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个自由的舞台,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学习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m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的认知水平,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以深刻了解数学的本质,进而有效建构新知。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堂效率;创新思维
  课堂上怎样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究的舞台,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学习呢?下面结合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遵循学生学习需求,促进主动建构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需求,就会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如,以《加法交换律》为例,当课堂上在探索出加法交换律后,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猜想: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交换律?教材先是呈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再是探究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而把乘法分配律单独编制单元放到了四年级下册。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现在学生的热情明显倾向于探究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交换律上。基于以上认识,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学生都要学到交换律,那我能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呢?于是我把教材进行了纵向联系,从探索加法交换律拓展到探索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交换律上,而把探索加法结合律调整到下一课时与乘法结合律一起。接下来学生分组选择一个猜想去研究,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从猜想到举例最后得出结论,或奋笔疾书,或争论得面红耳赤,个个积极主动,情绪高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减法、除法没有交换律,而乘法有交换律。
  二、提供多样选择材料,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们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运用多种策略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激活学生思维。请看我的《梯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问:你能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梯形吗?
  (1)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2)展示汇报。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钉子板围。
  师问:有没有围得不一样的呀?举起来看看。
  生3:老师,有人围了五条边。
  师:看来梯形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生4:用方格纸画。
  生5:用七巧板拼。
  生6:用纸折,展示沿线折。
  师:用长方形纸折出了一个梯形,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6: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现在只要沿这条斜线折就行了。
  师:还有用以前学的不同图形折出梯形吗?
  生7:用平行四边形折的。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只要破坏一组平行的对边,就可以变成梯形了。
  师:为什么?
  生8: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生9:我还能用正方形和三角形折呢。
  师小结:大家用已经学过的不同图形都折出了梯形,你能说说折的诀窍吗?
  生10: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就破坏掉一组,没有对边平行的就创造一组。
  师:看来梯形……(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上述片段,让学生通过用小棒摆、用钉子板围、用方格纸画、用七巧板围等不同方法去创造梯形,用以前学的各种平面图形去转换“变”出梯形,经历了探索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交流中激发了灵感,逐步清晰地建构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同时在大量操作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
  三、允许学生自由表达,鼓励个性创新
  今天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为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只要学生一讲到书上的要点就急于小结练习。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如果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允许学生表达不一样的想法,学生就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退位减法》的片段:
  师:你能计算13-9吗?
  生1:我用小棒先摆1捆和3根,先拿去3根,再拆开一捆拿去6根。
  生2:我先拆开1捆小棒拿去9根,再把剩下的合起来。
  生3:3根不够减9根,拆开一捆和3根合起来是13根,拿去9根,还剩4根。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我认为3不够减9,但可以把9减3得6,这样就当欠6个,再从10里还掉6个,即10减6得4,这样算得的结果也是4。
  师(根本没有想到):这种想法与众不同,咱们再举几个例子用你的方法试试呢?……学生举例成功。
  我统计了班上每种算法相同的人数,前三种算法说出来,大多数学生选择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先借再减”的方法,但实际上今后在计算几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往往先算十几减几(不熟练)很容易口算错。反而是上面与众不同的算法“先欠后减”,两步都是10以内的算法并不易出错很受欢迎。学生发现的这种“高招”很妙,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求异性。
  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除了学生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们”。也许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学习数学的过程一波三折,却是值得的,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步走向深刻,得到的结论才会深深扎根于心底。因次,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自己走进数学、探究数学,自由地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堂才能绽放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文化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设问,激活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只有进行有效合理的课堂设问,教师才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好奇心理与学习兴趣才能够得以激发,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设问;激活;思维;数学  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就是设问。数学课堂中的设  问,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形成较为准确的课堂认知能
权力不是万能的,学校管理中一味地用铁面权力来管理,那只会给大家以“法西斯”的形象,尤其面对造成表面上听话,背地里消极行动的逆反心理。而且师生的消极执行及非福利性为学校服
本研究用标签理论研究残疾儿童在校期间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研究发现,“贴标签”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残疾儿童产生偏见,使其处于弱势地位;“去标签”使残疾儿童的弱势性得不到照顾
我们从事的教育应该真正从做人的道理方面培养,我们所讲的课程要体现“原色课程”,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平时要注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不能给学生太多的信号,给的多了他们就不喜欢思考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但对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力关注不够,只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重复学习。  2.重视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挖掘家
九年级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做到全面、扎实、系统。
一篇记叙文要想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让我们的读者一见倾心,除了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外,我们还可以在细节描写上为文章增加色彩。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