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私塾”岂可替代学校教育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少现代“私塾”出现在学校之外,出现在当前教育体制之外,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徘徊在复古与创新之间的现代“私塾”
  私塾,这个在上世纪初已经消失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国学馆”“日日新学堂”“儒愿学堂”“今日学堂”“九雯学堂”……一个个点缀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开始行走在现代教育边缘。叩击着少儿教育的大门。
  青砖、灰瓦、竹院,隐匿于广东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的现代“私塾”——水南书院,于2005年由石碣镇梁家村人梁树洪与热心国学的人士创办。教学的对象主要是3岁至6岁的幼儿,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孝亲尊师、好德好仁的优秀品行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水南书院开办之初有18名学生,而到2007年8月却仅有5名学生了。
  2005年10月29日,由三名中国年轻人成立的私人学堂——菊斋私塾,在苏州开始了第一堂课。菊斋私塾成立于9月28日,这天是孔子诞辰纪念日,当地媒体将它称为“苏州第一个现代私塾”。发起人兼菊斋私塾老师是35岁的张志义先生。菊斋私塾第一班共6名学生,年龄在6岁到11岁之间,课堂规模沿袭孔子时代小班上课、不同年龄学生同堂的特点。张志义身穿汉服教学,不用钟表,而是以点香计时。
  2006年12月2日,中国古代私塾教学场景在沈阳一家名为“九雯学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里再现。来自不同学校的中小学生在新“私塾”中,学习的并非文化课程,而是国学和中国传统礼仪等教育。学子们身着古装,诵读《弟子规》……学堂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也不上数学课,仅讲授古文,内容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及《弟子规》等。与现代教室不同的是,黑板被一张宣纸覆盖,教书先生在孔子画像下授课。学生们的书桌是矮小的红木桌,只有1尺多高,匹配的矮凳只能让学生们挺腰盘腿端坐听课。
  “孟母堂”,这家被媒体称为“上海第一家全日制‘私塾’”的现代“私塾”,于2002年在上海松江创建。2006年,因没有国家认可的办学资质、收费违规、家长未把适龄儿童送入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违反《义务教育法》,“孟母堂”被上海有关部门叫停。5年后的2011年6月,这所被叫停的全日制“私塾”重新开门,再次吸引了不少眼球。
  2009年北辰学堂在太原市森林公园的一栋别墅里开学。2012年6月,北辰学堂校长王自超向媒体介绍,该学堂创办3年来,学生人数由原来的7名增加到现在的60多名,最小的3岁,最大的16岁。学堂除了开设国学经典、数学、英语等课程外,琴棋书画、武术等课程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2010年3月初,海口孔子学堂在桂林洋一处静谧的别墅区开学了。在学堂接收的30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2岁多。他们大多来自海南各市县,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从广东、广西慕名而来,长期寄宿在学堂。这些学生大多已退掉原先的学籍,彻底在这里接受“私塾”的教育。到2011年暑期,这里的学生达到60多名。“学校创办一年半以来,仍处于亏本状态。”创办者田桂良称,虽然学生一年的学费为3万元,相对来说也算较高,但学堂的开销太大,有时候学生家长还会对学堂进行资助。
  据《中国日报》报道,北京目前有十几家小学堂,拥有上百名学生。北京城区北部的天通苑和回龙观地区是这类学堂的集中地。在深圳,自2004年有了第一家“私塾”——蒙正学堂后,儒愿学堂、天谦学堂等十几家“私塾”先后涌现。
  现代“私塾”何以受到家长们的追捧
  模仿古代私塾授课模式,“孟母堂”一类学堂里没有教师灌输、课后作业、考试压力,每天孩子们多数时间用来自学诵读中国古典经史、原版国外名著。这让不少家长感觉,此举是逃离应试教育的新出路。因此,在孩子本该待在中小学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阶段,宁愿每月出3000多元的学费送孩子进“私塾”。才正因为此类“粉丝”家长和学生的追捧,“孟母堂”在被叫停之后能再揽生源,重新开张。
  在不少家长看来,孩子的快乐现在和幸福未来似乎是个“两难”选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令人不甘,但“为了前途牺牲快乐童年”又不舍。
  “孟母堂”之类的现代“私塾”,是家长的个性化、多元教育需求与现代学校教育大一统之间矛盾的产物。小到校服、午餐、春秋游,大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外教聘请、课业和考试负担,家长都有不同要求。有些孩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分,但却因文化课成绩不佳而被视为差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多一些人文底蕴,但发展兴趣的时空有限。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国家课程要求整齐划一,难以兼顾每位学生的个性需要。“众口难调”,部分家长在“失望”之余,转谋学校教育体制之外的出路。这就为“在家教育”、现代“私塾”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海口孔子学堂创办人田桂良称,孔子学堂之所以受到家长认同,是因为诵经教育方法确实具有科学性,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他说,人的学习能力分成两种: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记忆力是与生俱来的,而理解力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增强的。他指出,13岁之前记忆能力最好,因此抓住黄金记忆时期十分关键,学习任何知识的第一步都在于记忆。学堂只要求孩子背诵,不要求理解。随着他们的成长和理解力的增强,会逐渐消化。他还表示,小时候通过诵读经典开发潜能,打好基础后,以后学别的学科一点都不吃力。
  7岁的符雅晴是孔子学堂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符雅晴已经能将《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轻松背诵出来,而她最喜欢的就是《论语》。当来访者问到《论语》最后一章的内容时,符雅晴非常流利地背诵起来……
  对诵经教育颇有研究的符雅晴家长周小云称,把孩子送到孔子学堂,除了自己对国学感兴趣并认可这种教育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认同现行教育模式和理念。
  在孔子学堂学习的小朋友陈施翰,是三年级下学期休学到孔子学堂读经的。他对记者说:“以前老师布置的作业特别多,有时候要写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因睡眠不足总打瞌睡,学习成绩还很不好,老师经常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到孔子学堂学习不到三个月,爸爸妈妈说我明显进步了。”   有勇气放弃学校教育,而选择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家长这么做是不是太冒险了?
  许多选择这条路的家长学历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他们中有商人、教师、作家、政府官员。在看到孩子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心理脆弱等种种学校教育的弊端后,他们开始质疑如今的学校教育,而将目光转向了现代“私塾”。
  经商的白雅静有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4岁,都没有在正规学校读过书,全在太原的一家“学堂”里学习。她的理由是:“一个人成才的路有千万条,德行才最重要,懂得仁爱,能够发自内心对待生活,才会活得快乐。”
  同一“学堂”的学生家长肖敏,她的儿子从4岁起就接受这样的教育,如今孩子已经7岁了。偶然一次机会,她让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儿子参加了一次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竟然是优等水平,学校老师都感到很惊讶。今年9月,她准备将儿子送往另一所学堂,理由是:“并非想让孩子也在13岁上大学,只希望他能享受学习的过程,潜力能被发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比知识积累更重要。”看得出来,在应试教育巨大的压力面前,这些家长是在用实际行动挑战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朱伊文认为,现代“私塾”之所以悄然兴起,一是它能因材施教,顾及每个孩子的发展,而非不分主次地“一锅烩”:二是它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比起分数和名次,一个人的德行和修养更重要。对这种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她持乐观态度。“生硬、程式化成为现行学校教育的短板,其对孩子书本知识的灌输重于对德行的培养,孩子往往在学完、考完后,就忘完,教育到最后留给孩子的也往往只是做题。而缺乏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的教育是可怕的。如果将现代‘私塾’教育作为现行教育的一种补充,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现代“私塾”难以成为教育领域的“世外桃源”
  如今,诵经教育模式受到一些家长的追捧。家长们给孩子办理退学,让孩子每日在学堂读经诵典,不写作业,也不考试。这种复古的教育方法,真的比现代教育技高一筹?
  事实上,不少家长质疑这种诵经教育。作为海南一名7岁孩子的家长,国内知名笔迹心理分析师羊俊龙认为,“私塾”诵经教育的初衷是好的,是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应尽可能全面而恰当。如果仅仅是诵经教育,不学习其他课程,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很大的知识断层,对于将来的考学、升学势必造成很大困难,进而对孩子成长也会造成被动和不利。
  海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仲冬梅认为,逐渐兴起的国学教育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逃离,是一种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诚然,当今中小学课本以及考试的标准和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有改进的需要,但是用诵经教育取代常规中小学教育有些走极端,没有必要也不可取。一些家长对于诵经教育的信心,来自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但是诵经教育显然无法全方位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经典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全部。
  长期关注“私塾”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徐梓教授指出,在学习内容上,现代“私塾”根据主办者的志趣、喜好和能力,各不相同,差异很大。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代“私塾”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体现循序渐进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让儿童将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连专家学者也难以理解的文献生吞活剥:二是这种对古代经典的过分倚重,排斥全面的现代教育,可能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让儿童远离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难以和下一个阶段进一步的学习对接,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徐梓认为,在现代“私塾”里,背诵是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但是,单纯地死记硬背而全然忽视理解,那就应验了批评者所说的食古不化,只是用古代的经典来占据儿童的大脑,堵塞儿童的想象力,湮没儿童的灵性。不为儿童接受的东西,哪怕有再高的价值,也不应该施之于儿童。即使生硬地向儿童灌输了,也是不能持久的。
  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由谁做主做出选择,同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孩子并没有“自我”的意识,家长把孩子从学校带回再送到“私塾”里去接受教育,孩子即便是喜欢在学校上学也不会反抗。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孩子不适合学校教育,还是家长不想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如果家长的决定过于武断的话,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学校,都是很不公平的。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戴铜指出,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现代“私塾”的培养目标是与此背离的,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有些现代“私塾”的教育模式严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某学堂的时间安排是:早上5:30起床,5:50朝拜孔子画像,晨练后开始一天的学习,从6:10到20:40,共9节课时间,除了吃饭和休息,剩下的时间全用来诵读各种国学经典,孩子们每天要上课8至9个小时,学习方式主要是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把孩子的学习变成寺庙僧侣般的生活,加上体罚教育、半军事化管理,学生对师长不是尊重而是害怕。这种模式,对最小2岁多、最大13岁的幼儿和儿童少年会产生严重影响,造成孩子心理创伤甚至人格缺陷。
  即便身在“私塾”内,但不少孩子的学籍仍保留在原来就读的中小学,以备将来升学之用。可见,就读“私塾”,只是暂时逃避的办法。即使在“私塾”里,压力和负担其实也难免,不求甚解的经典诵读,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教学方式岂不是更“填鸭”?如果不考核学习效果,放任孩子是不负责任:但如果进行考核,与一般学校又何异?
  和同龄人一起成长是孩子的一种宝贵的经历。如果家长、教师事后能够引导得当的话,在学校里被教师批评的挫折经历都可以变成一种成长的养料,而并非如一些家长认为的:学校里“只能给孩子带来挫折”。
  更重要的是,孩子长大后,仍要跟其他同龄人一起步入同一个社会。而社会早已从“孟母”时代步入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科学素养、数学素养、竞争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只接受“孟母”教育的孩子,在没有“孟母”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生存?
  现代“私塾”不能替代学校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权属于自己是天经地义的,把孩子从学校带回送“私塾”教育也是无可厚非的。根据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法,适龄儿童必须享受基础教育是被明确规定的。这样孩子的教育权就并不完全在家长手中。教育专家指出,基础教育学校负责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提供教育,实际上权利就转移到了学校。而教育权的归属并不是看谁该拥有这个权利,而是看谁具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一旦孩子因家长的个性化教育被耽误甚至失学,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专家顾祚华指出,在学校,学生要接受全面的培养,全面的教育,而且要接触同学,接触社会,在“私塾”里,只是读经典,会有很多缺欠和不足。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的重视。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要求,要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选择还是放弃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个本应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却出现了。在呼吁素质教育多年后,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应试教育的重压、择校风盛行的问题显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令许多家庭饱受其苦。选对了学校,就是选对了孩子的命运。在更多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机会的时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规划了一种新的选择,这当中就包括“孟母堂”的学生和天才台球少年丁俊晖,这种选择无疑折射出了当前义务教育的种种困境。
  但在现实中,一来“孟母堂”等“私塾”多以民宅为办学点、师资不规范,难以达到民办学校标准;二来坚持以“私塾”模式立身,不按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设置授课内容和模式,因此大多难逃被查禁的命运。一旦“私塾”办不下去了,学生仍要回到正常的学校教育轨道上来。
  现代学校取代“私塾”是历史的进步,当代中小学教育正从以单纯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进“私塾”意味着完全脱离公办学校的主流教育,进入一个相对狭隘的封闭境地。有些家长针对学校教育的弊端,感情用事,这不是理性的关爱,不应拿自己孩子的前途作为赌注。
  当然,现代“私塾”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现代学校教育可以借鉴的成分。就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而言,现代“私塾”不应简单地否定。
  对于学校教育方式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只能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的改革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同时,还要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如何,“私塾”教育不能替代学校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理直气壮加强对家长和学生的引导,加强对“私塾”和类似教育机构的监管。
其他文献
【摘要】黎族竹木器乐的地域性特征与自古以来与海南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其中有关黎族竹木乐器来源的诸多传说中体现了地域性特征,这些传说同样来源于历代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本文笔者从这些传说以及有关对海南黎族族源等方面阐述黎族竹木器乐的地域性特征,以期从这两个视角中窥探黎族竹木器乐的文化意涵。  【关键词】神话传说;地域性;黎族;竹木器乐;民族乐器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记者:苏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n苏万能:我也感谢《江西教育》对上饶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关心与支持,上饶教育工作才能走得更远.rn记者:我们
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代化过程中,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作为基础性的战略性产业,承担着提高相关产业工业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
“这个县民办教育有特色也有规模,深受农民欢迎,已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今年5月23日对万年县教育作出的批示.此外,国务委员刘延东、省
全省第28个教师节座谈会于2012年9月10日在省城南昌隆重举行.省委书记苏荣、省长鹿心社等省党政领导出席.会上,隆重表彰了全省十大教书育人楷模.从逶迤的幕阜山深处走来的龙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
期刊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更为重视,在开展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的质量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成为了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一直以来依靠幼儿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督学责任区建设是构建现代教育督导制度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重大举措.根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工作部署,从2009年开始,作为全省督学责任区省级试点单位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是对创新成果进行占有并获取创新成果产生的利润。作为独占创新成果的重要手段,创新保护机制方面的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党委立足于打好“城市”这个品牌,为建设城市、推进城市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制度完善与创新,坚持用制度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一、明確党建职责,抓好制度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理念,切实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健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確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