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论发展概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字有着丰富的内涵,艺术史的发展又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画作之外,许多艺术家从绘画实践中总结出包括绘画技巧、作品赏析、师承源流等内容的山水画艺术理论。这些理论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发展演变成为文献著作,它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是艺术史发展的反映,是我们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山水艺术史变迁的前提。
  【关键词】:艺;中国山水画论
  一.中国古代艺术变迁
  艺术是上层建筑方面,包括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能使人心灵感到愉悦,有丰富的意义。
  中国古代“藝”字最早见于“六藝”,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藝”中的藝是指一种技巧,比如说射箭。驾车等,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
  经过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演变,“藝”逐渐由技而道。比如西汉的杨雄:“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晋的陆机力推绘画,讲到:“丹青之兴,比《雅》、《頌》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认为美术和《雅》、《颂》一样重要。到了这个时期,藝逐渐摆脱特指技巧的禁锢,转而成为了“道”的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
  到了近代,“美术”这个词汇通过留日学生传入中国。王国维是“美术”用语引进的开拓者,刘师培是“美术”用语的定位者,鲁迅是“美术”用语的全面推行者,尤其是鲁迅在1913年《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所陈述的美术一词基本与现在的美术同义。
  二.中国山水画艺术理论发展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并且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我国人物发展最早,因为人物画社会功能显著,但山水却是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才发展壮大的。
  我国的山水画兴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山水画论开始发展。东晋的顾恺之就著有《画云台山记》,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和王微开辟了表现自然美的山水画理论的新领域。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它其中提出的:“澄怀味像”、“以形媚道”、“畅神”的山水画功能论都有很大影响,
  到了唐代,美术理论开始有分门别类和系统的分化,这一时期的美术理论比之前更加细致,最著名的有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山水方面有(传)王维的《山水诀》与《山水论》。在山水方面,尤其是水墨方面,张璪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自魏晋发迹以来,到唐代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张璪的一句话,巧妙的指出了画家应如何处理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画家既要从客观世界中汲取素材,又要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情感,合理安排素材,做到“中得心源”。
  五代著名的山水理论出自荆浩的《笔法记》,荆浩是唐朝末,五代初人,但我们多把他作为五代人来介绍。笔法记可以说详细的归纳了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六要”、“四势”、“二病”。《笔法记》可以说是一部专业的山水画书籍,“六要”是荆浩自己总结出来的六条标准,来衡量山水画的创作,虽和谢赫的“六法”不同,但它显然是借鉴了“六法”,只是谢赫把它运用到了山水画理论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到了宋代,青绿山水已不再盛行,“水墨”山水取得大家青睐,形成了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北方画派雄壮浑厚,以“荆浩、关宏、李成、范宽”为代表,南方画派温润,以“董源、居然”为代表。而“米家山水”可以说是“董巨”山水的分支。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章节来评述《论三家山水》。除了郭若虚,郭熙的《林泉高致》是“继宗炳、王微、荆浩之后论山水画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其中“三远法”、观察自然的方法是十分有创新价值的。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使画家能够自由的控制广阔的空间,并且把人观察自然时的几种基本角度都概括了进去,具有民族特色。他还提出“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建议要远近结合的观察自然,获得山水的“势”和“质”。同时郭熙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生动的描述了不同时节物象的变化,寄情于景。
  到了元代,文人画盛行,人物画的地位逐渐衰落,描绘自然美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兴盛起来。宋代已有文人画及其理论出现,元代继承并发展了宋代文人画理念,但元代并没有系统的山水画史的出现,只有一些关于文人山水画的“只言片语”,但这些句子影响很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与书画用笔同法论、钱选的“士气”说、倪瓒的“逸笔”与“逸气”说。
  明代时期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矛盾变得愈加明显,在明初,由于恢复了宫廷画院,南宋的绘画又成为了学习的对象,戴进、吴伟等画家名噪一时,称为“浙派”。明代的绘画理论承袭了元代绘画的发展道路,虽也有众多画论出现,但是有独特见解的不多,影响较大的有:论师造化与师古人的《华山图序》。画论中全文的核心是“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他意识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并且在师造化的前提下,他辩证的批判了古法,根据自身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古法;李开先的《画品》则主要是为“浙派”辩护,他推置戴进、吴伟,不欣赏文人画;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提出了“南北宗论”以禅宗分南北宗的方法,把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两派,他认为王维是南宗之祖(文人画),李思训是北宗之祖(非文人画);黄公望的《写山水诀》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清代的山水画大致有三股力量:移民派、自我派、仿古派,这三派也是根据画家自身的面貌和主张而分的。清代画论有代表性的是:王原祁为代表的“拟古”思想;恽格的“摄情”说;石涛和金农、郑板桥等重创造的艺术观,其中石涛、郑板桥的理论直至今日还是真知灼见,不失其生命力。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以“立一画之法”作为贯穿全书十八章的中心思想,自成体系,书中充满了革新创造的精神。
  三.山水画艺术史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论体现了古人对山水画的研究,并致力于把研究成果以画论的形式记载流传,体现出了古人的探究精神。这些画论不仅很好的记载了山水画的发展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和深入的了解山水画的发展,而且画论中关于山水画技法的部分更是我们学习的内容,通过前人的总结,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能有深刻的体会。
  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有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我们会把精力更多的运用到手上,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我们会发现,如果有理论作为指导,进步会很大。所以我们今后一定要重视理论的学习,“以史为鉴”使自己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写意性的,画家对自然物像的感受和作画中的性灵抒发是占有很大比重,同时在写生过程中对物像的艺术化处理也是灵活的多样,探索山水画的精神性成为很多画家的追求。  【关键词】:意象; 符号;写生  在当代山水画中,有一类山水创作大多不以真山真水的形式出现,更倾向似于不似或一种意象的山河, 它淡化了形象的写实性,笔墨趋于自由,不同程度的回归程式化,以程式化的方法画树、画石、画云、画水;
期刊
【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其音乐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嵇康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探索,挖掘出蕴含在其音乐思想中的士人风度。  【关键词】:嵇康;士人风度;声无哀乐论;广陵散  一、嵇康的生平及音乐思想  嵇康生于魏初,卒于魏末。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一生既潇洒快乐又苦闷仿徨。与阮籍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  (一)嵇康的生平经历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国铚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禅”中所蕴含的“悟、容”,而且将“悟”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气息、冥想等方法参禅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世界、对生活的“体悟”。本文主要就是为了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过程中融入“禅”的理念,使得舞者不仅可以训练身体的功能与技巧,还可以使得其心理上达到一种畅怀的心悟与心境,真正体会到宁静、包容以及和谐的心理境界,进而使得舞者在舞动的时候能够表现出纯净自
期刊
【摘要】:在景观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强调艺术语言的重要性,才能通过环境、空间的需要,巧妙地将艺术作品融入其中。本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简要的阐述,再进一步地分析艺术作品与景观空间环境的关系和在景观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关键词】:艺术作品;艺术语汇;景观空间;环境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和审美水平逐步提升之后,艺术作品作为人们生活的调节剂,在越来越
期刊
【摘要】:民乐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法息息相关,民乐演奏的技巧和方法不同,会使演奏出来的风格也有所差别,由于我国的民族乐器因为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地域特征的差别,饱含不同民族的个性特征与文化色彩。因此,在历来的民族音乐创作中一直受到作曲家的重视与关注。不同民乐演奏技法运用展现了了不同的创作观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民乐演奏技法;演奏风格  传统民间乐器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乐
期刊
【摘要】:首先从环境与人的关系到心理精神生态和文化精神生态两大方面来分析精神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密切关系。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居住区环境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人们对居住区环境在要求舒适、安全、方便的同时 ,更加关注居住区环境质量。我国自加入WTO 以来,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日益加大,科学技术发展,新旧文化观念的冲突,都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变化发展,没有民族
期刊
【摘要】: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利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来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生态与发展,我们不能只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但是就目前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观点正在印证和指导着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播音主持;互联网;媒介融合;美学  現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舒适圈,媒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播音员、主持人担当着广播电视领域的
期刊
一、有技术 任何没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否则是空中楼阁。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是技术和艺术的共同发展和共同推动的结果。没有技术的支持与实践,其他的只是一个理想。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并非单纯的梅兰竹菊,也并非干湿浓淡。它是有目的有思想有道理的主观呈现。从工笔和写意的分化,到勾花点叶再到直接点写,每一步都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探索的结果,无不是体现了几个或一个时代的审美习惯的演变。技近乎于道。  二、有法
期刊
【摘要】:日本镰仓(1185-1333年)、室田 (1338-1573年)时期的汉画对中国南宋山水画有着很多的借鉴,它在题材、构图形式、笔墨技法等方面与南宋山水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宋山水画在日本备受欢迎是有一定原因的。日本汉画不但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吸收了中国南宋山水画的优点,而且他们能够充分根据其民族特色,在技法与审美意味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前人虽有提出但比较概括,没有从更深的层面去探
期刊
【摘要】:湖南花鼓戏近来受到了“冷遇”,虽然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然不能摆脱时代和音乐多元化的脚步带给花鼓戏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可以理解为传统与现代音乐的对话,但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呈现的内容之别,同时花鼓戏几百种的曲目不光呈现了丰富的社会百态同时也呈现了音乐的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继承,如何发扬光大,这都需要年青人去对接,而高校音乐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把地方曲艺通过高校的平台传播,这是所有人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