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遗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后,人们不禁会问,其留下的恒久遗产是什么。然而这个问题却颇费踌躇。辛亥革命通常被我们视为一次政治革命,而不是社会革命。尽管辛亥革命给中国的政治体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消灭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一个共和政府——它却没能给社会关系带来同样的变革。与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以及一九四九年中国革命这些“大革命”不同的是,辛亥革命对阶级结构以及产权制度的影响微乎其微。
  此外,如果以后见之明来看上一世纪,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也相当有限。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新共和政权被证明是既软弱又短暂,很快落入军阀混战,随后又先后被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创建的列宁主义党派所取代。
  难道这就是历史的结局吗?在政治学家史谦德(David Strand)的新书《一个未完成的共和国》中,他提出中国的辛亥革命并不是失败,只是尚未完成(史谦德:《未完成的共和国:近代中国的思想与行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根据史谦德所言,辛亥革命给中国留下了旷日持久的共和主义政治文化,它以鼓舞人心的演讲,喧闹的集会以及粗犷的示威为特点,使人民在政治上能以平等的地位与领导者对话。
  史谦德指出,这种政治文化所留下的持久影响可以从一九四九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每十年就重复爆发一次的公众争论中得到验证。尽管史谦德承认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各自党派和政权的先后建立开启了中国专制政权的命运,但他也指出共和力量大有希望使中国民主化,而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就像发生在其他曾经的列宁主义政权的那样,从台湾地区到东欧再到苏联。
  二○一二年台湾地区的“总统”选举见证了台湾自辛亥革命以来时断时续进行着的民主政治历程的成熟,它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政治文化与民主之间并非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台湾地区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并非预示着共和国也会有相同的发展。诚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样)一直将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尊称为现代中华民族之父。同时中国大陆也时不时地以民主的名义发起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从毛泽东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到后毛泽东时代的村庄、小区以及人大选举。
  更进一步,由当代各类积极行动者发起的所谓“权益保护运动”,涉及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廉价住房和其他涉及普通民众关心的问题,表明了普通市民还没有丧失向政治领导人诉说真相的欲望。
  史谦德描绘的辛亥革命,具有好争辩的政治文化,持枪的女权主义者强行进入参议院所在地,用扇子直接扇了民族主义者领袖宋教仁的耳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示威者——就和帝制中国时期的一样——他们仅仅是责备基层官员破坏了高层的指令。尽管当代中国的示威活动响亮而激烈,它们却很少直接挑战中央政府的领导及其政策。示威者显示出了我在其他书中描述的“规则意识”(rules consciousness),这样他们实际上是通过接受中央政府的说法并表现出对领导者的尊敬来确定政府的正统性(裴宜理:《遵循规则的大众抗争》,载傅士卓编《今日中国与明日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社会》,二○一○年,11-28页)。现代的示威者忠诚地呼吁政府的政策法规,甚至不惜对中央政权俯首称臣,当代抗议者的行为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削弱中央政府的统治权。
  史谦德认为“畅所欲言、正直与有警惕心的公众的遗产”是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这种传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巩固而不会抵制中央政府的权威,这点可能可以通过审视早至帝制政权时期的更为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得以体会(裴宜理:《挑战天命:中国的社会抗争与国家权力》“引言”,阿蒙克,纽约,M.E.Sharpe出版社二○一二年版)。但是无论我们将当代人民的积极主义追溯到何时,显而易见的是,在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不断变化且无法预测的。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之下,广泛存在于社会的不稳定性有益于民主转型,但在其他环境之下泛滥的示威可能反而会导致更加强大的专制统治。
  尽管现在评估辛亥革命的遗产显然还为时过早,毫无疑问的是它开启了一个动荡的世纪,这个世纪充满着对足以取代历史悠久的帝制的现代政治体系的不断渴求。辛亥革命的一个影响是确定了帝王制不再是一种适合中国的国体形式。另一个影响就是鼓励更多的公众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参与政治讨论。
  但是仍然悬而未决的,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就哪种政体从长远看来更适合中国的共识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努力地去避免二十多年前降临在大多数其他共产主义国家身上的厄运。从过去的革命中汲取部分经验,创新性地将强制性手段和应对性手法相结合,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今天,这些努力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但是其深处的不稳定性困扰着深思熟虑的中国政府官员,也同样困扰着普通民众——只要预测一下他们现行政治体系的未来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实际上远未完成。
   (周言、邱婕译)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诱惑力,兴趣是兴奋剂,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面可以让学生兴趣妙生的,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  关键词:疑问;多媒体;语言;巧解;故事    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兴趣越浓厚,学
摘 要:教授新课程英语首先要领会它的理念,尽快转变教师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要新旧结合。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培养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感悟    笔者从2005年秋季开始教《新目标(英语)》七年级,在此之前,还参加了本地区的英语新课标的培训,了解了新的课程目标,英语教学
关键词:东魏北齐;军队;保障;士兵来源  东魏北齐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发生,所以,国家必须要保证军队的合理设置以及使军队士兵来源有制度上的保障。因此,考察东魏北齐国家的兵制,也就不能忽视这一时期军队的设置特点以及使军队士兵获得补充的保障措施问题。应该说,前人对这些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讨。高敏先生对东魏北齐新的世袭兵户、“丁兵”制诸问题做了细致的考证。1日本学者堀敏一则结合均田制的实行,对东魏北齐的“丁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第一次参加乡村葬礼的田野考察,最大的困惑是从头到尾没有一首带点哀伤的曲调。习惯于在国葬仪式上听到铜管乐《哀乐》并听惯了贝多芬第三交响乐《葬礼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的人,不免生疑,为什么乡村丧礼一片喜庆热闹甚至歌舞升平?人生离别之际没有一首称得上对死者所做丰功伟绩、义行壮举表达沉思默祷的哀悼挽歌,偏偏奏起说不上喜,更谈不上悲,基本风格平淡寡素、不痛不痒的音乐,总让人觉得两种情调接不上
摘要:本文以汉语研究中的析句方法的变革为切入点,对20世纪中国汉语研究的方法革新做了一个回顾,力图揭示理论借鉴与创新、形式与意义并重的原则在汉语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语研究;析句方法;演变    一、 引言    我们知道,任何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变革都与一定语言理论的影响有关,考察语言学研究的变迁,就需要将它放在一定的语言发展史的背景中,以求找到变迁的深刻基础。当然,语言学研究方
说起文学史,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泰勒的《英国文学史》、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等经典著作。这类勃兴于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学史,通过将文学的发展与种族、环境、时代的语境状况相勾连,对于塑造民族认同或是勾勒时代心理,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十九世纪广受关注的一种知识门类,文学史的兴起,与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尤其是赫尔德、施莱格尔兄弟等人的著述密不可分。  晚清以降,文学史这一全新的著述形式,部分以日本为中介,
9岁独自赴英留学,17岁成为全校唯一考进牛津的人,18岁夺得全球著名公司麦肯锡的实习机会……赵丹阳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学霸养成记”。从小具有“国际视野”,9岁留英孤独到哭  1998年出生的赵丹阳是一名北京女孩,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外企当白领的母亲曾有海外留学经历,对赵丹阳的成长产生了更多影响。  儿时的赵丹阳就不同寻常,当同龄人还沉溺在动画中无法自拔时,她已经学会了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家大事。她
汪曾祺在《夏天的昆虫》中描述:“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流露出汪老对乡村诗性恬淡生活的缅怀和眷恋。  蝉是乡村的歌手,夏天的小提琴手。操一口老家的方言,用诗歌说话,谈论爱情和故乡。它们用泥土一般质朴的声音,为平和寂寞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缕朴素而温馨的感动。  酷暑
大家都知道,吃水果好处多多,但你吃对水果了吗?关于水果的诸多特点,你都了解嗎?在决定吃什么之前,先来看看这些水果的小秘密吧。  1、葡萄上的白霜有害吗  白霜是葡萄自身分泌的糖醇类物质,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说明葡萄很新鲜,不用非把它洗掉。浸泡 冲洗,你就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2、长黑斑的香蕉能吃吗  香蕉变黑有很多原因,我们常遇到的,可能是因为受伤、低温或者熟透了。这时香蕉表皮会长斑或变黑,果肉也
摘要:坚持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院现有的羽毛球比赛制度上提出一种根据学生技能水平进行分组比赛的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提高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体现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能更好地适应如今社会快节奏的劳动竞争。现对这种比赛模式与原有的比赛模式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今后的2~3年的时间里进一步探索它的可行性。  关键词:比赛模式;对比研究    为认真贯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