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的产业扶贫之路

来源 :农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开州区通过贯彻“让贫困户真正受益、持续增收、高质量脱贫”的理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开展全区产业扶贫工作,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提高了贫困人口收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使扶贫产业集群发展;创建利益联结机制,稳定贫困人口收入。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特色高效农业
  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措施,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重庆市开州区通过贯彻“让贫困户真正受益、持续增收、高质量脱贫”的理念,尊重产业扶贫的一般规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稳步开展全区产业扶贫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州区开展产业扶贫的做法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根本保证,区委通过建立产业扶贫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引导全区的产业扶贫工作。区农业农村委作为行业扶贫牵头部门,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压实班子成员“一岗双责”,抽调精干力量组建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办公室,协调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原则,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兴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济主体。推动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探索“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党组织+产业协会+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组建率达到百分之百。
  构建责任体系。开州区建立产业扶贫“包片、包线、包乡、包村”的“四包”责任机制,区农业农村委领导“包片、包线”,首席专家和产业指导员“包乡、包村”,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线作战,压实各方产业扶贫的责任,实现对贫困户的全覆盖。通过将工作责任到单位、到人,限时高质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将各级监督检查和上级评估检查结果与平时考核、年终考核直接捆绑挂钩,有效激励干部职工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通过适时调度检查,确保工作的推进与质量,推行“每月研究、每季调度、半年会商”产业扶贫工作制度,检查督促工作进展,梳理问题,研究解决措施,推进产业扶贫落地落实。
  精准发展到村到户扶贫产业。开州区按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要求,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在本地区建成一批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通过组织16名农业产业技术首席专家,制定24种到户产业增收模式,对每种模式的投入、产出及收益做出具体分析,精准的发展到户特色产业。将增收模式资料编印成册,发给每个扶贫工作团、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责任人,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村到户机制,指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选择1—2种脱贫产业。开州区结合贫困村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产业发展特色,聚焦扶貧产业发展,坚持绿色先行示范,精准优化产业布局,深化鲁渝产业协作,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向贫困村贫困户覆盖,精准的发展到村特色产业。
  人才支撑。引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技术资源,深入开展鲁渝协作人才交流,推行区级首席专家扶贫制度,组建了果品、茶叶、养殖等扶贫行业协会,推行特聘员制度,构建了区、镇乡、村三级联动产业扶贫指导制度。全区组建13个产业指导和定点攻坚工作组,优化选派了233名村(社区)级产业指导员,配备3735名贫困户产业指导员,特聘扶贫农技员4名,产业指导员每月进村入户开展产业指导一次以上,实现到村到户产业指导的全覆盖,保障扶贫产业科技指导服务。
  资金保障。在财政投入上,脱贫攻坚以来,全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3亿元,支持发展水果、中药材、生猪、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养殖业产业基地,进行生产、加工、仓储、营销和基地产业道路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建设。落实融资资金0.5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集中安置点搬迁户菜园地建设,包装产业项目71个,巩固提升集中安置点所在村和分散安置村产业发展。在贷款贴息上,递增式的落实贷款贴息资金累计0.2亿元,对带动贫困户受益面大、就业人口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贴息补助,累计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达1200余个,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扶贫意识。同时鼓励银行发放信贷支持贫困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扶贫产业,支持贫困户发展农业增收产业。
  开州区开展产业扶贫的成效
  构建扶贫产业体系,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开州区立足贫困村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和贫困户增收产业。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建立了与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发展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优质蔬菜、特色粮油和生态茶叶等扶贫特色产业120万余亩,年出栏生猪达102万头、年出栏羊53.8万只、水产品年产量达3.06万吨,建成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扶贫产业基地2634个,实现了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贫困村全部实现经营性收入。全区3.1万户贫困户享受过产业扶贫帮扶政策,享受率达99.9%,利益联结贫困户达99.5%,产业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年均增收2559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增幅高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水平。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贫产业集群发展。全区培育发展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6家、家庭农场1018家、专业合作社1710家、种养大户5800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457个,领办了扶贫种养业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联结覆盖贫困户达99.9%,带动了贫困户持续增收,巩固了贫困户长效稳定脱贫。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打造了100亿级中医药产业集群、100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50亿级柑橘产业集群、50亿级生态渔业产业集群、10亿级生态茶叶产业集群等。通过产业集群发展,统筹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创建利益联结机制,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开州区通过采取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房屋联营、租赁经营等八种主要联结方式,重点推行返租倒包型、产业托管型、集体带动型、合股经营型、订单种养型、就业帮扶型等模式,建立贫困户参与融入产业发展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全区建立了3.12万户产业到户台账,产业扶贫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3.1万户,覆盖率达99%,其中:资产收益3.09万户、土地流转0.39万户、资金入股0.67万户、房屋联营0.01万户、务工就业0.78万人、产品代销0.03万户、生产托管0.12万户。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建立与贫困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达2559元,促进了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
  开州区开展产业扶贫的启示
  压实责任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开州区通过建立产业扶贫“包片、包线、包乡、包村”的“四包”责任机制,通过实行分级管理、分线作战,压实各方产业扶贫的责任,覆盖了全区所有开展产业扶贫的建档立卡户,保障了开州区扶贫产业的发展。责任的落实在产业扶贫中十分关键,压实各主体相关责任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了保障,责任落实的关键是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人,同时明确任务完成的期限与质量。落实好主体责任,根本又在担当,将各级监督检查和上级评估检查结果与平时考核、年终考核直接捆绑挂钩,激励干部职工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全心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形成“头雁效应”,通过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汇聚精准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
  精准地合理布局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精准布局,结合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地域特色,推动扶贫产业向贫困村贫困户覆盖,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和贫困户增收产业。扶贫产业在发展时需要全面地规划,贫困地区在推进扶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即使有明确的依托资源和发展目标,但如果缺乏具体的规划方案,扶贫产业的发展也容易产生自发、盲目、无序的局面。在发展到户扶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精准布局,由于不同的建档立卡户自身家庭的情况不同,劳动强度和技术能力的差异,地方政府要为其精准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
  激发贫困户开展扶贫产业的动力。产业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激发起贫困户的自身动力,从“推动其发展产业”转变为“我要发展产业”。开州区在推广到户产业时,对达到产业发展奖补规模基数要求的贫困户,实行先建后补方式予以奖补;通过组建扶贫行业协会,推行特聘员制度,构建了区、镇乡、村三级联动产业扶贫指导制度,实现到村到户产业指导的全覆盖,提高了建档立卡户的技术管理水平,使他们有信心发展好扶贫产业;开州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作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带贫主体在现有保险品种目录范围内应保尽保,降低了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这些方式都提高了建档立卡户发展扶贫产业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方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活力,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其他文献
生物质能在农村地区具有分布广、供应稳定的优势,发展生物质能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我国减排承诺的重要内容。要促进生物质能发展,就要发展生物质绿色燃气;推进生物质清洁取暖;开展低碳零碳村镇建设;推进沼气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关键词:生物质能;碳中和;清洁能源;生态循环农业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
耕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应对耕地退化问题,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大命题,也是"藏粮于地"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加
油菜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作物,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成为多地乡村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进而撬动当地乡村经济大发展,为乡村振兴加油添彩。而各地对推进油菜花经济发展的不同方式,又催生出多种油菜花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油菜花经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油菜是我國一种非常常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多地。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近年来,多地乡村将油菜花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一些偏远山村因油菜花成了“网红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为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各行各业民营企业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探索帮扶模式,创新帮扶路径、
提出一种低成本、高精度的手术器械定位跟踪系统,系统使用彩色圆形小球作为标志点,基于双目视觉原理获取标志点深度信息,通过标志点间接定位手术器械针尖。阐述双目视觉模型的原理,系统中的摄像机标定、特征提取、立体匹配和三维重建等过程。
近年来,自由视点电视系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自由视点电视系统主要使用基于深度的图像渲染技术(DIBR)进行虚拟视点的渲染。针对DIBR算法中存在的空洞、重叠以及重采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迭代的DIBR算法。该算法利用移动向量构建逆向映射关系,通过不动点迭代思想进行迭代计算,能够得到高质量的虚拟视图。
本文对光场探针方法进行扩展,以实现动态光源下的实时全局光照效果。关键思想是在光源位置实时生成距离和材质信息,并将其存储在称为Light-G-Buffer的数据结构中。基于该数据
传统的遗传算法在面对规模较大且数据复杂的数据时,效率普遍比较低下。在游戏的运行过程中游戏AI面对的情况普遍比较复杂。因此传统的遗传算法并不适用于游戏开发。根据游戏
图像拼接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学者为了获得更加自然的图像效果,在图像预处理、图像对齐、图像融合等子问题上深入研究,并且获得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伪影、透视失真等问题也依然存在,同时具体场景下的图像拼接,例如大视差,也面临着挑战。本文梳理先前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并着重对APAP算法以及衍生算法进行分析,并对图像拼接发展趋势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