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驳论证式”教学法在高师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sh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思维过程,质疑,论从史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6—0073—04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还经常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填鸭式”教学法,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其弊端在于:一是让老师的思想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学生没有发现问题,上课时头脑一片空白,总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历史学失去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不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知识还给了老师,能力无从谈起。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很多,笔者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采用“辩驳论证式”的教学法,取得一定效果。
  “辨驳论证式”中的“辩”,是请学生在讲台上就某一问题进行论证发言;“驳”,是学生批驳同自己相对立的观点,坚持己见。“论证”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总结评点学生的论证过程;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再进行答辩。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师生之间静态的角色关系,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呈现出互动状态,彼此辩驳、互相启发,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
  “辩驳论证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论证”。要辩驳必须要论证,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问题一般应是学术界有争议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因此“辩驳论证式”教学法的运用,首先是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其次是引导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论;最后是总结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具体应由下面几步构成:
  第一步:教师应系统全面地分析授课内容,找出问题。这类问题除了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外,还必须是可以把教学引向深入的重大问题。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就有如下一些重要问题:
  1、五四运动以来“救亡”压到了“启蒙”还是唤起了“‘启蒙”?
  胡适在《五四运动——场不幸的政治干扰》中指出:“一九一九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这场本来是“纯粹的文化运动”“终于不幸地被政治所阻挠而中断了”。李泽厚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指出,反封建的文化启蒙任务被民族救亡主题“中断”。革命和救亡运动不仅没有继续推进文化启蒙工作,而且被“传统的旧意识形态”“改头换面地悄悄渗入”,最终造成了“文革”“把中国意识推到封建传统全面复活的绝境”。李泽厚还在为自己的文集《走我自己的路》的增订本所作的序中,再次明确指出:20世纪中国历史的走向是“救亡压倒启蒙”,“农民革命压倒了现代化”。与之相反,金冲及却撰文强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是“救亡唤起启蒙”。
  五四运动以来“救亡”压到了“启蒙”,还是唤起了“启蒙”?探讨这一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史。
  2、怎样评价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抗战期间进行的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战役之一,其评价关系到八路军在抗战中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对百团大战的评价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几个阶段,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竟成了彭德怀的一大罪行。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  从纯学术的角度来看,百团大战该不该打?打了以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领导者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发人深省也很值得研究。
  3、抗战胜利后,历史是否为中国敞开了“和平之门”?也就是说抗战胜利后中国是必然走向战争呢、还是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或者走向“和平”或者走向战争?
  一种看法是,中国确有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基本政策是内战独裁。独裁是目的,“和”或“战”均是手段。蒋介石并没有“战”这一种唯一的选择。重庆谈判虽是蒋介石为取民心在国民党内反战派和国人面前摆的一种姿态,但如果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平的方式让中共“臣服”,这当然是蒋介石所梦想的。
  美国的政策是扶持蒋介石政府,以蒋介石为首实现对全中国的统一,以便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在远东实现对苏联的遏制。美国的杜鲁门、马歇尔、艾奇逊、司徒雷登等人看到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要求蒋介石政府进行民主改革,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同中共实现和平统一。后来莫斯科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重申支持中国“和平统一,民主建国”的主张。
  饱受长期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要求民主,坚决反对内战独裁。和平是人心所向。中国的民主党派及各种中间势力希望国共携手合作,避免内战,使中国成为统一富强的民主国家。
  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共不仅在实力,特别是武装力量方面有迅猛的发展,而且在政策策略方面已十分成熟。中共力量的空前壮大使蒋介石不敢贸然发动大规模内战。他要充分的时间准备战争。
  中共在政策策略上的成熟使中共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则多利,利国利民利己。“战”则多不利。八年抗战中,中共虽有发展,但国民党的发展更快更大,“战”是旷日持久之战,且结果难以预料。不仅中共有被打败的可能,且人民将遭受长期的战争之苦。有人估计就是中共最后取胜,至少也要50年的苦战。这是中共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毛泽东能冒风险毅然赴重庆谈判。目的就是希望国共两党合作再加上民主同盟等在内的“和平民主新阶段”出现。  这些分析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通过各方努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建国,和平统一”是有可能的。
  与此相反,另一种看法是,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没有走向和平的可能。  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和平”是人心所向,蒋介石不得不摆出一副要“民主”、“和平”的姿态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但蒋介石“寸权必夺,寸利必得”的独裁专制是其不可更改的既定方针,中共“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自卫要求是不可或移的原则。这种不可调和的斗争使和平变得不可能。
  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和对蒋介石政府内战政策的“默认”以及事实上的支持大大强化了蒋介石以内战求独裁的决心。内战的爆发便不可避免了。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类似问题很多。历史学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再用灌输的方式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用探讨、研究、辩驳来弄懂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还要提供有关该问题的论文和书目,让学生阅读准备。以西安事变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既定方针,还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明确的?是中共独立自主提出的,还是遵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2、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有没有为东北利益集团求生存的动机?
  3、怎样认识各种势力及苏美英在和平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
  4、怎样评价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行为?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开列相应的参考资料,包括重要的档案资料如,《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编》《西安事变资料》第1—3辑⑦、《张学良文集》、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86年第6期“关于西安事变的34份文件”等;重要的口述资料及回忆录,如《西安事变亲历记》《张学良与西安事变》《张学良世纪传奇》等;重要参考书目,《西安事变研究》《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等等;重要论文:《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张闻天与西安事变》(《党的文献》1988年第3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新探》(《历史研究》1987年第2期)、《80年代以来张学良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等等。教师还应该大致介绍各种资料的特点。   思考辩驳的教学形式应与考试改革相结合。目前学科结业考试大多采用闭卷形式。一次期末考试决定该科学习成绩的好坏,显然是片面的。辩驳论证式的课堂教学把学科结业成绩一分为二。其中60%是期末考试(闭卷、开卷或半开半闭)成绩,40%的分数根据辩驳论证问题的情况评定。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增加压力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迫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前复印背诵他人笔记的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课堂辩驳论证的成绩一般当堂评定,当堂公布或下次课前公布。因时间关系未能及时发言的学生,则根据所交书面发言稿进行评定。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阅读资料和思考问题的情况,抽查了解学生的主要论点,确定2~4名学生作为核心发言人。对核心发言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在课前给予一定的指导。有了核心发言人就可以避免出现冷场现象,也使课堂围绕要辩驳论证的问题全面展开。  第三步:教师具体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讨论的问题及讨论中的注意事项,诸如发言应控制的时间等。然后请有充分准备的不同观点的学生相继交错上台发言,鼓励其他自告奋勇的同学发言。  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好课堂,让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讲台上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是最主要的。
  以百团大战的辩驳讨论为例,学生围绕“百团大战该不该打?百团大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问题展开辩驳。认为百团大战该打的理由是:(1)1940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十分猖獗的一年。德国法西斯横扫西欧,日本侵入越南,德日意三国同盟;(2)中国国内投降空气日浓。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了南京伪国民政府。日蒋“桐工作计划”加紧进行。日本首相近卫拟定致蒋亲笔信由总参谋长坂垣到长沙同重庆方面密谈。反共分子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搞摩擦”;(3)日军在华北对抗日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和残酷的“三光”政策。根据地抗日活动受到严重制约,日显被动;(4)经过3年抗战八路军日益壮大,拥有100余个团,近50万人,有能力给日本侵略者一次沉重的打击,达到打破敌人“囚笼”政策,争取时局好转的目的。
  由此看来百团大战该打。打了利大于弊:第一,沉重打击了华北日军,破坏了“囚笼”政策。使八路军由被动转向主动;第二,克服了投降危险,争取了时局好转,驳斥了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谰言;第三,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提出质疑:请用证据说明“八路军由被动转向主动”,“一百余个团,近50万人”的装备如何?怎么解释大战中八路军的严重伤亡?为什么战后日军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扫荡”,根据地面临更加严重的困难呢?说“克服了投降危险,争取了时局好转”,有何材料可作为证据?为什么此后还出现皖南事变呢?
  认为百团大战不该打的学生提出的理由是:(1)当时的抗日形势一度出现了危机,但并不如估计的那样严重,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条件下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役的必要性值得怀疑;(2)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所制定的相持阶段八路军的基本战略是游击战。百团大战却是大规模的运动战甚至还有攻坚战,显然有违中央的政策并产生了很大的伤亡;(3)百团大战引起了侵华日军对中共及其军队的高度重视,日军空前残酷的“扫荡”使根据地面临更加严重的困难;(4)蒋介石对中共及其军队的发展更加恐慌,反共变本加厉,终至皖南事变的发生,新四军蒙受严重损失。
  教师可以质疑,也可以让持正面观点的学生起而反驳。教师引导不在于结论谁对谁错,注重的是“论从史出”,运用资料辩驳论证,这样课堂教学便积极地开展下去了。教师特别应当注意学生对资料掌握的准确性,运用的合理性。 学生对辩驳论证式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感兴趣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争强好胜之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默化为思维方式,争论之中,关注的焦点都在抓对方思维论证的漏洞,未能上台的同学脑子也动起来了,一改平常听课时那种漫不经心的样子。  必须指出,教师主导讨论过程非常重要,一定要纠正那种没有根据的空论,一定要阻止诡辩式的发言,一定不要纠缠于结论的孰是孰非,点评一定对准思维过程。教师总结更不必对此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教师要做的是纠正学生非史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的持久热情,以及查阅史料用史料说话、用史料分析论证问题的方法。学生只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之有据,教师均可给出相应的分数直至满分。笔试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重视以下问题:
  1、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发言的机会。师范大学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他们未来的工作就是讲台。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除了学习知识和方法外,还必须学会传授知识的方法。因此让学生上台发言十分必要。辩驳论证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他们学习教学技能的场所。因此,对每一位上台发言的学生都要提出四方面的要求:一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二是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抑扬顿挫,普通话比较标准;三是举手投足适度,面带微笑,形态亲切自然;四是板书合理,字迹清楚优美。  把学生论证问题的方法、语言、姿态作为点评的内容,表扬好的要求发扬光大,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纠正的方法,同时给其他学生以借鉴。
  还未经过实习的学生上台发言是要勇气的。有的学生上台后面红耳赤,张皇失措,语无伦次,常常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师在点评时要多给方法和鼓励。学生们往往是在走出艰难的第一步后会越走越好。对此学生是心存感激的。  2、教师要掌握好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这也是顺利完成教学计划的保证。有的学生平常锻炼较多,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上台后便讲个没完。教师应在不伤害其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用恰当的方法及时提醒直至叫停。否则不仅听者会渐失兴趣,而且整个教学计划也会被打乱。
  总之,在辩驳论证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思想的朋友;掌握全场,反应机敏,风趣幽默的主持人。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学生的思考往往也会启发教师,这就是教学相长吧。另外,教学时间问题也应该解决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很多,一个分科就是厚厚的一两本书,就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地完成教学计划都很难。这里实际上是一个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还是一个点面结合、由面到点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辩驳论证教材上的每一个问题,但可以抓哪些重要的、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一两个问题,学生掌握了方法,更多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解决。不是辩驳论证的课堂教学同样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教师同样可以安排学生在讲台上论证回答问题。为鼓励学生提问,学科成绩应向提问多、且问题有价值的学生倾斜。
  
  【责任编辑 倪金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