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新时期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分析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新时期发展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人文学科;课堂教学
目前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新时期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得到了发展,但人文素养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如何加强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人文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文、史、哲知识,认同和吸收人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有远大的理想,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
1.促进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文化、高技术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信念、完强拼搏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渠道,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新时期人文教育以人的自由性和人的主体性为教育尺度,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活动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偏重于讲解理论知识,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书本中学,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上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简单化和单一化,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2.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较少,重视力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有很大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人文素养教育课时较少,人文素养教学课程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高职院校对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不够重视,同时人文素养教育课时不稳定,常常被其他科目占用。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常常占用人文素养教育课时,人文素养课程“让路”现象经常发生。
3.教师水平有限。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特殊技能为主,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放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上,对人文素养教师的培养力度明显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师处于教学边缘,理科化的人文学科评价体系比较严重,人文素养教师处于不利的地位,阻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
四、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发展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人文素养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想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就要调整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结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尽量减少理论说教,避免“口号轰轰烈烈、内容实则空洞”的情况,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信念、理想、爱国主义、社会道德为主,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坚持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优化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新时期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适量原则,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人文素养课程选修课的比重,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人文学科设置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人文素养教育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3.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来实现教育的,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教师队伍非常薄弱。教师素养高低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因此,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师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引进优秀教师,同时采取有效方法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师开展人文素养研究,通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水平来发展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转变人文素养教育模式,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同时建设一支专业的人文素养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0(7):157.
[2]李烜.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7):90.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人文学科;课堂教学
目前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新时期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得到了发展,但人文素养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不足。如何加强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它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价值关怀。人文素养教育是指通过学习文、史、哲知识,认同和吸收人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有远大的理想,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康心理,实现全面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
1.促进社会发展。新时期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文化、高技术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信念、完强拼搏的毅力、积极进取的精神。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渠道,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新时期人文教育以人的自由性和人的主体性为教育尺度,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发展人的活动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偏重于讲解理论知识,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书本中学,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上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简单化和单一化,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2.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较少,重视力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有很大进步,但与技术类课程相比,人文素养教育课时较少,人文素养教学课程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高职院校对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不够重视,同时人文素养教育课时不稳定,常常被其他科目占用。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常常占用人文素养教育课时,人文素养课程“让路”现象经常发生。
3.教师水平有限。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特殊技能为主,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放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上,对人文素养教师的培养力度明显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师处于教学边缘,理科化的人文学科评价体系比较严重,人文素养教师处于不利的地位,阻碍人文素养教师发展。
四、新时期高职教育中发展人文素养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人文素养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要想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就要调整人文素养教学体系结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尽量减少理论说教,避免“口号轰轰烈烈、内容实则空洞”的情况,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信念、理想、爱国主义、社会道德为主,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坚持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优化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新时期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适量原则,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学科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人文素养课程选修课的比重,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人文学科设置上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在人文素养教育上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3.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来实现教育的,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教师队伍非常薄弱。教师素养高低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低,因此,教师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在选聘教师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师人文素养的考核,引进优秀教师,同时采取有效方法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促进教师开展人文素养研究,通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水平来发展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
社会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转变人文素养教育模式,重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同时建设一支专业的人文素养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0(7):157.
[2]李烜.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浅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