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趋向与展望

来源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n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為了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和趋向,并基于此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武术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运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论为:发文机构具有高度集中性,且主要集中于我国专业性体育院校;主要发文作者形成了跨地区的多中心合作网络;高发文量作者的合著论文署名折射出师生关系,并且是武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且形成了学术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对武术实践形成了全面覆盖,主要以武术本体研究、武术文化和传统武术的价值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专业和学科上的逻辑关系辨析为研究热点。1949年以来,武术研究呈现出的趋向是:由研究武术的体育属性延展到研究武术的文化属性;由研究武术本体变焦为研究习武主体;并行研究武术的古今历时传承与武术文化中外共时传播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武术应突出竞技、健身、教育、文化传播4个功能,武术研究将与武术发展紧密相关,并且要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竞技武术研究;深化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强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武术育人实践研究;延展文化强国建设蓝图中的武术文化传播研究。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武术;武术研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G 852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hot spot and trend of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predic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research on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is aft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the new era. By conduc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 this paper arrives at the main conclusion that the journals are highly aggregated and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hina’s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in authors have formed a cross-regional multi-center cooperation network; the co-authorship of high-volume authors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core author group of research on martial arts, and form an academic communi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focus on martial arts has formed a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martial arts practic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ontology of martial arts,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culture,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Since 1949, the study of martial arts has shown a trend: from the study of the physical attributes of martial arts extended to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of martial arts; the focus of that research on the martial art noumenon is changed into the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martial art learning; parallel study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ynchronic dissemin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new era martial arts should highlight the four functions of competition, fitnes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study of martial arts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tial a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sport power;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of promoting heal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through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spread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the blueprint of building a strong cultural country.   Keywords: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research; research hot spot; development trend; prospect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由民间技艺被挖掘整理成体育竞赛项目,并成为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设置的唯一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1]。武术从1958年起被纳入专业性体育院校课程体系并逐渐成为全国体育院校的必修课。经过我国专业性体育院校近30年的武术教学实践,武术于1988年被批准成为体育学下设的传统体育类武术专业,而后在1998年更名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又于2012年确定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沿用至今[2]。在学科建设方面,武术经过将近10年的专业化积淀与发展,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将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共同组成体育学科体系[3]。体育专业的早期建制来源于苏联,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基本借鉴了西方模式。在这一情形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干和支柱,如何实现既能快速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这就要在促进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武术本体发展立场,围绕武术发展历程中的热点事件,寻找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及对武术发展趋向作出准确预判。
  研究武术的文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的基本状况。许多学者也致力于对武术文献的分析。然而,大多数学者对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仅限于文献梳理。这种文献梳理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的效用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梳理与分析历时较长的大量样本文献不仅存在较大难度,而且还依赖于研究者对某一专业与学科的主观把握能力,所以囿于个体的研究能力而极易导致不同研究者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因此,倘若要通过量化手段呈现武術研究的热点及其嬗变历程就要借鉴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在文献计量法应用背景下形成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大量出现,因其能够基于大样本量文献展现某一学科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被称之为“科学的知识图谱”。其中的“Citespace”软件因对关键词关联度和共现联结程度计算的准确度高而著称,成为长时间段、大样本量文献条件下进行文献分析的常用工具,能较为直观地呈现某一学科研究热点的图谱及其变化轨迹[4]。目前,虽然“Citespace”软件在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但是较少有学者将其运用于武术研究中。基于此,本文将“Citespace”软件作为文献分析工具,对武术研究的热点及趋向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从中研判武术研究的趋向和下一步应关注的问题。
  1   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
  1.1  样本选取
  基于最大程度纳入优质样本文献原则,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武术”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49—2019年,在文献来源中勾选“核心期刊”,最终检索到5 606篇期刊论文,其中1949—1991年未见有核心期刊出版武术相关的研究论文。之后采用人工核对的方式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文献后纳入分析的论文数量为5 272篇。最后,导出“Refworks格式”的参考文献作为分析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类型进行了转换,以使得数据的格式符合“Citespace”软件的可读格式。
  1.2  参数设置
  本文采用2020年最新发布的“Citespace5.6.r3”软件对武术研究的热点及趋向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在数据分析时,选取时间节点为1年,运用“Bursts”检测算法,对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在“Thresholds”模式下选取阈值,导出相关数据。
  2   样本论文的时空特征
  2.1  发文量的时间特征
  经过历时性统计分析发现,从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中可见(见图1),武术研究始于1992年,在2000年之前该研究的发文量在年均64篇左右。进入21世纪后,该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2009年发文量出现小高峰,并于2013—2014年发文量出现了暴发式增长,2014年的发文量达到顶峰,一度超过400篇。此后,该研究的发文量有所减少。
  2.2  发文机构的空间特征
  2.2.1  发文机构呈现的特征
  1)高度集中性。由文献统计结果可知,在313所高校中,占发文机构数量10%的高校发表了占样本论文总量38.3%的论文。按照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前10所高校的发文量占样本论文总量的近30%,而且前3所高校的发文量均在150篇以上(见表1)。由此可见,武术研究的发文机构具有高度集中性,并且主要集中在专业性体育院校。
  2)专业性体育院校发文量大。由表1可见,按照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位列前三的分别为上海体育学院(416篇)、武汉体育学院(216篇)和北京体育大学(183篇)。上海体育学院是武术研究方向首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总体上,这3所专业性体育院校都是1958年第一批将武术作为专业性体育院校学生必修课的高校[5]。这3所专业性体育院校在多年的武术教学与研究工作的积淀中形成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传、帮、带”梯队型团队。因此,这3所高校从1992年开始研究武术至今,可谓发文总量可观。
  3)综合性大学发文后势强劲。由表1可见,按照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一些综合性大学较靠前。其中一些综合性大学在2000年后新开设的武术相关专业各有特色,其关于武术的发文也各有特点,比如苏州大学以武术通识文化研究而崭露头角;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因其所在地就是少林寺所在地从而存在地缘优势,因此,其以太极拳和少林拳研究见长;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则从武术教育角度寻求武术研究的突破。   4)发文机构形成了跨地区的多中心合作研究网络。如图2所示,发文机构之间呈现出多中心网状结构。从中心度可见,不同高校通过武术研究产生了交集,不同高校的学者围绕武术展开了合作研究,并且这些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不受地理空间限制。这体现了我国学者在武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跨地区的多中心合作网络。
  2.2.2  主要发文作者的特征
  1)主要发文作者的合著论文的署名折射出了师生关系。武术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中(如图3所示),高发文量作者的合著论文署名折射出了师生关系。例如,从中国知网检索信息可知,郭玉成是李守培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的指导教师。而据杨建营于2010年完成博士学位答辩的论文《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显示,其指导教师正是邱丕相[6]。在高发文量作者中,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自1984年招收武术硕士、1996年招收武术博士以来,数以万计的硕士和百余名博士与其攻读学位的指导教师形成了类似传统武术传承的拟态血亲般的师徒制,这种通过武术技术传承形成的师生关系也折射到了武术研究中,并且是研究武术的主要群体。这也符合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莱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占发文总量半数的论文为同一群高发文量作者所撰写[7]。
  2)主要发文作者之间交叉合作并形成了学术共同体。从表2中主要发文作者的论文首发年份与图3可知,按照发文量由多到少排序,排序居前的主要发文作者的发文量具有一定的时间梯度,即其学术研究活跃期在时序上相互承续。进一步以5年为一个区间进行横断面分析发现,发文作者的共现关联程度存在一个规律,即武术研究中不同研究主题的主要发文作者联结形成了学术共同体。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中的热点,即利用文献中多次出现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在不同论文中同时出现的频次来确定所选取的关键词与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性[8]。首先分析关键词的分布情况,然后由关联紧密的关键词归纳形成研究主题,最后对主题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因研究主题一般是使用关键词来表示,因此,不同样本论文的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就是研究主题之间的相关性。
  3.1  武术研究的热点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武术实践
  从表3按照中心度值降序排列的前30个关键词中可知,武术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既包括本体的“武术”和学科名称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主要表现形式的“套路”和“散打”,又包括突出系统化传承的“传统武术”和彰显创新性发展的“竞技武术”,同时也包括“武术文化”“武术运动”“武术教育”这几个分别体现武术的文化性、武术的体育性、武术的教育性等不同属性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基本对武术实践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覆盖。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武术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要事件,例如:武术影片热、功夫明星李小龙的出现、“武术入奥”等,围绕这些事件武术研究发文暴发并出现了高中心性值论文。
  3.2  武术本体研究
  在表3列出的关键词中,体现武术本体的关键词有“武术”“中国武术”“中华武术”。这3个名词都出现于1992年,并且其中心度值都较高,说明这一年的武术研究中这3个名词被普遍使用。但是,在武术本体概念的研究中,关于“武术”的概念的讨论从未停止过[9-10],且“武术”“中华武术”“中国武术”3个名词的使用存在混用现象。这说明武术研究中对主要概念应再进一步界定,并对表示同一内涵的概念要进一步统一用词,且要在学术共同体中形成认知共识。
  3.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专业和学科上的逻辑关系辨析
  从表3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可知,排在第1位的高频关键词是“武术”;排在第2位并于2000年首次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是“民族传统体育”,但其中心度排在第7位。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在武术研究中被提及得多,但是关联性研究却较少。从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学科的角度而言,武术属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并且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下位概念;但是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专业而言,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则是并列关系,从“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身心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1]这一定义来分析“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这两个概念的屬种关系,“民族传统体育”则是“武术”的属概念[12]。武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个蕴含中华文化内涵的概念。笔者认为,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上要着力突出武术的主干和支柱地位[13],而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科建设上则要突出体育学各个二级学科的均衡建设与布局。
  3.4  武术文化和传统武术的价值研究
  由表3可知,中心度值排第2位的关键词“武术文化”和共现频次排第3位的关键词“传统武术”在武术研究中受关注度极高,并且从1992年至今在武术研究中没有出现过断裂,而且研究在不断深化。由图4可见,以“武术文化”为主题的研究衍生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传统武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逐渐细化出“传统武术”下位概念性研究主题,例如:“太极拳”“少林武术”等。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中的几个趋向
  4.1  由研究武术的体育属性延展出研究武术的文化属性
  4.1.1  研究武术的体育属性
  由表4可知,武术研究中最先出现的是研究具有体育属性的武术。以1992—1999年为武术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主要研究武术套路的技术动作,并以竞技武术套路的难度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演练为主要研究对象,其间出现了少量关于武术技击性的讨论。随着强化武术技击性的研究不断增多,“武术约等于竞技武术套路”的时期逐渐成为过去时。
  由表4可知,在2000—2004年,学者对武术散手和武术套路均有所研究,从样本论文的关键词分析可知,套路与散手这两个关键词的“双中心性”显著。随着武术实业界对武术要突出“打”的呼声的高涨,关于传统武术的技击方法、强化“武德“以约束技击合理性等相关研究应运而生[14]。具有体育属性的武术的形式与内涵在这一阶段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   随着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具有体育属性的武术的内涵研究空前地集中到了“武术入奥”这一问题。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竞赛项目的设置以及武术与运动竞赛学相关的研究、以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方法促进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相关跨学科的研究纷纷出现。但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武术入奥”未果后该类研究戛然而止。
  4.1.2  研究武术的文化属性
  伴随着“武术入奥”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关于武术本质和功能的批判性反思研究。比较典型的观点认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是两个并行的系统[15],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原子论”主导,通过线性思维方式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运动极限;武术是东方“元气论”主导,体现为以螺旋式思维追求“天人合一”“和合一统”[16]的身心和谐状态。2008年之后,武术表演业逐渐在具有文化属性的武术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2010—2014年,武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文化”。在2015—2019年,武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武侠文化,并且在相关研究中体现出具有文化属性的武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笔者认为,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舞蹈化太极表演成功后,“舞台武术”成为武术的文化属性之一,并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为武术文化的传播方式之一。中国武术的发展应致力于对传统武术的挖整,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把握全球聚焦中国的契机来打造中国的武术文化“名片”。
  4.2  由研究武术本体向研究习武主体的变焦
  4.2.1  以习武者的兴趣爱好主导武术教学内容
  在武术体育化这一阶段,针对习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武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有效性的研究上,其研究实质并没有脱离武术技术的本体性。由研究武术本体向研究习武主体转向的第一个阶段便是将习武者的兴趣爱好作为首要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武术“教什么”的问题。而在这一研究转向期间,2004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文件中就提出了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17]。该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要求:“选编内容要能充分体现武术类运动的攻防技击特点,反映武术类运动的规律和新进展;同时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18]。学术界从教育学角度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了武术教学研究。有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19]。对此,有学者分析认为,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原因之一是缺少专业师资[20]。而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武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始逐步展开。
  4.2.2  通过青少年习武者的德艺塑造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上阶段对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上。2007年以后,在学校武术教材建设方面,开始按照“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21]的工作方针创编可单练、可对练,有喂招、有拆招的段位制教材[22]。
  2013年教育部成立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其指导思想为“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23]。这就要求武术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加强对武术拳种、套路和散打的教学,而且要突出对习武者在技艺与道德层面的塑造与教育。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24]。特别是这一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5]。而武术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武术教学对青少年进行身体外部形态教化的同时,青少年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也会在主观世界将武术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而通过武术塑造青少年习武者的道德品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成为武术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向。
  4.3  武术的古今历时传承与武术文化中外共时传播实践的并行研究
  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产生以来,从历史学角度研究武术就成为一个常见的研究视角。此类研究多是追溯到武术技艺产生的源头来探究武术的内涵和武术本体;还有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外延扩大和功能流变。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播学理论在武术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凸显。从武术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足武术国际推广的高度、基于文化传播视域,武术在国际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保持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路径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与探讨。
  5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武术研究的展望
  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中国武术的发展与国家推动密切相关[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武术研究要立足武术本体,武术发展中应突出竞技、健身、教育、文化传播4个功能。
  5.1  加强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竞技武术研究
  世界武术技击技术参差多态,因进攻和防守的不同转换模式和应激反应而丰富多样,比如摔跤和柔道通过抢手占取先机、柔术和空手道却以攻守转换为主。世界武术技击技术的共性在于突出技击致胜,“打”是武术的本质属性[27],但是,体育化的武术的“打”并不是蛮力的较量,而是在遵循致胜规律的规则下的较量:既可以是规定位置的“打中”、特定对象的“打倒”、使对手“打不到”;也可以是攻防双方肢体全接触、半接触或不接触;还可以是限制进攻或防守、徒手或持专用器械;等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要加强对体育化的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的探究及武术技击实战对抗呈现形式的研究。
  5.2  深化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8]。而在传统武术的练习手段和练习内容中蕴含着大量具有中医层面的康养作用的拳法和功法,尤其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流传已久的运动项目在老年人和体弱人群的身心健康促进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深入揭示这些运动项目的科学性,并要针对这些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运动量等方面提出科学的、个性化的和精准的量化建议。   5.3  强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教融合”中的武术育人实践研究
  教育场域中的武术常常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唯兴趣爱好”的武术教学内容和“单一模仿跟练”的武术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运动教育模式或许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理论。因为在教学环境中,越是复杂化、结构化的游戏,越有利于教学[29]。因此,通过武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研究应成为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强化对“体教融合”过程中的武术教育的研究,要加强对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武术育人实践的研究。
  5.4  延展文化强国建设蓝图中的武术文化传播主体研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武术的独特文化功能在于其能实现基于身体语言的异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30],有利于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寻求共识。关于武术的研究一方面要探索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同时也要加强对构建武术文化创意产业实体的研究,“以武为媒”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这些研究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构建少林寺、陈家沟等武术体验式和沉浸式文化旅游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开发体现武侠文化特色的功夫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资源以及由其延展而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盘活武术文化资源存量;创新性地打造“练武术、学汉语、游中国”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等。要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武术文化的繁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武术文化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延展武术文化传播主体的研究。
  6   结束语
  笔者对武术研究的样本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发文机构具有高度集中性,并且主要集中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专业性体育院校。发文高校的学者形成了跨地区的多中心合作研究网络。主要发文作者的合著论文的署名折射出了师生关系,这些作者之间交叉合作并形成了学术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研究的热点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武术实践,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展开“何为武术”的武术本体研究,武术文化和传统武术的价值研究,致力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在专业和学科上的逻辑关系的辨析。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向:由研究武术的体育属性延展出研究武术的文化属性,由研究武术技术本体向研究习武主体变焦,武术古今历时传承与武术文化中外共时传播实践的并行研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在我国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中,要加强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的竞技武术研究;要深化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具有健康促进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要强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教融合”中的武术育人实践研究;要延展文化强国建设蓝图中的武术文化传播主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孟涛,崔亚辉. 新中国武术70年发展历程解读及当代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5):391.
  [2]  武冬.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新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2):53.
  [3]  刘轶,蔡仲林.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路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73.
  [4]  李杰. CiteSpace中文版指南[EB/OL].(2015-05-03)[2020-04-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649-886962.html.
  [5]  邱丕相,杨建营,王震.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12.
  [6]  杨建营.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7]  王祟德. 文献计量学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99-110.
  [8]  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33.
  [9]  温力. 认识的深化和武术概念的嬗变[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1):6.
  [10]  邱丕相,杨建营. 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6):1.
  [11]  邱丕相. 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12]杨建营.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J]. 体育科学,2005,25(7):53.
  [13]  汤立许,蔡仲林,刘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5):574.
  [14]  林小美,余沁芸. 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发展回顾与思考[J]. 体育科学,2020,40(5):3.
  [15]  邱丕相,王震. 中国武术的回眸與展望[J]. 体育学研究,2018,1(3):55.
  [16]  吕韶钧,竺玉明. 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看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差异[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52.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04-03-30)[2020-04-01]. 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_left/moe_710/s3325/201005/t20100527_88477.html.   [1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04-09-29)[2020-04-01].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46/201001/80791.html.
  [19]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3):82.
  [20]  吕韶钧,彭芳. 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4):54.
  [21]  武冬,吕韶钧. 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
  [22]  武冬.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23]  赵光圣,戴国斌.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
  [2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0-09-12].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5]  杨永志,王延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高度[EB/OL].(2017-12-28)[2020-09-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28/c40531-29733646.html.
  [26]  杨建营,邱丕相. “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J]. 体育学刊,2010,17(2):94.
  [27]  肖红征,曾于久. 武术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J]. 体育科学,2004,24(8):70.
  [2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0-04-01]. http://www.gov.cn/xinwen/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9]  高航,高嶸. 论运动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20(1):105.
  [30]  孟涛,蔡仲林. 传播历程与文化线索: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历史探骊[J]. 体育科学,2013,33(10):78.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索术前采用三线放松功进行锻炼是否能有效降低老年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RP)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病率和减轻认知损害。方法:60例被试随机分入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仅接受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15 d开始每天练习三线放松功。所有被试于术前15 d(基线)、术后24 h及72 h,分别予以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进行认知
那是他骑着三轮摩托车全国寻女的第97天。女儿丢失的14年里,他和妻子从坐着火车到处发传单,到现在骑着三轮摩托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寻找。他原定的下一站是烟台,计划中的路线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扰乱了。他从东营出发,冒着大雨,骑着三轮车跑了一天半,才在7月13日上午赶到郭刚堂所住的聊城市李太屯小区。  在那里,姚福吉没能等到郭刚堂。愿望落空,他躺进自己的三轮车里。同样前来寻找郭刚堂的记者发现了姚福吉那
期刊
2014年,陈佩斯过60岁生日时说,自己的黄金时期还没到来。虽然已到耳顺之年,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还扎根在喜剧的世界里深研。他写道:“喜剧艺术当随时代不断创新。”  2018年,陈佩斯亲自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陈佩斯所说的“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他的回答被2万多人点赞,收获了1200余条评论。  在“最希望谁出现在春晚舞台”的网络投票中,他的名字总排在前列。他离开舞台越久,观众似乎越是想
从校园迈入社会,堪称人生的第二次分娩。告别校园,意味着将要独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今天的年轻学子将会面临和父辈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时代变迁的脚步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下一个20年里,今天熟悉的一切都可能被颠覆,其中就包括职业。  互联网技术走向了成熟,打开了科技新时代的大门,很多传统职业将会在技术替代中消亡。2017年,英国权威媒体基于剑桥大学的数据体系,分析365种职业在未来20年的“被淘汰概率”,很
期刊
87岁的乌可力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科学家、国家一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大奖获得者。早年跟随父亲乌兰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参加抗日队伍,听从父亲的教导,开始向科研方面进军,师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内蒙古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乌可力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发展。保小是一个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年幼时,乌可力和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生活
期刊
我们小的时候,母亲不喜欢雨天。春雨绵绵,下起来不爱停歇。我家三间土屋,黄泥抹的屋顶,在春雨的慢慢浸洇下,不出一天就会漏雨,滴答、滴答、滴答,雨水不分昼夜滴落在接雨的盆里罐里,滴滴答答的声音,让母亲愁容满面,一叹再叹。最让母亲发愁的还是我们兄妹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总趁母亲一眼没看住便蹿出院去,冒着细雨去找小伙伴们玩耍,不玩到衣服湿透,鞋子裹满泥巴,是不会想起来回家的。母亲苦于拿不出衣服给我们替换,所以
期刊
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民间俗语中有生活智慧,说的不就是“躺平”吗?累了就躺,困了就睡,人之本能。奋斗时奋斗,躺下时躺下,这是正常的生命状态。躺平为什么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甚至形成代际、阶层、城乡间的分裂,一边义愤填膺,坚定地要躺平,一边痛心疾首,要把躺平的人拉起来,到底争的是什么?  中间的分野可能在于,存在两种“躺平”:一种是作为个人理性的躺平;一种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躺平。我并不反对前者,但
期刊
李汉俊:“必须随时随地要有牺牲的决心”  李汉俊(1890—1927年,湖北潜江人),14岁时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1918年7月,他从日本回国,住在胞兄李书城上海的公馆里,发表大量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译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潜来上海,住在渔阳里2号。共同的理想,使李汉俊与陈独秀过从甚密,陈、李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
期刊
有數据显示,在非航空载舰上使用直升机完成救援任务的飞行员,遇到生命危险的概率约为航天员的5倍、喷气式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民航飞行员的54倍……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这样一个“刀口舔血”的职业,并不适合女性。  然而在电影《紧急救援》中,就刻画了一名专业过硬、沉着冷静的女机长,她的原型就是在搜救领域工作十几年,从普通队员一步步成长为搜救机长的宋寅。在社交平台上刷屏的纪录片《时代先锋》,更加真实地还原
期刊
在阐述合作学习理论、实施要素以及方法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成就分组法,以武术为教学内容,以武术兴趣和合作精神等为因变量进行18周实验干预,检验合作学习小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