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修得心意功等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ld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心修得心意功
  庐州客
  
  在上海卢嵩高大师的心意六合拳传系中,白恒祥老师是其关门弟子,深得拳法技艺精髓,由于其十分珍惜得来之拳法,极少外露,传人也少,在上海心意圈里皆知其“保守”,在他的传人中有一位弟子深得其喜爱,较全面地继承了白恒祥老师的技艺,他就是安徽合肥的张宁卫先生。
  张宁卫先生今已年届六十,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小好武,参军入伍后也不放弃,复员后仍四处访师。也是机缘巧合,恰巧同单位一位同事系上海人,相交日久。这位同事便引荐认识卢嵩高宗师之子少君老师相识(因此位同事系上海人与少君老师、白恒祥老师同住英华里白玉坊,打小相识),后又得以认识了白恒样老师,目睹了白师拳法之后,十分仰慕,便想拜人白师门下习艺。然白师择徒甚严,几经波折,在认识的三年后,终因其诚,终于获白师认可,拜入门下成为人室弟子,自此后随白师习艺,由于居于两地,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能利用调休、请假、换班等等方式,一年数次去上海白师家中习艺,由于能够吃苦,每每练得让白师都劝其休息为止,白师十分喜欢这位外地的弟子,倾慨心尽力而授,空暇时或以书信导之,或亲自到合肥去传拳授艺(尤其在合肥每到夜深便授之心法)。张宁卫先生在白师悉心传教下,把心意六合拳之“刚柔综法”、“内外练法”以及“劲法”、“气法”、“拳势盘法”:“二把拳”、“四把捶”(疾步四把)等无不掌握,白师十分欣慰,更加鼓励其要多练、多悟,把这门优秀的古老拳法继承下来,不负先人。转眼二三十年直到白师归真,张宁卫先生晨昏无间,苦苦习艺,一直没有外露,直到上海卢式心意六合拳研究会成立后,成为主教练,才偶在武界走动。2008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武术博览会的心意六合拳名家表演中,以一套“疾步四把捶”引来众人喝彩。此套“四把捶”是门内之传,乃练之人不多,在外面公开演练也尚属首次,此趟拳法难度较大,没有深厚的功底,难以表现,其演练体现了“轻若鸿毛之势,重如泰山之动,虎践马奔之疾,气若连环,劲短势疾,形小而险,浑然一体”。张先生此趟“四把”深得白师之传,在几十年的习艺中,由于师传之正,加之自己不断领悟、体验,其拳法颇具古风,大气工整,洒脱严谨,劲力浑然,动静缓疾,快慢有序。观先生演拳真是一种享受,然张宁卫先生十分谦和。总是说所练还要努力,还要学习,不能成井底之蛙,要不断学习他人之优、补己之短,每每谈到随师习艺,无不流露出那份深深的思念,那份师徒间的深厚情感。如今虽白师归真而去,但是张先生每年都去上海看望其师娘及家人,也到白师墓上祭奠,足见师徒之,隋之深,也可见张宁卫先生之人品,值得今日之习武学子的学习。
  近两年,很多慕名者前来拜访求学,张宁卫先生都是热情接待,坦诚交流,来者无不满意而归。近些日子,也在不断总结习拳心得。想在今后把白师传的技艺尽可能流传下来。
  
  韩起,说你两句
  阎 东
  
  我在武术杂志上看了不少韩起的文章,长篇大论,不一而足。看得多了,发现韩起有一个突出的思想,即赵道新的一句话:“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也怎么练。”这也是韩起在2009年第4期《精武》上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另外,韩起也瞧不上传统武术,如在《精武》2008年第4期上所言,“用明劲、暗劲、化劲这样的概念解说功夫,已将武术发力引向晦涩、玄虚、甚至神秘化了”。此外。其对武术的桩功也不屑一顾,这里就不举例了,也不知韩起练的八极拳里有没有桩功。
  总之,韩起思想观点就是,“武术就是打,训练也是打,为打而打,打就是一切。”的确,武术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是技击,也就是韩起说的打,但完全是打,完全为了打,是不是层次低了一点?即使是打,打也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也是有层次的,一阵乱拳头过去也是打,但和武术是沾不上边的,即使是练着打,打着练,也不是打得全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饼馒头可以填饱肚子,但大饼馒头不是填饱肚子的唯一手段和方法。要填饱肚子,肉包子行不行?大饼酱肉行不行?满汉全席行不行?说到这,对不起,馋人了:
  一切为了打,打就是一切,无论是从武术的功能上,还是训练手段上,都是有失偏颇的。不说是钻进了死胡同,也起码是一个误区。如果是这样,可给中国足球开一个药方,不练配合,不练战术,只练射门,因为射门得分才是取胜的唯一手段,不知可否!
  陆游有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弟子齐公博,性愚钝,悟性不足,别人一天能学会的东西,他三五天也难学会,孙师因材施教,根据他的情况,单教他三体式桩功,齐公博严遵师训,苦练不辍,三年过去,孙师教他形意拳术,此时齐公博慧悟大开,一通百通,半年后,与其他弟子交手,一个个都被他轻易击倒,或使犯者一触即仆。后来,齐又被河北大学聘为武术教授,以一愚昧老农,当上大学教授。不算奇闻也算新鲜太极大师郑悟清曾说:“内气循环不息,技击自在其中矣。”
  武术除了能“打”,还有健身和启发良能的作用,不光只是能打这么简单。
  传统武术在技击上也有很科学很高效的一面,只是韩起没有发现罢了。希望韩起能提高一下思想认识,开阔一下眼界,传统武术确实有糟粕,但同样也有精华,也有独树一帜的地方,这是不容否认的,否则何以称为国粹。
  暂时先说到这里,不当之处请指正。
其他文献
王培生八卦散手(四)
期刊
戴家心意拳注重束展。束展之外,还要加上起落与开合,要想掌握心意拳的上乘技法,没什么秘诀,重点在起落与开合,不在束展。但如果没有束展之基本功,起落与开合还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严格说起来,柬展和起落、开合是无法分开的,无论练用都必须混在一起。二如蜜月里的新婚夫妻做爱一样,调情、性交、高潮,次第分明,都得同时进行。  戴家心意拳在何时“艺上身”的问题上,主张顺其自然,哪年练成哪年算,不急不躁。就像
期刊
螳螂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清道光年间梁学香所创,由郝恒禄、郝宾传到东北,所谓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指技击手法精准,招式连发,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故称“梅花”。此拳双手如螳臂,模拟螳螂格斗之法,手法上以螳螂勾著称。糅合“太极”、“梅花”、“螳螂”之形意,故称为“太极梅花螳螂拳”。我的师傅孙德尧先生是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第四代传人。考虑到我的人品与拳艺,师傅把我定为衣钵传人。  
期刊
下面我继续分别举一例,供大家了解、欣赏和参考:  风摆荷莲:这是一个面对标准后手直拳的摔打技术,动作极其优美而简洁(老师又把它叫做箭桩丢打)。  方法是:双手交叉,状如荷叶,左手在下,掌面向上,右手在上,掌面向前,这种手法叫“荷叶手”,是专门抓拿对手的手的,面对来拳,身子微吞,双手接抱住来拳后,右手抓紧对方手腕,左手顺势向前沿对方手臂伸向肘部,这个动作叫“洗”,控制对方腕和肘的同时,左脚向前别住对
期刊
学文的不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习武的不知道李小龙的截拳道,大概有点像网民们不知道芙蓉姐姐,追星族不知道“超女”妹妹一样,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食人间烟火呀。其实,你大可不必刻意去了解姐姐妹妹们姓甚名谁,在这个不用耳朵就能听见各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声音的世界,你是躲不开苍蝇的嗡嗡声的。看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吗?孙悟空捂着耳朵惨叫,字字血声声泪向观音姐姐哭诉唐僧哥哥的精神性骚扰。那可真是神来之笔。在这
期刊
拳术原子弹    赵道新在《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里有一句话:“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这句话对于武林,堪称是扔了颗原子弹。  说它是原子弹,是因为在流行的传统武术中,流行着一种“练法与用法分家”的训练法,譬如流行的八极拳,你随便让一个爱好者练两下,你看吧,他不管是打个撑捶还是练个劈山、掼耳什么的,准跟用法不一样,不是有多余的动作,就是做动作的时间太长,或者动作幅度过大
期刊
一、因学因趣因缘    《精武》2008年连续六期登载了李紫剑先生答《精武》编者问,所问所答皆热门话题,如武术申奥、李小龙等,问者有机锋,答者有卓见。李先生非等闲之辈,有真才实学,真实功力,妙语连珠,一发不可收。笔者读起来,兴味甚浓,有醍醐灌顶、如闻天籁之音之感。赏名曲、观名画不如闻真言。于是产生了了解李紫剑先生为人及阅读其著作的兴趣。根据《精武》提供的信息,花了订精武杂志六七年的钱购了一套《轨迹
期刊
讲述 韩起 整理 黄伟伟 徐钊    技法训练篇    ——防守时,以保护脑袋和裆为主,你不能浑身上下哪都护着,你注意不过来。浑身都是重点就没重点了。孙子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防备,就到处都是漏洞。  ——你防守了头和裆,你连头和裆附近的部位也就兼顾到了。不过,即便如此,上下兼顾仍然是件很难的事。  ——张X,你得勤练了。你能跟小z、小C打成平手,是你有占便宜的地方。跟小z比,你占了身
期刊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其意若日,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
期刊
《可悲的太极拳现状》(《精武》2009年第3期第56页)一文,引起我的神经兴奋,激发了我的思考。星辰先生文中把中老年群体习练太极拳当做可悲,而我的看法却恰好相反。这其实是新时期的一个可喜现象,证明了太极拳健身强体、休闲愉悦、活跃身心、开智启慧的强大功能。其训练目标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本不在于技击,有目共睹的事实说明训练也是有效益的。  然而,太极拳现状的有些表现确实有可悲之处。我认为:主要表现在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