接诉讼的制度空间,并要求间接
康德在他的实践哲学中把对定言命令的可能性证明称为"演绎".长久以来,学界都在讨论这一实践哲学中的演绎与理论哲学中著名的"先验演绎",尤其是与范畴的先验演绎之间的关系.文章分析了康德对于先验演绎的一般定义,并且具体对比了这两个演绎之间的论证结构,最终得出结论:尽管两个演绎存在一些具体论证上的差异,但它们的深层结构是具有互通性的,都同样符合先验演绎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我们能够更完整地把握康德先验哲学在思辨与实践领域的复杂关系,并且使得一种系统性的先验观念论研究成为可能.
梅洛-庞蒂是研究知觉与艺术关键的现象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观点及艺术理念都和当代的数字艺术产生了共鸣.当代数字艺术借助科技手段,将观众通过具身感知置于艺术之中,并质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习惯性关系,在交流性体验、联觉性体验、时空性体验上呈现出新的转向.当前现象学研究往往具有注解性倾向,对于哲学家观点的理解,成为学术研究的终点.文章以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释为起点,将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分析具体作品中审美经验形成与呈现方式,为现象学和当代艺术之间的对话找到另一个开口,这个开口位于作品与欣赏主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