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及其作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916720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分为十五国风(160篇)、二雅(105篇)、三颂(40篇)三大部分。“风”的意义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用于祖宗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意象,这些动物所包含的意蕴已经远远超过这些动物本身,对研究《诗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有一些在后来颇有争议,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比较常见的动物,便于大家理解和参考。下面是几种动物在风雅颂中分布的具体情况列表。
  马在风中具体分布篇目有:《周南·卷耳》《郑风·大叔于田》《秦风·驷驖》《秦风·小戎》《墉风·载驰》《卫风·硕人》《秦风·车邻》《秦风·渭阳》《小雅·釆薇》《陈风·株林》《秦风·晨风》《豳风·东山》《周南·汉广》《邶风·击鼓》《墉风·干旄》《郑风·叔于田》《唐风·山有枢》《鄘风·定之方中》《齐风·载驱》;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皇皇者华》《小雅·六月》《小雅·四牡》《小雅·车攻》《小雅·白驹》《小雅·节南山》《小雅·十月之交》《小雅·裳裳者华》《小雅·采菽》《小雅·角弓》《小雅·釆芑》《大雅·大明》《大雅·绵》《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抑》《小雅·吉日》《大雅·桑柔》《大雅·韩奕》《小雅·采薇》《小雅·信南山》《小雅·鸳鸯》《大雅·云汉》《大雅·旱麓》;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颂·清庙》《周颂·维天之命》《周颂·噫嘻》《周颂·有客》《鲁颂·駧》《鲁颂·有駜》《鲁颂·泮水》《周颂·有客》《鲁颂·閟宫》。
  羊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召南·羔羊》《唐风,羔裘》《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七月》;在雅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无羊》《大雅·生民》《大雅·行苇》《小雅·苕之华》《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颂·我将》《周颂·丝衣》。
  鸡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邶风·雄雉》《邶风·匏有苦叶》《郑风·风雨》《齐风·鸡鸣》《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七月》《王风·兔爰》《郑风·女日鸡鸣》《邶风·简兮》《卫风·硕人》《墉风·君子偕老》;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蓼萧》《小雅·斯干》《小雅·小弁》。
  鼠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墉风·相鼠》《魏风·硕鼠》《召南·行露》《豳风七月》;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雨无正》《小雅·斯干》。
  鱼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齐风·敝笱》《陈风·衡门》《桧风·匪风》《豳风·九罭》《周南·汝坟》《邶风·新台》《卫风·硕人》;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鱼丽》《小雅·南有嘉鱼》《小雅·鱼藻》《小雅·采芑》《小雅·鹤鸣》《小雅·无羊》《小雅·正月》《大雅·旱麓》《大雅·灵台》《大雅·韩奕》《小雅·采薇》《小雅·四月》《小雅·小宛》《小雅·鸿雁》《小雅·六月》《小雅·采绿》;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颂·潜》《鲁颂·駉》《鲁颂·閟宫》。
  鸟在风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周南·葛覃》《邶风·燕燕》《邶风·凯风》《郑风·女日鸡鸣》《秦风·黄鸟》《周南·关雎》《召南·行露》《陈风·防有鹊巢》《召南·鹊巢》《邶风·新台》《邶风·北风》《鄘风·鹑之奔奔》《卫风·氓》《唐风·鸨羽》《豳风·东山》《豳风·鸱鴞》《曹风·鸬鸠》《豳风·九罭》《邶风·匏有苦叶》《邶风·旄丘》《卫风·氓》《魏风·伐檀》《秦风·晨风》《陈风·宛丘》《陈风·墓门》《曹风·候人》《豳风·七月》;在雅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小雅·伐木》《小雅·鸿雁》《小雅·黄鸟》《小雅·桑扈》《小雅·鸳鸯》《小雅·菀柳》《小雅·白华》《小雅·绵蛮》《大雅·凫贀》《大雅·卷阿》《小雅·蓼萧》《大雅·瞻印》《小雅·鹤鸣》《小雅·斯干》《小雅·正月》《小雅·小弁》《大雅·旱麓》《大雅·灵台》《大雅·生民》《大雅·韩奕》《小雅·小宛》《小雅·出车》《小雅·四月》《小雅·四牡》《小雅·南有嘉鱼》《小雅·常棣》《小雅·釆芑》《小雅·沔水》《小雅·车軬》《大雅·大明》《大雅·常武》;在颂中的具体分布篇目为:《商颂·玄鸟》《鲁颂·有駜》《鲁颂·泮水》《周颂·振鹭》《周颂·载见》《周颂·小毖》《鲁颂·閟宫》《鲁颂·泮水》。
  由上述部分动物分布情况的总结可以看出,动物意象在《诗经》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总的归纳起来,它们在《诗经》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出现
  
  动物在一些诗篇中是作为工具而出现的,例如马通常都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出现在诗句当中,如《鄘风·载驰》中的“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还不乏美感;《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中“白颠”两个简单的字就将马的特征描绘出来,可谓简洁精妙。还有牛羊等作为农家饲养的牲畜及祭祀中经常用到的牺牲,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不免被提到很多次。如《周颂·清庙之什·我将》中:“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借代的手法在描述动物时也时常被用到,也就是用动物来指代某种现象。例如鸡鸣在《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及《郑风·女日鸡鸣》“女曰鸡鸣”中被当作是太阳升起、开始新一天生活的标志,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一种习俗,连有些手机的闹铃都是公鸡打鸣的声音。
  
  二、利用令人厌恶的动物讽刺统治者
  
  在《诗经》中共有六篇文章提到鼠,其中有一篇是《鄘风·相鼠》,把统治者讽刺为“人见人骂”的老鼠,被责骂成“无仪、无礼、无耻”,最后甚至落到被咒骂成“胡不遄死”的这样的悲惨结局。当我们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确实很多,如州吁弒兄桓公自立为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斗;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都说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本篇的诗人无疑是有感于这种现象而发。
  另一篇是《魏风·硕鼠》,“黍”“麦”“苗”都是重要的农作物,却不幸被“硕鼠”所食,诗人把剥削者比为“硕鼠”。农夫年年岁岁辛苦地奉养,却得不到丝毫的回报。尽管寻觅的那片安居的“乐土”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人民依旧不放弃对于幸福生活的迫寻,与黑暗统治继续进行抗争。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溢于言表,反映了农夫对于沉重的剥削的怨恨和控诉。
  
  三、蕴含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
  
  《周颂·潜》中有这样一句话:“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鳢有鲔,鲦鲿鰋 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漆水、沮水景色秀美,渔业资源丰富。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其间。捕来众鱼恭敬奉祀,祈望祖先赐福绵延。由此可见,鱼自古就有着吉祥如意的意蕴,六种不同类型的鱼用来祭祀,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的强烈期望。
  《小雅·鸳鸯》中写到:“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这里鸳鸯也作为一个白头偕老、恩爱一生的意象出现在当时及其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成为对于恋人夫妻美好未来的希望和祝愿。
  《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传说中,商之元祖母简狄在家附近一温泉中误吞燕卵而生商祖契,正是美丽的玄鸟给人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这首诗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的功绩及其后国泰民安、四方来朝的治世景象,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肃穆虔诚的祈福。
  
  四、用于起兴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
  例如《秦风·黄鸟》开头这样写道:“交交黄鸟,止于棘”与后面的“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没什么太大的关联。《小雅·鹿鸣》的开头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萍”,与紧随的嘉宾笙瑟的场面截然不同。但是《小雅·鱼藻》中却把起兴的内容与其后的场景写得水乳交融:“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三个意象情态的相同之处令人回味无穷。“水藻丛中鱼藏身,不见尾巴见大头。周王住在镐京城,逍遥快乐饮美酒。水藻丛中鱼儿藏,长长尾巴左右摇。镐京城中住周王,喝喝美酒乐陶陶。鱼儿藏在水藻中,贴着蒲草岸边游。周王在镐住王宫,居处安逸好享受”。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写道:“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诗经》以后的兴从屈原的《离骚》开始,已经“讽兼比兴”了:后世的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诗经》起兴手法的影响。这其中都可或多或少地看到动物意象的存在。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动物意象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单一的,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刻用意。《诗经》中的动物意象为后世了解古代的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尤其在抒发作者含蓄情感上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让诗句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情趣、意境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华颖,大学生,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全国上上下下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个人体会和实践经验上来看:现在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标下追求的课堂。  很显然,教师、学生和课堂舞台这三者,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追求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从多方面入手开发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习语文有帮助的机会,努力为学生建设丰富的大语文教学环境。  一.阅读让学生积淀厚实的文化底蕴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一些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
荐稿理由:语文教学有着它理应承担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生命智慧开发的“天职”,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生命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让生命教育诗意地栖居于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举措。语文课堂就是要划动承载“理性内核”的船桨,以真情呼唤真情,以行动引领行动,以心灵感召心灵,激起层层“正效应”的涟漪,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曲诗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的篇章,以景写情、情景相生是古典诗词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下面仅就送别诗作点简单的论述。  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出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的。白居易《琵琶行》一荆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见无力百花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琴”始终列为首位。人们平常说的“琴”,不仅是针对艺术修养,还往往被提升到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层次。琴
湖北省沙洋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湖北省立第二中学”,建于1938年。近几年来,学校励志笃行,以人为本,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校风纯朴,学风纯正,蜚声荆楚。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学子,而且高考成绩连续十二年荣获“荆门市教学先进单位”,成为家长和学子热切向往的理想学校。不久前,本文作者就学校管理方面对罗家忠校长进行了专访。  金:罗校长,您好!一直以来,沙洋中学就以校风纯朴,
偶然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上帝眼中无残疾——在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周国平散文书系《安静》),上面有一段话说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选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  这段话很见理,很透。虽然表面上很宿命,可细想却道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相。灾难是不是可预料的?这话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碰撞、交融、分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充满着活力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教师会经常遇上意想不到的学生的质疑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真正做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思,以疑促辩,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片断(一):    在2009级小学教育理科班教学《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
溪水乃自然之物,本无贤愚之辨。可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却谓潇水之上的一条小溪为“愚溪”,不免出人意表。可就是这个有悖于常理的“愚”字却饱含作者的无限辛酸。  诗序开篇就围绕溪被命名为“愚”的原因展开。先介绍了溪之“名莫能定”而作者“以愚触罪”并“爱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所以“更之为愚溪”。那么作者为何愚就触罪呢?溪“名莫能定”就应该以“愚”命名吗?这后面到底有什么故事呢?我们只有往下读文了。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