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条件的系统探析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许多学者也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实施办法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但每种模式目前都不能在全国推行,似乎条件还不具备。那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本文在对大量的文献所提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探究和分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所需条件,并阐明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一、几种社会保障的缺陷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历史发展来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大都晚于城市社会保障,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模式,主要有以国家保障为主的保障模式、以家庭或自我保障为主的保障模式、以土地保障为主的保障模式。但这些模式都有很多缺陷,不能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一)以国家和集体为主的保障模式的缺陷
  很多学者认为,站在社会公平的立场上,国家应该像对城市居民一样承担起建立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大责。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因为从国际经验看,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7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农村,其保障对象为全部农村人口或农民。在我国,由国家建立了低保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的一些问题,但由于覆盖面小或金额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
  
  (二)以土地保障为主的自我保障方式的缺陷
  因为国家财力有限,加上农村不同于城市,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有学者主张在农村建立以土地保障为主的自我保障方式,保险金的交费以农民自己交纳为主、国家和集体交纳为辅的原则;甚至有学者提出国家主要负责政策导向。土地保障的缺陷是:一是以农民交纳为主的各种保障,保费不会太低,而土地效益又低下,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民来说只能提供温饱的保障,不能提供更多的现金收入,农民无法交纳过高的保费,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二是对于没有参加任何保障的农民来说,一旦年老体弱,土地无法耕种,温饱得不到保证,生病无钱医治,土地保障无法起到保障作用。
  
  (三)以家庭保障为主的模式的缺陷
  很多学者认为,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传统文化的要求,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还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孝敬老人、赡养老人是我国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社会保障,仍然要发挥这一传统保障渠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受许多因素影响,家庭保障功能正在削弱,同时家庭保障功能也发生转化,由原来的全方位保障发展为以精神保障为主,物质保障正在淡化,导致老年农民生活困难。
  
  二、影响农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的因素或条件
  
  分析这些保障模式缺陷的原因,关键是忽略了任何保障模式的施行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还不是单一的,是环环相扣的。我国国情决定了任何单一形式的保障都不可能较好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采取多种保障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一)国家和政府财力有限及对农村社会保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国家保障不能得到全面施行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太发达,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又大,如果农村社会保障由国家包办,国家财力会由此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但是,有学者根据一些数据分析,认为国家在现有的财力下,是有能力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只要政府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改变二元结构下的城市优先的原则,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全面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能够建立并能得到不断完善的。
  
  (二)农业效益低和土地改革的落后,导致土地无法发挥保障作用
  因为长期存在的工农业剪刀差,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益有限。土地制度改革落后,也影响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上述情况都使得依靠土地的保障模式显得非常脆弱。
  
  (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及子女负担加重,弱化了家庭保障
  回顾农村的社会保障历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家庭保障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对家庭保障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啃老”思想在农村广为蔓延,在许多地方,老年农民不仅得不到下一代的物质赡养,经济方面不能独立的老人甚至得不到精神赡养,因为他们已无钱可啃。据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同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8%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小病吃不起药的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高达86%,人均年收入(含粮、菜)650元;种养业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对父母如同对儿女的视为孝,占18%,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为不孝,占30%;精神状态好的老人占8%,22%的老人以看电视或聊天为惟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道德约束功能弱化,这是农民得不到家庭保障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是子女负担加重,导致他们在老人赡养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诸条件之间的关系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主要有:政府财力、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农业效益和土地收益、农民负担及道德的状况等,这些条件是相互关联的。
  
  (一)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的决定条件
  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的社会保障,政府肯定要起主导作用。一些比我国落后的国家都能建立起农村基本的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这表明在所有条件里面,政府的重视程度是起决定性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抛弃土地保障能代替社会保障的错误思想,树立建立社会保障就是政府责任的思想及农民也是国民的思想。当然,鉴于我国的国情,在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考虑设立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政府财力的状况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主要条件
  政府是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主要责任者,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全面建立进而加以完善,政府的财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人口多,而人均国民收入偏低,要建立将农村和城市十几亿人口涵盖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财政状况直接预示着国民所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国家必须在如何增强各级政府财力上下工夫,通过开源节流,增加各级政府的收入,并保障将各级政府的收入以一定比例投入到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中。
  
  (三)农业效益和土地效益的好坏是影响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的重要条件
  任何社会保障都不能完全依靠国家,需要个人有一定的积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国力有限,不可能马上建立一种覆盖面广、保障水平又高的社会保障。在农村,国家的社会保障补贴还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甚至只能起到救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农业效益和土地效益的好坏是影响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国家要推动多种改革,提高农业效益和土地收益,提高农民自我保障能力。
  
  (四)农民负担及道德的状况是农民享受基本保障和全面保障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以国家为主的保障建立以前,农民负担及道德状况影响农民自我保障能力及全面保障的享受。即使将来以国家为主的保障能在全国推行,但如果农民的教育等负担不能减轻、自付医疗费比例太高,道德状况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农民实际能享受到的保障水平依然很低。因此,在目前不太可能为农民提供更多保障补贴的情况下,政府可通过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自我保障能力;同时要在农村进行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准,增强家庭赡养。
其他文献
硝基漆(俗称喷漆)是以硝化棉为主要成膜物质的一种挥发性涂料。我国目前有70多个品种,包括清漆、磁漆、底漆、腻子等配套产品,还有各种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品种。硝基漆的主要组成如下
现代旅游需要的多样化和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旅游产品应当做相应调整,从单一产品向多样化产品转变.由一点产品向一线、一地产品发展,板块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旅游经营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指明了我国农村的发展方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而农民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合理有序正常转移的主要形式,关系到协调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农民外出务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
一、小西部、大西部与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梯    改革开放后,国家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行梯度推移战略。当时的西部由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0个省、市、自治区组成,权称“小西部”。西部大开发后,国家把中部的内蒙古和东部的广西两个自治区纳入西部,使西部扩大为12个省、市、自治区,其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近70%,堪称“大西部”。  东、中
在当前形势下,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价格战、广告战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的销量,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但从长期来看,价格战、广告战是把双刃剑,在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也削弱了自身的竞争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现代营销应树立品牌,开展品牌营销。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讲,从实际出发,关注产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7年国家提出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以来,房地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但是,当我们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