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弥深,钻之弥坚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f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热情、大方,追求完美,乐于倾听,这是山东省话剧院演员王玉娇对生活中的自己的评价:而对待话剧和舞台艺术,王玉娇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这种认识和理解,都源于她对话剧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爱之弥深,钻之弥坚!
  小时候的王玉娇是一个喜欢跳舞、喜欢表现的女孩。经常在各种活动中担纲领舞,并在各种舞蹈比赛中拔得头筹。周围的人都认为舞蹈是她未来的奋斗方向。可是“缘分”总是出人意料。一次偶然的看话剧的经历,改变了王玉娇的人生坐标。这门叫“话剧”的艺术深深打动、吸引了她。从此她开始喜欢话剧、迷恋话剧。并学着表演话剧。凭着对话剧的热爱和较好的自身条件,她考入了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四年扎实的专业学习后,她对戏剧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对话剧的热爱也变得更加深沉。于是,从事话剧表演事业就变成了她未来发展的目标。2008年,王玉娇成为山东省话剧院的一名正式演员。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职业生涯。
  有人说当今的话剧确实不像电影、小品等艺术形式拥有大量的受众群,在老百姓中好像并不那么“喜闻乐见”。 更有人在批评话剧时说它“受镜框式舞台与三面墙的限制,追求‘生活的幻觉’,存在自然主义的倾向,缺乏深刻的哲理与诗意。形式呆板,手法陈旧”。但面对话剧目前的处境,王玉娇却表现出了理智的乐观。她觉得针对话剧的这些问题,很多和她一样热爱话剧的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完善,人们可以在沉寂中欣喜地发现话剧市场已经慢慢恢复了生机。在济南,无论是儿童剧,还是小剧场话剧,甚至是大型话剧,关注者都越来越多,人们可以感受到济南的话剧氛围越来越浓烈。所以,作为一个年轻的话剧人,王玉娇从来不会悲观地看待话剧目前的处境。认为“不景气”,她一直坚信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话剧艺术的发展前景是厚积薄发、后劲十足的。
  随着王玉娇在话剧表演道路上的不断前行,她对话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理性。她认为,话剧要更好地发展,就一定要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与老百姓接轨。只有与时代接轨,才能不陈旧,才能具有新的时代气息。这需要我们有好的剧本,有好的剧作家,他们要有强烈的时代感,站在社会中看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闭门造车,更不能固步自封。这需要话剧人在表现话剧的时候能更多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法。人们都知道现代话剧融入了大量其它艺术的元素,如歌舞、戏曲、杂技、魔术等等,这些都使得现在的话剧内容更丰富,感染力更强,更能直接碰撞人们的心灵。话剧要和老百姓接轨,就要求话剧人要设身处地思考老百姓要看什么、他们喜欢看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运用各种手段将“三面墙”的话剧变得立体生动,才能让观众的心与话剧中人产生共鸣。说到老百姓喜欢。也许有人很快就想到了“商业戏剧”。王玉娇说:“在我眼中商业戏剧绝不是浮躁的、轻薄的,更不是无品味的,它是话剧在当今商业大潮冲击下的必然产物。‘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是高雅的’。但同时‘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话剧要为老百姓服务”。
  作为一名年轻的话剧演员。要想在话剧表演的艺术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仅凭着简单的对话剧的热爱好像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对个人发展的理性规划和对职业生涯的不断探索。王玉娇从踏上话剧艺术舞台的那一刻起,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首先,年轻演员需要有一份责任感,这份责任感就是“发展中国话剧,为观众送去美的享受”。在王玉娇的眼中艺术是绝对高尚的,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她不仅有一颗对待艺术的坚定的心,还有一颗对待观众的淳朴的心。俯下身子、聆听观众、深入生活、思考社会,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话剧。
  其次,艺术创作要遵循“借古通今”的方法,不能凭空想象、任意而为。王玉娇认为年轻演员必须要虚心向老前辈学习。他们积累的经验是年轻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艺术参照、舞台精华。她一直很喜欢“俯仰天地,抱怀古今”这句话。这适用于舞台上的话剧创造,更适用于话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年轻演员应该注重戏剧理论的学习。王玉娇认为对待话剧表演,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不仅能应对一时的创作需求。更有利于年轻演员在艺术上的发掘和拓展。演员们不仅要学习戏剧理论以指导艺术实践,更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理论。
  第四,年轻演员更要做好“与时俱进”。在王玉娇看来,年轻人艺术感知的触角更灵敏,要及时搜索新鲜的艺术信息,灵活地为话剧注入新鲜的艺术元素,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新”、更吸引人的话剧。让话剧更紧密地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爱之弥深,钻之弥坚。怀着对话剧艺术的美好憧憬,王玉娇踏上了舞台表演的一方热土;凭着对话剧艺术的无限热爱,她正在这方热土上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我们祝愿,也更相信,王玉娇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执着的信念。一路前行,让自己的一个个脚印,都变成一朵朵芬芳四溢的艺术奇葩!
其他文献
死亡一直是笼罩在每个人心上的阴霾,逃不开、解不掉,但在电影《入殓师》中我看到了涂抹在死者身上的那一抹温暖颜色,让生与死在爱中化为一个个起点或终点,为下一程的旅行平添了希望与力量。  电影《入殓师》选择了一个十分怪异的视角,将入殓师这一游离在我们视角之外的职业呈现给观众,电影以一种十分戏剧化的手法,表现了入殓师的工作。影片细致的展现入殓师对死亡的一系列的动作,男主角为死者擦拭、更衣、装扮,像是照顾睡
期刊
2010年5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倾力打造的无伴奏清唱剧《1699桃花扇》,成功亮相于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无论是它对戏曲艺术大胆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唱腔及合唱旋律等,无疑都成了本剧的最大亮点。身着精美传统戏服的昆曲演员身后,是大型百人无伴奏合唱团,昆曲细腻的唱腔与典雅的唱词。和着美声无伴奏合唱的纯美歌声。使中西两种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
期刊
自从有人类生命活动以来,人类的艺术活动就已经开始了。从旧石器时代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石窟洞穴中的野牛图那种来自人类生命早期本能自发状态下的绘画记录,到二十世纪像米罗、弗拉芒克等绘画大师那种发自生命深处人类灵性光辉的自由表现,都是人类本真生命活动在历史长河中不同阶段留下的生动印记。二十世纪著名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一种人类生命活动的映射,一种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生命形式的全部特征都可在艺术
期刊
“杨家将”中佘赛花(佘老太君)故事最早产生于民间,主要有评书、小说和戏曲等几种表现方式,内容大多是佘赛花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事迹。在封建社会中,杨家将题材的忠孝观念符合了家国臣君的道德规范,因此受到上层统治者的大力宣扬,尤体现为慈禧钦定的清代宫廷戏《昭代萧韶》(北宋杨家将故事)。但一代有一代之精神,亦有一代独到之文化内涵。诞生于2007年的第26届“飞天奖”——八集京剧电视连续剧《佘赛花》(后面简
期刊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的源泉,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在每天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震撼着我的心灵,让我总想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古人云“画为心声”。怎么表达自己的心声,成为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看现今的中国画展,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表现都有飞跃,从不同侧面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
期刊
中国现当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是一团火,他在生命的征途上,燃烧着自己,也燃烧着别人。曹禺先生是一位对人民、对祖国、对艺术无限热爱而又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在笔者35年曹禺研究的过程中,大体上经历了曹禺生平研究、文本研究,创作心理研究。曹禺剧作演出史研究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曹禺先生都给予笔者满腔热情的鼓励、关怀和支持。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顾35年的研究历程,往事历历在目,使笔者终生难忘。    一、从《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一度辉煌,先锋作家对文本形式的实验探索影响着当时乃至此后中国文学的阅读与创作。创作主体统治整个叙述的进展,对传统叙述方式彻底颠覆,以支离破碎的情节,混沌虚无的时空,晦涩难懂的语言,完全消解文本意义单一清晰的表达,写作成为一场形式的游戏和价值的冒险。余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叙述主体张扬    余华早期的作品中,叙述主体好像无处不在,所见所闻飘忽不定,全知全能地告诉读
期刊
摘 要:道德与法治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有用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习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很多烦恼,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做到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还要让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知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减负的同时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是一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模式,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本篇文章主要讲述道德与法治课
期刊
面对现实我们可以毋庸置疑地说,戏剧在当下的中国已经被边缘化另类化,尽管有各种比赛、艺术节、戏剧节、精品工程等等促繁荣求发展的手段。但仍曲高和寡,真正心甘情愿花钱买票走进剧场的观众寥寥无几。尽管制作方常常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投资愈来愈大,场面愈来愈恢宏,但仍很难吊起观众的兴趣。究竟是戏剧本身出了问题还是观众出了问题?戏剧圈内一直莫衷一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是受了影视的冲击,有人说是戏剧无法做到雅俗共
期刊
摘 要:写作植根于阅读的沃土。作为阅读连接写作的有效桥梁,微型日记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为写作提供范例,在习得方法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丰富体验,指导修改,助力中年级段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年级;微型日记;习作能力提升;策略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习作作为语文实践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
期刊