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芝:让黄土地“长出”科技动能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民眼中,她是科技“及时雨”——各种田间“顽疾”经她“出诊”后,总能“药到病除”;她却笑称自己是一名“土”专家——田间地头的风吹日晒,总让自己灰头土脸、蓬头垢面。
  农民们把庄稼、大棚看得和命一样,她也把农业的事、农民的事看得和命一样。她几乎没有假期,整天上田头下地头进村头;她怕农民找不到自己,几十年不敢换手机号;她总是奔波在乡间路上,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五十多岁又逼自己学会开车。
  从校门到农门,她已潜心田畴30余年。时光荏苒间,她已两鬓染霜。随着一茬茬作物茁壮成长,她的汗水也洒在那沟沟坎坎里。
  她就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带头人杜立芝。

  田间地头“出诊”忙
  接待完一位前来“问诊”的农民,杜立芝把水杯灌得满满,准备下乡“出诊”。
  我们随车而行。一路上,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杜立芝耐心地给出不同解决方案。
  车行至沙窝刘村村头,远远地,一位瓜农站在地头上早已望眼欲穿。杜立芝一下车,他大步流星地迎了上来:“瓜叶边上发黄,也不知道咋回事儿。”瓜农目光焦灼,眉头拧成一团。
  蹲在地头上凝神看了一会儿,杜立芝有了答案:“连续阴天并且风力湿度大的时候,就好得这个病。还有就是气体中毒了,这个膜早上一定要放开,换换气放放风。”给农作物“看病”“诊断”时的杜立芝,像极了深谙“望、闻、问、切”之道的老中医。
  疑惑解开了,瓜农长舒一口气,脸上有了笑意。在农民看来,杜立芝是帮他们发家致富的“科技通”,又是可依靠的贴心人。“有问题就找杜立芝”,这是高唐农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也是杜立芝的电话成“热线”的原因。接到“求援”电话,她总是尽快响应、优先安排。
  不接电话时,杜立芝也丝毫不得闲。几十个微信群,“嘀嘀嘀”地响个不停。一到施肥、下种、长苗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期,每天在群里答疑解惑,也是她的重要任务之一。

  无论是接听电话还是微信答疑,杜立芝总是丝毫不敢怠慢。在杜立芝眼里,地里的事、棚里的事是比一切都重要的事情,因为农事不能误、农时不等人,也因为那“关系着农民的饭碗和钱包”。
  每到一个村,杜立芝总会陷入了热情群众的“包围圈”。不知从哪里涌出的男女老少一下子呼啦啦围拢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问这问那。杜立芝有问必答,同时也用大伙儿能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家传授小麦施肥技术、病虫防害等“小妙招”。

  “多到地头转一转,多到田间看一看,多跟农民谈一谈”,这是高唐县原农业局走廊里张贴的标语,也是杜立芝农技工作的真实写照。30年来,从普通技术员到蔬菜站站长、农技站站长、农业局副局长再到党代表工作室带头人,始终不变的是她对老百姓召唤的义无反顾。
  把服务做到百姓心坎上
  这位被农民所追捧的“农技通”,也曾有“一问三不知”之时。
  1992年冬天,一个大棚种植户攥着发黄的黄瓜秧子,火急火燎地骑自行车赶了几十里路,直奔高唐县农业局,想一问究竟。恰巧杜立芝接待他,但她并不知道原因。窘迫至极的她羞红了脸。农户失望地离开了,他还得骑车去30里以外的另一个县的农业局咨询。
  那时,高唐县农业重点都放在粮棉生产上,蔬菜大棚还是新鲜事物,少之又少。那次经历让杜立芝自责不已,并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她白天下村进大棚实地看,晚上看专业报刊跟着学。一次,为了采写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总结日记,杜立芝连续10多天“泡在”蔬菜大棚里,现场写下了厚厚4大本笔记。这种“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状态一经“开启”,一直持续至现在。全县621个行政村杜立芝跑了一大半,也写下了70多本学习笔记。

  经过夜以继日的摸索、实践,杜立芝的专业知识迅速增长。1993年,姜店乡尚官屯村一个黄瓜大棚里的苗得了怪病,不等移苗就枯死。农户们愁得直抹眼泪,杜立芝带着馒头和咸菜就去了,“一进大棚,我就闻到了一股怪味,大棚后坡上盖了劣质薄膜,其遇热分解释放毒氯,引起黄瓜死苗。”种植户赶紧撤掉后坡薄膜降温排毒。那一年,大棚种植户收获满满,平均每户赚了六七千元。
  三十里铺田排的一位种植户筹资100万元,建了7个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种植户的妻子心里没底,买了农药,“如果赔了,就不活了”。“咱们技术员,有时候干得不只是治病的活儿,还是救命的活儿。”杜立芝每周去大棚两次,手把手地教,现场解决各种难题。两年后,种植户就收回成本,现在每年还能增收二三十万元。
  为了掌握更多技术,杜立芝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也曾掉到沟里摔伤过。但她在日记里写道:“没有困难,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老百姓需要咱党员干什么?”渐渐地,杜立芝成了让百姓翘大拇指的“农技通”。老百姓都說,她的一个技术“小妙招”就能解决大难题。

  老百姓在她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她在老百姓心中就有多重。农民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感激,每年地里结的第一茬玉米、南瓜都想着给她送去尝尝。有一年,杜立芝收到8个大南瓜。每个南瓜上刻着一个字,连起来读是“祝杜站长天天快乐”。刻字的是一位黄瓜大棚种植户。他刚着手建大棚时,天天给杜立芝打电话。从选种、育苗到嫁接,杜立芝不厌其烦地教授他各种技巧。一年下来,他的两个大棚大获丰收。
  杜立芝没舍得吃那些南瓜,南瓜上那几个字深深地印刻在她心里,成为她疲倦时的慰藉,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很多农民朋友坚定地跟着她走,种啥庄稼、怎么种,都听杜立芝的。杜立芝也越来越成为他们亲人一样的存在,孩子考大学填报志愿,他们愿意跟她商量,家里人闹矛盾了,他们也愿意跟她唠叨唠叨……
  “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种植不断发生结构性改变,过去是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后来有了果树、蔬菜、大棚,到现在,中药材种植方兴未艾。在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中,找杜立芝“问诊”的种植户越来越多。
  “要是杜站长退休了,俺们遇到问题可咋办呢?”早在近十年前,农民们就有了这样的忧虑。
  同样的问题,杜立芝也在思考着:“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1964年出生的杜立芝今年已57岁,已算是超期“服役”。

  这样的忧虑,高唐县委、县政府早已开始着手寻找破解之道。2018年11月7日,高唐县委成立“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由杜立芝带起一个县级、镇级和村级的技术服务团队。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员奔波在广袤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里,正成为像杜立芝一样独当一面的“农技通”。
  “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在农业实践过程中,特别在重大病害监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4月16日,一位村民发现小麦叶片上出现了斑斑“黄锈”,他将现场图片发送到镇上杜立芝党代表工作站微信服务群。工作站人员实地研判后,将其确定为高唐县当年首例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是国家重点监控病害之一,流行速度特别快,成灾威胁大。一时间,工作室的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的71名科技服务团队成员,在村民们的配合下展开“地毯式”排查,遏制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最紧张的那几天,我们的技术员早上7半点就出发,每天工作10小时,查看麦田1000多亩。”杜立芝说。经过48天的日夜坚守,高唐县76.3万亩小麦没有再增加新发传染,被省市专家认定为防控及时、排查严密、处置得当的典型代表。
  党代表工作室的建立,在解决非农问题中也发挥出显著作用。杜立芝去姜店镇换后村查看麦苗变黄情况时,有几个村民找到她,求助解决浇地难的问题。杜立芝马上起草了一份相关提议交到了县委党代表联络中心。县里先后投资 100多万,解决了老百姓浇地用电难的问题。原来换前、换后、王寨这几个村一个村浇一遍地要相差15-20天,现在无论在哪个村,老百姓插卡后便可浇地了。
  要让黄土地上“长出”新动能,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离不开杜立芝们不辞辛劳、不计回报的付出。
  (編辑/公晓慧)
其他文献
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之一,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出现在2021年央视辛丑牛年春晚现场。这是王传喜继2019年作为全国“时代楷模”代表荣登春晚后,第二次踏上央视春晚的舞台。  此次受邀参加央视春晚,王传喜倍感激动又心存焦虑,“春节临近,有很多慰问走访工作要做,还有很多春节福利要发,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比较紧张,得提前做好布置安排。”  从1999
期刊
2001年深秋,岛城。  那是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的关键一年,作为当年青岛市的重大工程,集团要求桥吊安装任务年底前全部完成。然而,桥吊安装并非易事,工程进展缓慢。距离交付日期只剩短短40余天。  许振超自然成为了拿下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他临危受命,勇于承担,立马做好了在港口长期驻扎的准备。  那些个坚守在码头的夜晚,许振超抬头就能看见星星,望见银河,“这是个多浪漫的事啊”!尚未建好的码
期刊
2018年9月,我家二宝诞生。她的出现,加上已经长大的大宝,给我和妻子带来的,是双倍的快乐。但是,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她在给这个三口之家带来快乐的同时,似乎也带来了不少“小麻烦”。  这里的小麻烦,不是对这个新成员的哺育,而是来自已经“长大”的大宝——情绪失控、成绩下滑……二宝出生后,因为大家对大宝有意无意的忽视,让各种问题在她身上不断出现,这可急坏了我们做爸妈的。  我们一直将大宝的改变,认作是
期刊
他,16岁拿起相机,就再没放下,专注摄影60年,用镜头记录城乡发展变化,反映改革开放巨大成就。这是他的摄影梦。  他,退休后回乡再创业,担任“第一书记”13年,保护了一座山,开发、建成当地著名风景区;发展了一个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是他的致富梦。  两个梦,一生情,就是他的初心不改。他,就是山东省新泰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王成谟。  初心不变,一台相机“写”春秋  1959年
期刊
从年幼时与自然相融,到如今与水墨为伴;从随性随心,到情理交融;从懵懂无知,到阅历丰富,杨恩国一直在绘画的世界里不懈求索,笃定前行。或在云雾缭绕的清晨,或在风和日丽的下午,寻一处美景,摆好画架,拿起画笔,杨恩国便能忘却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若是灵感迸发,挥毫之间浓墨淡抹,一幅寓情于景、精妙绝伦的作品便诞生了。  笔墨随性,追求简单  杨恩国出生在农村,山村的成长环境让他可以
期刊
【编者按】  每个人对童年的理解不同,每代人对童年的定义更不同。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童年是被记忆筛选过的过往。而最能定义童年的,自然是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们。我们找到了一群孩子,从六岁到十二岁,他们正经历童年不同的阶段。我们试图让他们用画笔,画出他们心中童年的样子。然后,就有了这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当然,还有作品背后一个个稚嫩却让人羡慕的笑脸。  /陈佳滢/  我画的是一座城堡,上面飘着漂亮的彩
期刊
以初心喜迎建党百年,用镜头定格大美济宁。2021年6月7日-10日,在济宁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画报社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10余家中央级媒体的摄影记者齐聚济宁,举办了“我与党旗合个影 永远跟党走”主题采拍活动。  此次采拍活动规格高、形式新颖且独特,邀请到的拍摄记者都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摄影大家。他们不仅是各个单位中的摄影主力,更是中国顶尖的摄影师。  4天的
期刊
书籍简介:  本书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政治根基、提升理论素养、恪守核心价值、涵养道德品质、厚植法治意识、扩展知识视野、塑造科学思维、振作精神状态以及掌握工作方法等十个方面入手,给共产党员读者用的一本有助于提高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的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普及读物。本书可读性、实用性、创新性强,可作为共产党员的案头常备书。  定价:48元 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压力中的挑战
期刊
2021年5月29日,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举办运动会,全校700多师生一起参与到这个学校一年一度的“盛事”中,家长、老师、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有趣的比赛项目,欢庆“六一”儿童节。在这个运动会上,我们认识了4岁半的刘子萱和15岁的王泽旺。子萱戴着人工耳蜗,活泼可爱、天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无比的笑容。王泽旺是学校里的“小明星”,被选为入场旗手,虽然是个脑瘫患者,但是在运动场上还能参加20米慢步跑。  他们来自
期刊
赶集对王欣语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到集上卖东西,还是卖学校的鹅蛋、鸭蛋,这绝对是破天荒头一回。她和六个同年级的小伙伴一起,分工合作,我负责吆喝、你负责收钱记账,一上午的时间,净收入187元!事情过去了一周多,只要提起这件事,她和小伙伴就兴奋地直跳脚。给他们布置这个“任务”的,是他们的校长刘延涛。孩子们兴奋地回忆讲述,刘延涛就在一边安静听着,微微笑着。  秀山小學,虽然名义上是一所乡村学校,但是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